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戰勝內心的恐懼》

《如何戰勝內心的恐懼》

《如何戰勝內心的恐懼》作者被英國《泰晤士報》讚譽為“心理自助皇后”《心靈雞湯》作者傑克*坎菲爾德每次演講都必推薦的心理自助書。目前銷量達100多萬冊。這本書確實值得每個人讀一讀,在每次演講中,我都會推薦這本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生活就是學會利用機會,本書幫助無數男女獲得了成功。——露易斯·海伊(著名出版家、暢銷書作家)對每一位想要擺脫生活窘境而過上幸福日子的人來講,傑菲斯博士的這本書是非常有幫助的經典之作,這是你擁有的一大珍貴禮物,你一定會跟此書的數百萬讀者一樣,喜歡這本書。請好好讀一讀吧!——哈羅德·布魯菲爾德博士(《治癒抑鬱》作者)你是否害怕作出決定?是否不敢要求老闆加薪?是否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很糟?是否不敢面對自己的未來……?不管你有什麼樣的恐懼,現在你都擁有了一個機會,幫你推開這扇恐懼之門,從容加以應對。通過本書,傑菲斯博士運用簡明、幽默的語句和生動的事例,為讀者提供了一套感觸恐懼、與恐懼同行的心理轉化術,教會讀者如何面對恐懼,過一種充滿創造力、歡樂與關愛的生活。 ●我們恐懼什麼?為何恐懼?●如何從一位恐懼的“受害者”變為“創造者”?●作出絕不會輸的決定的秘訣;●幫助你消除大腦中負面心理的10大重要程式;●如何創造更有意義的生活並從中獲得更多;

內容簡介

通過《如何戰勝內心的恐懼》(FEELTHEFEARANDDOITANYWAY)傑菲斯博士運用簡明、幽默的語句和生動的事例,為讀者提供了一套感觸恐懼、與恐懼同行的心理轉化術,教會讀者如何面對恐懼,過一種充滿創造力、歡樂與關愛的生活。你是否害怕作出決定?是否不敢要求老闆加薪?是否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很糟?是否不敢面對自己的未來...?不管你有什麼樣的恐懼,現在通過《如何戰勝內心的恐懼》,幫你推開這扇恐懼之門,從容加以應付。

作者簡介

蘇姍·傑菲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演講家。她領導一家心理諮詢工作室,並經常展露於電視、電台等公眾媒體,包括著名的“奧普拉”電視欄目,指導人們克服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修復人際關係、充滿自信和愛心地生活。2004年,英國《泰晤土報》讚譽她為“心理自助皇后”,並將她與納爾遜·曼德拉、德帕克·考普拉等名人並列。她還是一位知名的暢銷書作家,所創作的“遠離恐懼系列”圖書音像產品廣受歡迎。除本書外,她還寫作了《向男人敞開心懷》、《從迷失到發現之旅》、《力量與愛的思考》、《結束掙扎與生活共舞》等心理自助之作。本書是一本暢銷的大眾心理讀物,銷量達100多萬冊。正如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生活的壓力一樣,我們的內心也一直經受著恐懼的困擾——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作者認為,要減少和消除內心的恐懼,除了正視和面對它以外,別無他法。她通過此書,向讀者傳授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心理法則和轉化技巧,幫助他們推開恐懼之門,讓內心充滿陽光。

目錄

前言1第1章 你恐懼什麼?為什麼會這樣1 ◆ 如果你知道自己能從容應對所碰到的任何事情,那么還有什麼能讓你產生恐懼呢?◆ 為了消除你的恐懼,你所必須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信心,堅信自己有能力從容應對人生中碰到的任何事情!第2章 難道你不能遠離恐懼嗎11◆ 只要我不斷成長,恐懼就永遠不會消失。◆ 當你對做某件事情感到恐懼時,消除恐懼的唯一途徑就是開始動手做這件事情。◆ 自我感覺良好的唯一途徑,就是積極行動,且敢於做事。◆ 在涉足不熟悉的領域時,任何人都會感到恐懼。◆ 穿越恐懼,並不比生活在源於一種無助感的潛在的恐懼之中更令人害怕。第3章 將痛苦轉化為力量23 ◆ 如果每個人在生活中接觸全新事物時,都會感到恐懼,而與此同時,又有那么多人不顧內心的恐懼動手做事,那么我們必定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恐懼並非問題所在。◆ 你自身蘊含的能量遠遠超出了你的想像,無論你是否感覺到了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能量。第4章 無論你是否需要,它都屬於你39 ◆ 避免因自己情緒不好而去怨天尤人。你不要指責外在的東西,任何外在的東西都無法控制你的思想或行動。◆ 洞察你最大的敵人——你的話匣子,用一個充滿關愛的內心朋友來取代它。