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的晚上》

《安德烈的晚上》

《安德烈的晚上》是一篇頗富象徵意味的小說,小說通過安德烈的名字、愛好、工作、愛情、婚姻等一系列人生小事或大事都由不得自己作主這一事實,來揭示其命運的悲劇性的。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6

短篇小說自選集,為“布老虎短篇小說”系列之一。所收代表品——《誰能讓我害羞》《安德烈的晚上》《逃跑》等20篇。書前設有作家創作談的前言,書後附有作家短篇創作目錄.

作者簡介

鐵凝,當代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說《麥千垛》《對面》《午後懸崖》《永遠有多遠》《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短篇小說《喔,香雪》《孕婦和牛《馬路動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三百餘萬字。1996年出版五卷本《鐵凝文集》。其小說多次獲得國家級文學獎: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電影《喔,香雪》獲第四十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說在香港和台灣出版。

目錄

序:誘惑我一生的體裁
誰能讓我害羞
逃跑
有客來兮
小嘴不停
暈厥羊
朱古力手印
阿拉伯樹膠
安德烈的晚上
小鄭在大樓里
省長日記
樹下
第十二夜
b城夫妻
馬路動作
砸骨
孕婦和牛
笛聲悠揚
小黃米的故事
蝴蝶發笑
寂寞嫦娥
附錄:鐵凝短篇小說總目錄

書評

秩序的柵欄

——評鐵凝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

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是新時期以來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的命題。事實上,從80年代中後期到整個90年代,我們的小說創作都是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關心著人的生存處境和人生的意義,與80年代前期小說更注重人的現實處境不同的是,8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小說更為關心的是人生的永恆性課題。這也許與西方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哲學思潮在中國的傳播有關。我們知道,存在主義哲學強調的是人的自由選擇與自由承擔責任,薩特認為人生的意義只有在個體的自由選擇中才能得以實現,海德格爾也認為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人的“籌劃性”。但在現實世界中,人的處境往往是只能處在一種“被選擇”與“被籌劃”之中。因此,“自由選擇”與“被選擇”、“籌劃性”與“被籌劃性”就構成了人生的一種無可逃避的矛盾。當存在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開來以後,我們的許多作家便開始通過小說來表現這一深刻命題,從“新寫實小說”、“先鋒派小說”到“晚生代小說”,使這一命題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而在這些流派之外,著力表現文學這一命題的作品也為數不少。鐵凝的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就是其中較為優秀的一篇。

