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名片透視》

好萊塢名片透視 內容簡介

由於本書精選的100部影片均屬90年代作品,尤以1995年至1998年出產的影片為主,可以說是對好萊塢90年代精典名片的一次總結和回顧,書中不但對百部影片做了精彩的簡介與評說,而且提出一定新穎的見解,幫助觀眾重新認識影片的深刻內在底蘊。同時本書還評出了100位好萊塢最耀眼的名星及他們的佳作。資料性很強。

好萊塢名片透視 本書目錄

100部好萊塢名片賞析

動作片

文藝片

喜劇片

兒童片

100部賣座影片劇情

100部藝術經典片簡介

100位好萊塢耀眼星明

附錄

最著名的十句電影台詞

最暢銷的電影音樂錄音

年度性感男人

最漂亮的人

走向奧斯卡的中國影片和影人

MTV電影獎

後記

好萊塢名片透視 本書後記

從電影欣賞到電影評論,中間有一條無形的鴻溝,超過這條溝,感情的觀賞轉化成理性的分析,休息和享受演變為對內涵和象徵的挖掘,悠然自得的消遣平添幾分工作的壓力,但是,一旦真正"評論"的境界,得到的回報也成倍增加,比如斯特里普的作品,即使再不喜歡影片本身,從表演的角度看,一定值得玩味,再如斯坦利・庫比力克的作品,其寓意之深刻,足以讓你琢磨上幾天幾夜,總之,值回票價。

欣賞電影不像做數學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可言,本書中闡述的充其量只是一家之方,況且限於篇幅,大多只能做到蜻蜓點水,但是,平心而論,本人對於電影藝術的觀點應屬"折衷主義",既不過於偏激,也不過於保守。比如大部分吃影評飯的均屬於"科班出身",偏愛王家衛、陳凱歌式的純藝術影片,而普通百姓看影多半想看個好故事,並沒有探索思想內涵或象徵寓意的閒情雅致。在高雅和通俗的天秤上,本書應屬中等偏上,兼顧藝術性和娛樂性。

筆者本人並不排斥動作片,懸念片等純商業化影片。依愚見,這類影片雖然無緣問鼎奧斯卡或其他大獎,但其品質的好壞可以大大影響欣賞的效果,如在幾部以飛機為背景的驚險片中,《空中監獄》和《空軍一號》顯然要比另外幾部高明得多,好萊塢商業巨片在我國影院正式公映的寥寥無幾,但以CVD、DVD或錄像帶形式流傳頗廣,毫無疑問,商業片的成敗以票房論英雄,但上座率高的未必一定是好片,如1998年美國最賣座的《絕世天劫》,即使從劇情片的角度看,也毫無可取之處----故事缺乏新意,人物刻畫非常老套,如果在大影院看只有音響還不錯。

除了介紹廣受歡迎的娛樂片外,筆者借本書的機會真誠推薦一些藝術造詣較高的作品,如《英國病人》和《莎翁情史》等。倒不是因為它們得了大獎才值得介紹,而是因為這些作品需要較多的背景知識才能充分欣賞。不知道《鐵達尼號》史料不會影響對該片的欣賞,但不熟悉莎士比亞作品恐怕只能看出《莎翁情史》的皮毛,其中的無窮趣味從美國影院傳出的笑聲多寡可知一二,足可以從中判斷觀眾的領悟能力。

本書選擇的100部影片均屬90年代作品,尤以1995年至1998年出產的影片為主,旨在考慮國內CVD市場發行比較普及的片子,由於時間問題,1999年一大批美國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影片未能涉及,而90年代以前的經典名片則因篇幅限制,市面流傳不廣及專業性太強等,只能一筆帶過,從定義上講,我們所說的好萊塢影片囊括大部分英語世界的作品,尤其是英國和澳大利亞出產的,這些國家的電影作品有自己的特色,但跟好萊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時很難區分"國籍"

不喜歡文藝片的影迷大可不必附庸風雅,痛苦地強迫自己在《教父》的黑邦故事中體驗出史詩般的氣概,不喜歡娛樂片的觀眾也不必恥笑廣大影迷沒有品味,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畢竟電影對於多數人是一項大眾娛樂,不是一個供分析揣摩的高雅謎語。但是,若能對每個類型的影片都抱以"試試看,說不定會喜歡"的心態,自己的欣賞視野便會不斷拓展。

國內的電影專業刊物上不乏對西方名片的深入探究,但大眾媒體卻缺乏西方式定期而觀點獨立的電影評論。報紙上出現的西片評論不是全文照搬港台報章,就是犯些"張冠李戴"的可笑錯誤,如把影片公司提供的"譽美之詞"當作影評,原文照登,或者把票房數字及明星反力當作衡量藝術成就的標竿。其實國內並不缺乏有見識影評家,你只要上網瀏覽一下可以看到不少精彩的影評。只是國內沒有形成在影片上映前由各家媒體發表完全獨立評論的傳統,即使《鐵達尼號》上映前的空前造勢也更像影迷陶醉後的反應。

話說回來,本書中的影評也並非在影片剛上映時撰寫的,而是在一兩個月內突擊完成。因此,我比美國同事多了一件利器,那就是影片的觀眾反應及票房結果。比如《美國舞娘》上映前被吹捧成《本能》續集,若不是票房和口碑奇慘,我會猛烈炮轟嗎?捫心自問,我覺得自己基本上能保持觀點獨立,不受宣傳的影響,但絕對"與世隔絕"恐怕難以做到,假如《美國舞娘》口碑不錯的話,我可能會偏重其故事的可看性。