◆ 確定你人生的追求,並且積極付諸行動,不要坐等別人賜予你想要的一切。坐等其成到頭來只能是一無所獲。第5章 重新做個樂觀者59 ◆ 積極思想可以為你提供一種助推力量,幫助你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你的“厄運”並不能左右你的人生,而你不屈不撓的力量則能主宰你的人生。第6章 倘若“他們”不想讓你成長77 ◆ 一群堅強有力、奮發進取的人所給予你的支持可以讓你如虎添翼。◆ 儘管能夠引領人們實現更加美好的理想可以給你一種豪邁的感覺,但能夠被那些可以為你指引前進道路的人們所引領也堪稱一件幸事,也能讓你感到一種輕鬆。◆ 相信你的伴侶想為你好,而且他或她最終將喜愛你自身發生的積極變化。第7章 如何做出必勝的決定97 ◆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相信消極的態度等同於講究實際,積極的態度等同於脫離實際。◆ 讓你能過從容應對生活中碰到的任何事情的那種知識,就是一把可令你敢於冒險的金鑰匙。◆ 如果你沒實現自己的計畫,你並不是一個失敗者。由於你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你是一個成功者。第8章 你的整個人生到底有多完整119 ◆ 你必須去努力使你的現實生活匹配你的想像。因此,行動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不斷地詢問自己:“你的人生有多完整?”不斷豐富自己,沒有任何能夠帶走你最基本的完全性。第9章 只需點點頭,說聲“是的!”133 ◆ 說“是的”是消除恐懼感的一劑良方。承認痛苦是非常重要的,拒絕是致命的。◆ 說“是的”並不意味著放棄;說“是的”意味著為你的信念付諸行動。你可以創造人生的意義和目標,不管人生需要你面對的是什麼。第10章 選擇關愛與信任147◆ 你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索取”,試想一下你可能會變得多么可怕。◆ 慷慨的付出不僅是無私,它也會使我們的感覺變得更好。◆ 你必須變成自己希望吸引他人的那樣,改變自己成為你願意去相處的人。第11章 填補內心的空虛165◆ 消極話匣子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也是可以讓我們變得瘋狂的事物。它是所有消極因素輸入的存儲地,從出生直到現在。◆ 當你被關注時,恐懼不會出現。你獲得力量的源泉,每件事都是美好的。◆ 當沒有正確與否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放棄開心來選擇所謂的正確?第12章 一切都來得及185◆ 當我們為某種潛在的力量喚醒,我們的衝動會迅速抓住它。我們抓住的越多,越有更多在躲避我們。◆ 行動吧!努力把自己推到恐懼面前,不要再保持現在的狀態。你會是堅強有力的。你不需要改變目前所做的,只需學會把高度自我的關愛和強大的能量帶進你的人生。

前言

前 言推開恐懼之門當你面對以下情形時,是否會感到恐懼——*當眾講話;*堅持自己的權利;*做出決策;*與他(她)有親昵之舉;*更換工作;*獨處;*看著自己一天天變老;*駕駛車輛;*痛失一位所愛之人;*結束一種關係;你對上面列出的某一件事產生過恐懼心理嗎?你對上面列出的所有方面都產生過恐懼心理嗎?或許你還能給這個清單做更多的補充。但不要緊你儘管把自己劃入眾人的行列即可。恐懼似乎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流行病。我們不敢開始,我們不敢結束;我們不敢變革,我們不敢“努力開展工作”;我們不敢成功,我們不敢失敗;我們不敢直面充滿挑戰的生活,我們不敢直面死亡。無論你對什麼產生了恐懼心理,本書都將給你提供一套得心應手的工具,讓你藉助它去極大地提高自己應對任何特定情況的能力。有了它,你將能夠告別痛苦、麻木與消沉(時常伴隨恐懼而產生的情緒),進而收穫興奮、力量與振作。你對此也許感到驚訝和鼓舞,進而會認識到,儘管無力應對恐懼看起來像是一個心理問題,但在大多數時候並非如此。我認為它主要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通過對思維進行再教育,你就可以把恐懼作為生活中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來接受,而不是把它作為成功的障礙來接受,如果你總在問自己“我哪兒出毛病了”,那么,這應該是對你的一種解脫。根據我多年來的親身經歷,我深信:恐懼可以通過再教育來應對。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總被恐懼所左右,因此,我有好幾年時間在許多事情上都毫無作為,這並不令人奇怪。我的部分問題在於,頭腦里總有一種聲音在不停地告訴我:“你最好不要改變你的境況,除了順其自然你別無選擇。你永遠也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你知道我一直在談論的那種內在的聲音,它也一直在提醒你:“不要去尋找什麼機會,也不要去進行大膽的嘗試,因為那樣的話,你很可能會出錯。”