《山行留客》

《山行留客》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張旭,精彩詩句: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作者

張旭

詩詞正文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注釋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暉:春光。

⑶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⑷縱使:縱然,即使。

⑸云:指霧氣、煙靄。

作品譯文

山中的景色沐浴著春天的陽光,不要因為只是微微的陰天就打算回家。天氣晴朗並無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雲霧深處也會打濕你的衣服。

作品鑑賞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詩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煥發了容光,眾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這一切都構成了春天的光彩。在這種美景艷陽天中,些許天氣的陰晴變化不算什麼。那空山幽谷,雲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即使是晴天也會沾濕衣服,來客不必因為天色微陰怕雨就罷游而歸。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鬥豔,呈現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遊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遊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並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
最後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採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遊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雲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
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主要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作者簡介

張旭,唐代書法家、詩人。字伯高,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公元711年前後在世。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書,精通楷法,草書最為知名,相傳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世呼為“張顛”。其詩存世六首,均為寫景色絕句,以意境幽深、構思精巧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