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人》[小說]

《小女人》[小說]

這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茹女士創作的一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品子的童養媳如何自強、自立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後老北京天橋藝人及下層市民的生活。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小女人》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女人好像生下來就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她要生兒育女,她要承擔家裡的一切,並且和男人一樣地工作,獲取她個人微薄的必需。
也許有的女人還曾獲得過她的幸福,而也許有的女人卻一生一世也沒有。幸福對女人來說,是那樣短暫,倏忽即逝。但她們的奉獻,卻是永恆的。

內容簡介

品子自幼給一家旗人的傻兒子做童養媳,飽受婆婆虐待,14歲便圓了房。男人死後,帶著女兒艱辛度日,婆婆還謀劃著名賣她為娼。萬般無奈,品子只好跟著唱蓮花落的藝人到天橋賣唱。她從藝認真,潔身自好,並結識了一些俠肝義膽的藝人及進步青年郭先生,從而找到了自己的新生。這部戲劇界老藝術家創作的文學作品,描述細膩,樸實平易,娓娓道來,頓具京味。

作者簡介

李玉茹,滿族,1923年生人。1933年考入北平市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從王瑤卿、吳富琴、律佩芳、郭際湘、王蕙芳、諸如香與包丹亭等許多老師學習。在校期間,和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並譽為“四塊玉”。
1940年畢業後,李玉茹先後拜趙桐珊、梅蘭芳、荀慧生幾位先生為師,並私淑於連泉先生,同時延請老師持續練習毯子功和把子。此外,還特地聘請專家學習崑曲、弋陽腔和梆子,並將其中一些一劇目改編移植為京劇上演。
李玉茹曾組織“如意社”,挑班演出,也搭過馬連良和周信芳先生的班子,並與李少春、葉盛章、袁世海等人合作。1953年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試驗京劇團,此後一直在上海京劇院工作至今。創作排演的新劇目很多。
自從老伴曹禺1988年住進醫院以後,李玉茹著力於寫作,前後寫了論文幾十萬字,1983年發表劇本《青絲恨》,1996年發表長篇小說《小女人》並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播映。

目錄

序 曹禺
序 胡契青
搬家
小破院
活不下去
雨地里
好街坊
我行嗎?
豁出去!
撂地兒
白蘭
為了小丑
新街坊
還得活!
小押店
品子真行!
要出人命
貧民學校
偵輯隊
瑞福子
怎么辦?
韓家潭
像蝸牛
真窩囊
沒想到!
不易!
說不出
迷瞪
逼得沒路

沒奔頭
螞蟻!
天壇
有了奔頭
沒路!
認輸?
別了,小院!
捨不得
活了
新的路
後記 李玉茹

精彩書摘

搬家
“九一八”以後的北平,依然十分熱鬧。北平人愛說一句話:“咱們這兒,是出皇上的地方!”
確實,北平內城大大小小就有九個城門。內城以外,還有七個外城門,北平人叫它里九外七。北有德勝門、安定門,南有永定門,東有東直門、齊化門,西有西直門、平則門,真是固若金湯。北平人十分以此自得。
東西南北,經緯分明,聚集著的人們也是三六九等。有權有錢的人都住東城、西城。北城曾是八旗駐地,大清被推翻了,這一帶也就算是賤地了。“下九流”則在東南城一帶雲集,時代變遷了,哈德門、花市,也都成了北平熱鬧的地方。南城更成了商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尤其是前門大街到珠市口這一帶,格外繁華,大綢緞莊、大藥鋪、首飾樓、古玩玉器鋪、大茶葉鋪,應有盡有。東單、東四牌樓,西單、西四牌樓,雖也有些商業店鋪,但遠遠比不上前門大街熱鬧闊氣。東西城住著的有錢人家,買東西也得到前門大街。那時候,王府井還提不到話下,也只有少數外國人開的鋪子在經營。雖然已經有了東安市場,可仿佛也都是富貴人家常去的地方,一般人並不願意去。因此前門大街這一帶,真是車水馬龍。有軌電車,北平人叫“鐺鐺車”,因為開車人不住地踩著腳底下的一個銅鈴,發出“diangdiang”的響聲,為的是叫人迴避。馬車、汽車,還有擦得鋥亮的人力車,有時也發出丁冬聲。坐在人力車上的人,往往故意把腳鈴踩得既有節奏,又十分清脆,以顯威風。行人們往往被這種丁冬聲吸引著,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看看。車上的人,有妙齡少女、少婦,打扮得花枝招展,故意叫人們多看看她們;也有穿藍緞團花長袍子的先生,外穿一件黑漳絨坎肩,蹺著二郎腿,鼻樑上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留著八字鬍子,修剪得十分整潔,不司一世地坐在車上,偶爾也踩兩下腳鈴,為的是引人注目。就
是他們的洋車夫,也是乾淨利索,上身白布對襟小褂,數不清的一字紐襻兒,下穿黑布褲子,扎著一副綁腿,腳踩千層底黑布鞋,頭包雪白的羊肚手巾,跑起來飛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