我內心的恐懼似乎從未得到緩解,我在那段時間內得不到片刻的安寧,甚至連我的心理學博士頭銜似乎也沒能給我帶來多大好處。後來有一天,當我為上班而更換正裝時,我走到了一個轉折點。當時我碰巧掃了一眼穿衣鏡的玻璃,看到鏡子中我這樣一副形象:眼睛紅紅的,而且自憐的淚水把眼睛弄得明顯腫大。我胸中頓生一股怒氣,開始朝著鏡中的我猛吼:“夠了……夠了……夠了!”我一直吼到自己實在沒有力氣繼續吼下去為止。當我停下來時,我有了一種以前從未有過的奇異而美妙的平靜感和解脫感。那一刻,我接觸到了自己強有力的一部分,而在那一刻之前,我甚至並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又長時間地端詳著鏡中的自己,並微笑著朝自己點了點頭。昔日頭腦內那熟悉的沉悶抑鬱之聲消失了,至少說暫時地消失了,一種新的聲音加入進來,這種聲音不停地談論力量、愛、快樂及所有美好的事情。此時,我認識到我再也不會讓恐懼毀掉我潛在的特質。我將找到一條消除一直浸染著我人生的消極情緒的途徑。這樣一來,我的人生就走上了新的探索旅程。一位古代聖賢曾經說過:“當學生做好準備時,老師就出現了。”學生做好了準備,老師果真從各個地方湧現出來。我開始閱讀書籍,參加討論會,並儘可能多地與那些願意傾聽我講話的人們交談。我認真遵照著每一點建議與指導,並且竭力擯棄以前一直讓我畏縮不前的那種思想。我開始把世界看成一個少了許多威脅,多了許多歡樂的地方;我開始把自己看成是有遠大追求的人,而且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到了愛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開始注意到許多人在與我最終學會消除的那種同樣的障礙作鬥爭,這種障礙就是恐懼。我如何才能幫助他們呢?當我認識到讓我的人生得以轉變的那個過程,在本質上是可以通過教育獲得的,我深信我所採用的同樣技巧可以教授給任何人,不管他的年齡、性別或者背景如何。我決定通過在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講授一門名叫“感觸恐懼,從容應對”的課程,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檢驗我的理論。這門課程可以簡要地描述如下:每逢我們抓住一次機會進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或者讓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置身於這個世界,我們都會感受到恐懼。很多時候這種恐懼使得我們止步不前。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在感觸恐懼的同時去從容應對它。我們將一起去探查阻礙我們收穫理想人生的那些障礙。我們中的許多人由於選擇了一條最安逸的道路,因而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索然無味。藉助閱讀,進行課堂討論及做些非常有趣的練習,我們將發現自己畏縮不前的原因所在,並且掌握主宰我們自己人生的技巧。我嘗試著把恐懼的概念從治療的領域剝離出來,並把它放在了教育領域,結果我這種嘗試極其成功。我的學生驚喜地發現他們的恐懼思想消除之後,他們的人生便有了魔幻般的改觀。這種做法用在他們身上和用在我身上同樣奏效。與此同時,我的學生也變成了我的老師。當我認真傾聽他們的智慧之語時,我的教育方法自然也得到了重新肯定,而且我的知識也得到了增加。你們之中的那些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無論你此時此刻處於什麼樣的生活境地,它都並非恰恰是你的理想境地,總有一些方面需要不斷改變,而直到現在,你卻未能邁出改變它的步伐。無論你境況如何,你都應該做好主宰自己人生的準備。我並沒有許諾這種變化是輕而易舉的。按你所希望的方式去塑造你的人生,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在塑造成功人生的道路上,布滿了各種各樣真實的及想像出來的障礙。他們沒必要去阻止你。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必將熟知許多有助於你弄清恐懼的複雜性,進而從容應對它的概念、訓練方法及其他技巧。你將通過本書學會:*如何避免出差錯及如何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如何擺脫消極情緒;*如何避免被操縱;*如何對你人生中的各種境遇泰然處之;*如何提升你的自尊層次;*如何變得更加果斷;*如何接通自身內的能量源;*如何培養出更多的關愛、信心與滿足;當你更多地主宰自己的人生時,如何應對其他重要人物的抵制;*如何體驗更多的快樂;*如何讓你的夢想變成現實;*如何把自己視為一個有追求、有品位的人;……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給那些針對你的段落加下劃線,以便你隨後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幫助你面對人生新情況的關鍵內容。