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作品名稱是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南宋的詞。

概況

【作品名稱】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章良能
【作品體裁】詞

原文

小重山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闌紅芍藥,已抽簪。雨餘風軟碎鳴禽。遲遲日,猶帶一分陰。
往事莫沉吟。身閒時序好,且登臨。舊遊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

作者

章良能
(?—1214)字達之,處州麗水(今屬浙江)人。宋淳熙五年進士。慶元六年自樞密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次年,除起居舍人。開禧二年,以太常少卿兼權直學士院,累遷權兵部侍郎兼權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兼侍講、御史中丞。嘉定二年,同知樞密院事。嘉定六年,參知政事。嘉定七年卒。有《嘉林集》百卷,不傳。詞存一首,見《絕妙好詞》卷一。引

賞析

這首詞所寫的,可能並非詞人日常家居的情景,似乎是在他鄉做官多年,終於久游歸來,或者少年時曾在某地生活過,而此時又親至其地,重尋舊跡。季節正當春深,又值雨後。柳暗花明,花欄里的紅芍藥抽出了尖尖的花苞(其狀如簪)。這,不光由於季節的原因,也由於雨水的滋潤。“雨余”二字,雖然到第四句才點出,但這一因素,實際上貫串著整個景物描寫。由於春雨之後,天氣穩定,風和日麗,鳥雀喚晴,鳴聲也格外歡快。一個“碎”字,見出鳥雀聲紛繁,乃至多樣。春日遲遲,由春入夏,白天越來越長。而濕潤的春天,總愛播陰弄晴,“猶帶一分陰”,正顯出春天雨後景色的嫵媚。總之,詞人抓住春深和雨後的特點,寫出眼前風物的令人流連忘返。
換頭“往事莫沉吟”,起得很陡,從心理過程看,它是經過一番盤旋周折才吐出的。“莫沉吟”,正見作者面臨舊遊之地對往事有過一番沉吟,但又努力加以排遣,用“身閒時序好”勸自己登臨游賞。“時序好”,並非寬慰自己的泛泛之詞,從上片寫景中,已顯示了這一點。而“舊遊無處不堪尋”,登臨之際,往日的蹤跡,又一一能尋訪得見,這照說是令人欣慰的,但遺憾的是,往昔在此地游賞所懷有的那一顆少年心,再也尋找不到了。
詞所表現的情緒是複雜的。年光流逝,故地重遊之時,在一切都可以復尋、都依稀如往日的情況下,突出地感到失去了少年時那種心境,詞人自不能免於沉吟乃至惆悵。但少年時代是人生最富有朝氣、心境最為歡樂的時代,那種或是拏雲般的少年之志,或是充滿著幸福憧憬的少年式的幻想,在人一生中只須稍一回首,總要使自己受到某種激發鼓舞。人生老大,深情地回首往昔,想重尋那一顆少年心,這裡又不能說不帶有某種少年情緒的餘波和回漩,乃至對於老大之後,失去少年心境的不甘,不滿。“回來吧,少年心!”詞人茫然若失之際,在潛意識裡似乎有這種呼喚。可以說,詞人的情緒應該是既有感恨,又不無追求,儘管他知道這種追求是不會有著落的。
詞的上片寫春深雨後的環境氣氛,切合人到中年後複雜的心境意緒,它令人賞心悅目,也容易惹起人感恨。換頭“往事莫沉吟”,對於上片寫景來說,宕出很遠。而次句“身閒時序好”,又轉過來承接了上片關於景物時序的描寫,把對於往事的沉吟排遣開了。
“舊遊無處不堪尋”,見出登臨尋訪,客觀環境並沒有惹人不愉快之處,但語中卻帶出“舊遊”二字,再次落到“往事”上。“無尋處,唯有少年心”,“無尋處”,三字重疊,以承為轉,並且大大加強了轉折的力量。過去的人生軌跡雖然還能找到,但少年時代那種天真爛漫的活潑之心已無法找到,找得到的東西反而增添,找不到東西的悵惘之情,使讀者也不免感慨萬分。詞就這樣一次次地鋪展開來,又一次次地收轉回來,使詩詞既有氣勢,又把作者通過寫詞表達的忠情逐步深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