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1956)》

《家(1956)》

演:陳西禾 宣景琳,1907年出生,上海人,中國早期電影演員。 1936年,她退出影壇。

導 演:陳西禾 葉明 《家(1956)》
編 劇:陳西禾
主 演:魏鶴齡 傅惠珍
蔣銳 韓濤 程之
上 映:1956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團隊

職員表
陳西禾 .... 導演
葉明 .... 導演
陳西禾 .... 編劇
許琦 .... 攝影
丁辰 .... 美工
黃準 .... 作曲
呂其明 .... 作曲
林秉生 .... 錄音師(收音)
陳曦 .... 剪輯
達旭副 .... 化妝
祝宏綱 .... 製片主任
上海樂團 .... 伴奏
李秉申 .... 指揮

演員表

魏鶴齡 .... 高老太爺
傅惠珍 .... 陳姨太
蔣銳 .... 高大老爺
韓濤 .... 高克明即三老爺
程之 .... 高克安即四老爺
陽華 .... 高克定即五老爺
戴耘 .... 周氏即大太太
狄梵 .... 王氏即四太太
馬驥 .... 瀋氏即五太太
孫道臨 .... 高覺新即大少爺
章非 .... 高覺民即二少爺
張輝 .... 高覺慧即三少爺
張瑞芳 .... 李瑞玨即大少奶奶
胡小菡 .... 高淑華即三小姐
宣景琳 .... 張姑太太
汪漪 .... 張蘊華即琴小姐
範雪朋 .... 錢姑太太
黃宗英 .... 錢梅芬即梅小姐
王丹鳳 .... 鳴鳳
王薇 .... 婉兒
謝怡冰 .... 張嫂
於明德 .... 袁成
鄭敏 .... 馮樂山
張子良 .... 黃存仁
朱莎 .... 禮拜一

故事梗概

辛亥革命的高家,是成都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長房的三個兒子都受著封建禮教的壓迫。大少爺覺新溫良忠厚,但十分軟弱,常以犧牲自己向封建勢力妥協。他愛的是錢梅芬,卻與李瑞玨結了婚。同樣,也是因為他的軟弱,瑞玨難產慘死。在社會革命浪潮的衝擊丁,覺新最後覺醒。二少爺覺民與琴相愛,他始終抗拒包辦的婚姻,最後為爭取婚姻自主和個性自由、勇敢地雙雙離家出走。三少爺覺慧熱心學生運動,無等級觀念,與俾女鳴鳳相愛。馮樂山要娶鳴鳳做小老婆,鳴風抗爭,投河自盡。覺慧毅然決然地脫離家庭,投入社會革命的洪流之中。
影片以一個在新時代浪潮衝擊中行將崩潰的封建大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控訴和抗議吞噬青年青春與生命的封建禮教;否定了覺新的軟弱和不抵抗;歌頌了覺慧、覺民等新青年不妥協的鬥爭精神。該片結構嚴謹而完整,情節發展自然而順暢,塑造了三類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人物形像:封建制度的衛道者高老太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覺新;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覺慧與覺民等等。影片既忠實於原著,又進行了創造性的藝術發揮,利用靈活的鏡頭技巧體現出一種含蓄、細膩、深沉而凝重的藝術風格。本片的演員陣容較強,一批解放前已經成名的表演藝術家的角色創造,為作品增添了藝術光彩。

演員簡介

宣景琳,1907年出生,上海人,中國早期電影演員。幼年喪父,家境貧寒。9歲時,她開始在鄰居一京劇班學戲,因勤奮刻苦,很快就以青衣行當登台演出,這為她日後從事演員奠定了基礎。
1925年經人介紹她進入了明星影業公司做演員。她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最後之良心》,頗受歡迎。明星公司與其簽了長期契約。之後,她相繼主演了《上海一婦人》《盲孤女》《少奶奶的扇子》等影片。1925年在鄭正秋導演的影片《早生貴子》中,她非常出色地扮演了一位老婦人,從此,她的戲路得以開拓,既能飾演少女、少婦,又能飾演中、老年婦人。
1931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發音影片《歌場春色》 ,她擔任主演,影片公映後很轟動。1933年在有聲片《姊妹花》中她又成功地扮演了一位苦難的母親,受到專家、觀眾的好評,該片成為其電影代表作。1936年,她退出影壇。
新中國成立後,她曾參加《家(1956)》、《地下航線》等片的拍攝。宣景琳是中國第一代女性職業電影演員,她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她於1992年1月去世,終年75歲。
王獻齋原名王有廷,著名電影演員。1900年出生於海參崴。二十年代畢業於滬江大學醫科,曾是中國最老的精益眼鏡公司的驗光員。後來自己開設一家眼科診所,與當時的明星影業公司相鄰,眾多的影界人士常去他的診所治療眼疾,他因此與許多影界名流相識,後經當時大名鼎鼎的張石川導演介紹進入電影界,從此棄醫從影,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滑稽大王游華記》 。他進入影壇後,很快顯露出了表演才華,成功的塑造了《孤兒救祖記》一片中的反派角色,形成了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數十部影片的反派表演風格,當時輿論界曾這樣評論“在當今電影圈內飾演反派角色,演技的圓熟,深度達到‘爐火純青’者唯王獻齋一人。”第一個壞蛋的綽號響徹整個影壇。王獻齋飾演的正派人物,也取得過很好的成績,有《玉梨魂》、 《新舊上海》等影片。
王獻齋一生主演過多部影片,可謂將全部本領都貢獻在銀幕上。“做人就得做一個好人,否則便自絕人群,無善結果”。這句話道出了他舞台銀幕與台下的為世心得。1942年病世於上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