要把新的觀念融入你的行為之中,需要花費一番工夫,因此你應該多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訓練。你提高的程度將取決於你主動地參與這種訓練的意願。此外,你參與的越多,你收穫的樂趣也就越多。每當你向前邁出哪怕小小的一步,你就將為自己內心的滿意度感到驚喜。無論你有多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你的潛意識裡知道你自身蘊含著有待你釋放的奇妙“寶藏”,而且現在正是開啟自身內在力量與關愛之門的絕好時機。

精彩書摘

第1章 你恐懼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在你每一種恐懼的最深處,潛藏著你對“應對人生中出現的各種情形”的恐懼。我就要開始教另外一節恐懼課。教室里空無一人,我在等待著新一批學生的出現。我教這些課程的那種緊張情緒已經消失好長時間了。我不僅多次地教授恐懼課程,而且在還沒有和我的學生見面之前,就已了解了他們。他們就像我們中的其他人一樣,都試圖能有最佳的表現,可他們都對自己是否真的那樣優秀心裡沒底。這樣的情形一直未能改變。當學生走進教室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緊張心情。他們相互之間儘可能的坐得遠一點,只是到了再沒地方坐的時候,有的學生才挨著坐。他們相互之間誰也不和誰說話,只是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惴惴不安地坐在那兒。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愛他們,因為他們來到這兒,就表明自己有勇氣承認他們的人生並不如意。他們來聽我的課程就表明他們打算要採取措施改變目前的狀況。我開始在教室里四處走動,讓每一位學生告訴教室里的其他人,他或她的生活中正在經歷著何種困難,他們的故事也由此展開——唐想換一下已經幹了14年的工作,從而實現自己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夢想。瑪麗·愛麗斯是一位女演員,她一直想弄明白為何她會為自己不去參加試演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薩拉想放棄維持了15年的婚姻。特迪想克服對一天天變老的懼怕,儘管他才剛剛32歲。吉恩生活在上流社會,她想勇敢地面對她的醫生。這位醫生每次都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她,對她提出的問題從來不給出直截了當的答覆。帕蒂想拓展她的業務,可卻無法邁出勇敢的一步。麗貝卡想拿一直讓她煩惱的事情去和丈夫理論一番。凱文由於害怕遭到女士的拒絕,因而一直難以和女士約會。他想克服自己這種害怕心理。勞麗想知道當她擁有了一個人生活中所想擁有的一切時,為何還感到不幸福。理察退休了,感覺自己沒什麼用處。他害怕自己的一生就這么完了。 在場的每個人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我耐心地傾聽著。我在教室走動期間所發生的這些事情,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當每個人與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時,整個氛圍開始發生改變。大家的緊張情緒很快就得到了緩解,臉上露出放鬆的表情。我的學生首先認識到,這個世界上並非只有他們有恐懼心理。其次他們開始看到,當人們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別人體會自己的感受時,人們便變得富有吸引力。最後一個人還沒來得及講述自己的故事,整個教室已經讓人感受到無限的溫暖與友善。大家彼此之間再也不陌生了。儘管學生們的背景和境況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單個故事在表面上所呈現的差異就消失了,大家相互之間有了一條極為人性化的接觸渠道。他們原來都具有這樣一個共同特點:恐懼讓他們無法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去體驗生活。上述情景在我教的每次恐懼課上都會上演。在這一點上,你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惑:來聽課的學生們的需要似乎有著巨大的差異,那么一節課如何能緩解他們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恐懼呢——學生們各自的需求差異很大,這一點毋庸置疑。