《安德烈的晚上》是一篇頗富象徵意味的小說,因此,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具有象徵性質的符號,並通過這些符號來發現小說所要揭示的意義。在小說的開始,我們就遇見了這樣的一些符號:“決定著城市的生命的棉花”、“決定著人們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的工廠”和“決定著人們命運的時代”。“棉花”是“城市”的命脈,這注定城市的存在和發展要與“棉花”相關聯,“城市”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無法選擇其它的產業來作為自己的命脈。基於此,“紡織廠”也就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人們對紡織廠的選擇談不上是人們的“自由選擇”,因為紡織廠是由“棉花”決定的,而不是由城市裡的人決定的;而且,即便是紡織廠的構造、形狀和人們生活區的樣式,也不是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自我的“自由選擇”,而是由所謂“蘇聯專家”這些“他者”力量做出的安排。因此,小說從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示了一道“秩序的柵欄”,在這個柵欄中,你只能“被選擇”、“被籌劃”。主人公安德烈就是從這道“柵欄”的背後走進我們的視野的,所以,安德烈的命運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一種人生永恆的悲劇性烙印。
小說通過安德烈的名字、愛好、工作、愛情、婚姻等一系列人生小事或大事都由不得自己作主這一事實,來揭示其命運的悲劇性的。安德烈的名字和他父母的性格都是由一個特定時代決定的,而安德烈自己的生活、學習,甚至包括婚姻,都是由他父母決定的,小說中說:“他很少自己作主選擇什麼,他就讀的國小、中學都是父母替他選擇的。”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安德列生活的不自由性,他不能通過自我的自由選擇來尋求自己人生的意義。而那些決定安德烈命運的事物,我們亦可將其看作是一些符號,它們同決定城市命運的那些符號一樣,一起構成了人們的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道堅固的“秩序的柵欄”。
“秩序的柵欄”是外界強加給個體的、彼在於自我的異已力量,它否定著人的主體性,如果人們甘心被這道柵欄禁錮,那么他就只能為秩序所同化,成為柵欄中的一根木樁。海德格爾把這種失去“籌劃性”而只能“被籌劃”的人稱為“常人”,而薩特則稱之為“共在”。這種“被選擇”、“被籌劃”的生存境遇只能使人的主體性進一步喪失,只能使人進一步喪失“自我”。雖然人們總是生存在一種“秩序的柵欄”之中,但人作為人總要維護自己的那么一點微薄的主體意識,而不致於完全被既成的秩序異化。小說的主人公當然也有這樣的意識,我們從他曾經“迷戀朗誦”、“頭腦里閃過班上一些女生的樣子,他發現他頭腦中沒有他表妹”,尤其是對姚秀芬的感情意識這些符號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安德烈的想要“衝出柵欄”的衝動和欲望,看到主人公安德烈的要求自我的“自由選擇”的主體性意識。我們說人的“被選擇性”與“被籌劃性”對人的主體性來說是一種永恆的悲劇,那么,也就是說,對“被選擇性”、“被籌劃性”進行抗爭,衝破“秩序的柵欄”,也就構成了人生永恆的意義。從這一點上看,安德烈童年時對朗誦的迷戀,青少年時期的朦朧的成熟的衝動和中年時期與姚秀芬產生了熾烈的感情,正是他自我意識的逐步覺醒的過程,也正是他企圖把握自己命運的人生意義之所在。
然而安德烈能否衝破“秩序的柵欄”而獲得把握自己命運的可能呢?我們可以從安德烈和姚秀芬的愛情過程中發現這一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在小說的開始,我們就得到了這樣的暗示:“在每一個俱樂部屋頂上,都豎著兩個相隔很遠的龍飛鳳舞的紅色大字:舞——會。遠遠看去,這兩個站立了四十多年的瘦削的大字,好似兩個彼此相望、卻永遠也走不到一起的孤獨的舞者。”這段文字已經預示了安德烈和姚秀芬的愛情的結局——他們無法衝破秩序的柵欄。安德烈和姚秀芬愛情的結局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主觀或客觀條件導致的,他們彼此都有同樣的感情、同樣的願望,並且“拿到了李金剛家的鑰匙”,有著一切可能的條件,但只是因為既成的秩序——那千篇一律的住宅樓——使他們在關鍵的時候迷失了方向。小說在這裡似乎製造了一個迷宮,讓一個本應不成原因的原因阻礙了他們的結合,事實上,作者在這裡所安排的那些“一模一樣的樓房”正是這樣的一個符號,它代表著過去的秩序,他們生活在一種既成的秩序之中,當他們想衝破柵欄時,其中任何一根不起眼的木樁都能擋住他們的去路。
小說中同時描寫了主人公安德烈生活的環境和時代的變遷。安德烈從一名工人成了一名播音員,時代的變化使安德烈、姚秀芬、李金剛等人所在的工廠發生了變化,然而這些變化和人物命運的改變並不能說明小說的主人公都擁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絕對不是,相反,它正表明了生活在秩序中的人只能隨著秩序本身的變化而改變。工廠的效益差了,是由棉農不種棉花決定的,罐頭賣不出去,是由時代的進步決定的,安德烈命運的改變,不過是一個機會偶然選中了他。秩序本身發生了變化,但柵欄卻並沒有被拆除,只是柵欄的結構改變了而已,人們只能隨著它的改變而改變自身,但卻無法衝破它,就像安德烈和姚秀芬的愛情無法衝破既有的秩序一樣。
小說在最後寫到安德烈保留著姚秀芬裝餃子給他用的一隻舊鋁飯盒,“他覺得生活里若是再沒了這隻舊飯盒,或許他就被這個城市徹底拋棄了。”這裡的“舊飯盒”事實上是這樣的一個符號,它象徵著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人們生活在一種秩序當中,被秩序選擇和籌劃著名,但人的主體意識促使他們與“秩序”這個異已力量進行抗爭,就像安德烈和姚秀芬試圖把握自己的愛情,雖然抗爭沒有成功,雖然沒能衝破那道柵欄,但曾經有過的抗爭本身就是對“被選擇性”的一種否定,就是一種“自我的自由選擇”的努力,儘管沒有成功,但過程本身就包含了其人生的意義之所在。而姚秀芬的那隻飯盒,正凝結了他們人生的這種永恆的意義。其實,如果安德烈的生活中若再沒有了這隻“飯盒”,它不僅要被城市拋棄,而且也要被自己的主體性和人生的意義所拋棄。
《安德烈的晚上》通過對安德烈的命運的刻畫,揭示了某種人生的永恆悲劇性。我們如果把小說主人公安德烈也看成是一個符號,是每一個普通人的象徵,那么我們每個人不也都是生活在一種“安德烈式”的悲劇性當中嗎?甚至有時包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也是常常處於某種異已力量所決定的“秩序的柵欄”當中嗎?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不正在於對某種異已性的力量進行抗爭嗎?也許,這正是鐵凝的小說《安德烈的晚上》所能留給我們的思考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