在此,我要衷心感謝珍妮・瑪斯琳女士和羅傑・伊伯特先生,儘管我們之間仍有個人喜好的差異,但兩位的精闢見解使我受益非淺,其次,我要感謝鍾永寧、余小華、何靜、何剛惠借大量好萊塢影片,感謝梅潤身先生和吳琪小姐惠借放映器材,另外,戴凡小姐在出版社不知我去向時義務擔任聯絡工作,還要忍受我的不耐煩,在此一併致歉致謝。感謝舊金山圖書館及洛杉磯電影資料館工作人員的大力協助,使我能在最短時間能核實大量資料。本書部分文章在《羊城晚報》的《黎明品碟》專欄登出,在此特別向蔣江敏和楊黎虹兩位致謝。感謝何小梅、張偉在本書寫作期間對我生活方面的關照。

歡迎讀者朋友來信批評指正,或一起探討西片欣賞的各種問題,或免費索取中英文對照的歷年來奧斯卡獲提名及獲獎作品全表(網路版,這是本人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完成的副產品,因篇幅長達數百頁,無法編入此書),來信請寄以下網址:[email protected]

好萊塢名片透視 文章節選

莎翁情史

編劇:馬克・諾曼、湯姆・斯鐸帕德

導演:約翰・麥登

攝影:理察・格瑞屈克斯

服裝:桑迪・鮑維

美工:馬丁・查爾茲

製片:大衛・基格里奧迪、哈維・溫斯丁、愛德華・茨威格、馬克・諾曼

葛溫納斯・帕爾特羅飾維奧拉

約瑟夫・費恩斯飾莎士比亞

傑弗瑞・拉什飾菲利普・亨斯羅

考林・費斯飾威瑟克斯爵士

本・阿弗萊克飾奈德・阿林

朱迪・丹奇飾伊莉莎白女王

米瑞瑪影片公司出品(1998)

片長:120分鐘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誕生

1998年聖誕節上映的《莎翁情史》是一部看似輕鬆、實屬高難度的古裝浪漫喜劇,浪漫喜劇必須撥動觀眾的心弦,因此多用當代題材,如《新娘不是我》,文學味濃重的古裝戲雖有口味,但更宜作用於理智,而非感官,把《莎翁情史》比作莎翁喜劇並不誇張,因為影片像一部莎翁喜劇那樣,同時具有多重功能:它有文人喜劇的高雅,也有市民喜劇的低俗搞笑,它對時代背景的研究非常紮實,許多場景足以當歷史片觀賞,但又不賣弄文學和歷史功底,它在戲裡戲外上演著美麗的愛情故事,同時也讓你隱約感到古代鞏固倫敦跟現代好萊塢的相似之處。

片中的莎士比亞尚未達到"莎翁"的年齡和地位,他只是一名初露頭角的編劇,名聲遠不另一位劇作家馬洛,當時倫敦的戲劇市場猶如當今的好萊塢,一片興旺,各大小劇院爭相挖人,如同50年代前電影公司控制明星的操作模式。貧困的製作商亨斯羅想跟莎士比亞簽約,馬洛的老闆也同時看上了他,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影片開場時我們看到當時倫敦劇院幕後的千姿百態:做預算、趕本子、選演員。這是一種文化形式尚未被風乾成博物館藝術之前的生動形態--------沒有神聖的外表,只有充滿生氣的雜亂,甚至有不少商業的銅臭味。

影片的主要情節涉及一個美麗的少女,她過兩個星期就要嫁給一個很噁心的人,而且她父親還要倒貼大筆金錢,原因是那人有貴族頭銜,莎士比亞對該女子展開熱烈的追求,其中一場戲簡直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最經典的陽台會的預演。

莎翁年代的舞台只有男演員,不用女演員,就像我國以前的京劇,性別的模糊增添了不少笑料,朱麗葉本是由小男孩來扮演,如今維奧拉小姐喬裝打扮,前來應徵羅密歐的角色,她首先扮演一個女人演男人,後來又演一個男人演女人,她演羅密歐時莎士比亞已為之心動,待她恢復女兒身出現在家庭舞會上,莎氏頓時墜入愛河。

他倆的戀愛橫跨了金錢財富、名譽地位的鴻溝,既有《仲夏夜之夢》的輕盈,更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熾熱。

影片對當時的服裝、道具、舞台、建築、觀眾看戲的方式等都有詳實的考據,但這些都只是影片的陪襯背景。影片並不拘泥於史實,某些幽默中很現代的,如莎士比亞的茶杯上印有"艾文河上的斯特拉斯堡紀念品"的字樣,而此地的出名純粹是因為它是莎翁的故鄉,這種顛倒歷史年代的玩笑別有情趣。莎士比亞向心理醫生求教是另外一例:當他講述自己的鵝毛筆折斷時,心理醫生做了個符合弗羅伊德理論的反應動作。

影片還洋溢著自嘲式幽默,如莎士比亞被人捉住時,他自稱是大名鼎鼎的馬洛。

片中演員均有一流的表演,帕爾特羅的維奧拉和丹奇的女五一尤其值得稱道。影片劇情峰迴路轉,台詞風趣睿智,風格神采飛握手,內容豐富多彩,它以莎翁的戲劇方式描寫莎翁的生平事跡,形象地再現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經典名劇的創造過程,最後自己也取得了近似莎劇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