他們看上去的確大相逕庭,直至我們進行深層分析,探究所有來聽課的學生們以及其他任何一個人產生恐懼的潛在原因為止。恐懼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恐懼是表面恐懼,比如前面每位學生講述的故事中所提到的恐懼。這個層次的恐懼可以分為兩個類別:第一類別就是對所“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恐懼;第二類別就是對需要採取的行動產生的恐懼。下面羅列的是一部分屬於第一層次的恐懼:你可能還有幾項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情或行為可以羅列其中。正如我前面暗示的那樣,即便你對自己說:“我對這個列單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會產生恐懼心理,”你也不必過於憂慮,因為出現這種情形的並非只有你一個人。實際上,這是有深層原因的。某種能夠以難以捉摸或隱秘的方式帶來危害的恐懼,可以浸染到我們生活的許多領域。例如,倘若你對結交新朋友感到恐懼,那么隨後它可能致使你懼怕參加聚會,懼怕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不敢大膽求職等等。如果你看一看第二層次的恐懼,就會對此有更清楚的了解。第二層次的恐懼給人的感覺與第一層次的恐懼給人的感覺大不相同。第二層次的恐懼涉及自我,並非以人們所處的境況為導向。第二層次的恐懼必定與人們的內在心境相關,而不是與外在的境況相關。它們可以反映出你對自我的感知及你的處世能力。這正好解釋了為何恐懼會比較普遍地存在。如果你害怕自己遭到拒絕,那么這種害怕將幾乎影響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朋友、親密關係及求職面試等等。你無論到了哪兒,都有可能碰到遭人拒絕的情況。因此,你開始刻意地保護你自己,這樣一來,你就不知不覺極大地限制了你自己。你開始關起門來,斷絕與周圍世界的溝通。你再看一遍第二層次的恐懼的清單就會發現,諸多恐懼中的任何一種,都能夠給你生活的許多方面帶來極大影響。第三層次的恐懼觸及事物的本質:它是所有恐懼中最大的恐懼。是真正讓你止步不前的恐懼。你對克服這種恐懼做好準備了嗎?“是它嗎?難道它就是最大的恐懼?”你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知道你有些失望,你可能想看到一些比它更富戲劇性的恐懼。可事實卻是:在你每一種恐懼的最深處,潛藏著你對“應對人生中出現的各種情形”的恐懼。讓我們對此進行一下檢驗。第一層次的恐懼可以被闡述為:·我無法應對疾病;·倘若出了差錯,我可應對不了;·我無法應對失業;·我無法應對衰老;·我無法應對獨處;·倘若出醜了,我可應對不了;·倘若得不到這份工作,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應對; ·倘若失去了他/她,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應對;· 倘若我的錢沒了,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應對;……第二層次的恐懼可以被闡述為:·必須取得成功的這種重大責任讓我無法應對;·我無法應對失敗;·倘若我遭到對方拒絕,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應對;……這樣一來,第三層次的恐懼自然就是:“我無法應對它!”這裡面的道理就在於:如果你知道你能夠從容應對自己所碰到的任何事情,那么還有什麼能讓你產生恐懼呢?答案是:你無所恐懼。我知道你看到這一點時,還可能不會高興得手舞足蹈。但倘若我告訴你說,我給你講了一條千真萬確的道理時,請你一定相信我。我的意思就是你不必支配外部世界的任何事物,就能夠從容應對你所碰到的所有恐懼。知道了這一點,你應該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你不必再去對你的情侶所做的事情、你的朋友所做的事情、你的孩子所做的事情或者你的老闆所做的事情加以控制;你不必對訪談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求職時所發生的事情、新的工作崗位上所發生的事情、你的錢財狀況或者股票市場上所發生的事情加以控制。為了消除你的恐懼,你所必須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信心,堅信自己有能力從容應對人生中碰到的任何事情!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一點,是因為它至關重要。從這一刻開始,每逢你感到恐懼時,就提醒你自己:這只不過是因為你對自己感覺還不夠良好。然後藉助我這本書中為你提供的一種或多種方法,從而幫助自己增強信心。到了這個時候,你已經把自己的藍圖清晰地勾畫了出來,因而你沒有理由再感到困惑。人們時常讓我解釋為何我們常常對自己那樣信心不足。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我知道有些恐懼是出於本能,而且是健康的,它們可以讓我們對棘手之事保持警覺。另外一些妨礙我們個人成長的恐懼是具有危害性的,或許我們可以把這種恐懼歸咎於外界。我一生中從未聽過一位母親在自己的孩子離家去上學時,對他或她說:“寶貝兒,今天出去要冒些險。”她最可能對自己孩子說:“寶貝兒,你要多加小心。”“多加小心”這幾個字傳遞了雙重的信息:“這個世界的確存在著危險”和“你無法很好地應對它”。當然了,這位母親真正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碰到麻煩了,我可對付不了。”你從中可以看出她只是在表明對自己應對各種情況的能力缺乏信心。我如今還記得年幼的時候特別渴望擁有一輛兩輪腳踏車,而我的媽媽一直拒絕給我買。面對我一次次的請求,她總是回答說:“我非常愛你。我可不想讓你出任何事情。”我把這句話解釋為:“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對付一輛兩輪腳踏車。”隨著年齡與智慧的增長,我現在意識到媽媽實際上是在說:“如果你出了任何事情,我可就要崩潰了。”我這位給我提供過多保護的媽媽剛做完一次大手術,目前正處於重症監護狀態,她的鼻子裡和喉嚨里都插著導管。我去醫院陪護她,當醫生告知我該離開時,我在她的耳旁低聲說——我並不知道她是否能聽見我的話——我愛她,晚些時候我還會再回來看她。當我向大門口走去時,我聽到身後傳來媽媽虛弱的聲音,你猜她說了什麼?她說道:“可要當心。”媽媽甚至在她近乎昏迷的狀態中還在向我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作為一位關愛自己孩子的媽媽,她的這種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們不妨再回想一下,我們的父母曾給自己說過多少次“可要當心”這樣的話。除去這種看似明顯的關聯之外,我們恐懼的原因很可能在別處也可找到。但我們的自我懷疑源於何處真的那么要緊嗎?我看未必。我並不打算花大量的精力去分析讓人深感頭痛的思想領域形成的緣由。我們通常很難了解消極模式的真正成因,即便我們確實了解了它們,這種了解也並不一定能改變它們。我認為如果某件事情讓你感到非常頭痛,那么你只需立足現實,並採取改變它的必要行動就可以了。在這種情形下,你知道自己並不樂於見到這樣一個事實:自信心的缺乏妨礙著你獲得你一生中所渴望獲得的一切。但只要你了解到這個事實,你便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什麼改變。你不必把自己的寶貴精力白白地浪費在探究自己為何要這么做。那其實無關緊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現在就開始培養對自己的信心,直到你能夠從容地說: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無論身處什麼境況,我都能夠沉著應對!我能夠聽到對此充滿懷疑的人們會說:“噢!那現在你就試試。你如何應對癱瘓?如何應對孩子的夭折?如何應對癌症的折磨?”我理解你們的懷疑態度。請記住,當初連我自己也曾對此產生過懷疑。即便你也心存疑慮,但我還是希望你能夠翻開這本書,認真地閱讀下去。通過藉助我在本書中提供的工具,給你自己提供一個贏的機會。當你這么做時。你將會發現自己一步步地接近高層次的自信,以至於你最終可以意識到自己能夠應對人生中發生的任何事情。請你時刻牢記這樣一句話——可能是你曾聽說過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我能應對它!第2章 難道你不能遠離恐懼嗎只有首先動手做事,才能對你自己感覺更加良好。你動手做事不僅會讓內心的恐懼消失,而且還會為你贏得巨大的回報:你的自信心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珍妮特仍舊在等待著她內心的恐懼被消除的那一天。當她的孩子還在上國小時,她就開始計畫重新回到大學深造,可直到現在她才注意到,連她最小的兒子都上國小四年級了,她依舊沒有讓自己的計畫得以實施。自她有了那種重新回到大學深造的打算時起,一個接一個的藉口阻撓著她去把自己的打算變成現實——“當孩子們放學回到家中時,我想待在家裡迎接他們”;“我們的確沒有那么多的錢去用來再深造”;“如果我去大學再深造,丈夫會感到被忽視。”儘管上面這些話聽起來也有一點兒道理,但它不能被拿來當作珍妮特猶豫不決的真正理由。實際上,她的丈夫願意盡其所能來幫助她。他對她內心的煩躁不安非常關切,並時常鼓勵她敢於實現自己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的畢生夢想。每逢珍妮特打算給當地的大學打電話商談自己重新深造的事情時,某種東西就令她止步不前。“當我感到不那么恐懼時,我就打這個電話”,“等到我對自己的感覺好一點時,我再打這個電話”。可過後好長一段時間裡,她也沒有勇氣去打電話聯繫自己進大學深造的事情。實際上,問題出在她的思維缺陷上。她思考事情的邏輯已自動地為她的失敗編好了程式。她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缺陷,才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她還沒有明白其他一些敢於做事的人們已經明白的道理。我在這方面也走過彎路。我在離婚前,簡直像一個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的小孩子一樣,我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全讓丈夫包攬了。離婚之後,我別無選擇,只能靠自己去做事。全靠自己去做一些諸如修好真空吸塵器之類的小事,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滿足感。有天晚上,我鼓起勇氣,一個人邀請一大幫好友到自己家中聚餐,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步。還有一天。在沒有男人的陪伴下,我獨自一人訂票外出旅行,這一天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一天。當我開始依靠自己來做事時,我也開始聞到了日漸綻放的自信之花的芬芳。它並非全都讓人覺得非常爽快,實際上,其中相當一部分讓人覺得極其不爽。我感覺自己好像一個開始學走路的孩子,不時地要承受摔倒的滋味。但每邁出一步,我都更加確信自己應對人生的能力。隨著我信心的增強,我在等待著內心恐懼的消散。可每次當我在一個新的領域嘗試時,我又會感到害怕,並對自己缺乏信心。“好了,”我對自己說道,“只有把自己置身於那種境況中,恐懼最終才會消失。”可它從未消失,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自己腦子裡豁然開朗,意識到了下列原則:原則一:只要我不斷成長,恐懼就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我繼續去開闢新的世界,只要我繼續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只要我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進行新的嘗試,我就將體驗到恐懼。多么大的一個發現啊!就像珍妮特和你們這些閱讀本書的許多讀者一樣,我昔日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希望自己內心的恐懼消失之後,再去抓住機遇。“當我不再害怕時,我就會行動起來!”我人生中的許多寶貴時間都被浪費在做這種永不見效的遊戲上面了。當你看到這些內容時,你可能還是不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我明白這一大發現並非恰恰是你想聽到的那種發現。如果你和我的學生一樣,那么你是在希望我的智慧之言能夠奇蹟般地讓籠罩在你心頭的恐懼陰雲頓然散去。可我卻要抱歉地說,我的智慧之言並不以那種方式奏效。另一方面,你與其覺得我的論述讓你失望,倒不如把它視為一種緩解,在它的啟示下,你不必像以前一樣處心積慮地消除內心的恐懼。因為它不會消失的!只要你藉助本書所建議的這些訓練來不斷樹立自信心,你與恐懼之間的關係便會發生戲劇性的改變。我在發現第一條真理後不久,又發現了對我的成長起了巨大作用的第二條原則:原則二:當你對做某件事情感到恐懼時,消除恐懼的唯一途徑就是開始動手做這件事情。這聽起來似乎與“原則一”相互矛盾,其實不然。就拿我來說,以前總是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感到恐懼,可當我最終鼓起勇氣,動手去做它們時,我心中的恐懼便煙消雲散。由此可見,“動手做事”在先,隨後才會看到“恐懼消失”。我可以通過敘述自己在攻讀博士學位期問的第一次教學經歷來闡明這一點。當時我並不比我的學生們大多少,給學生講的又是“衰老心理”課題,我本人對講好這一課題並沒有太多的把握。可以說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著給學生們上第一節課。在上這節課的前三天時間裡,我的胃感覺就像是坐過山車時那樣緊張。我為了上好這一個小時的課,花了八個小時的準備時間。我用手寫的材料足夠開了三次講座,可這些都沒有消除我內心的恐懼。當上第一節課的日子終於到來時,我感覺自己就像要被送到斷頭台一樣。當我站在學生們面前時,我能感到自己那顆心怦怦直跳,雙膝也緊張得直發抖。但不管怎樣,我總算講完了這節課,這種情形下,我自然也沒有渴望去講下周的第二節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