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圖畫教學參考資料》

本書是依據《蘇聯中國小圖畫教學法》蘇聯十年制中等學校一至六年的圖畫教材和《學校圖畫教學》等書結合編委會諸同志的教學經驗進行編寫的。目的是幫助農村城市的圖書教師和師範學生在教學和實習當中,研究並解決“怎樣教”和“教什麼”的具體問題。

版權資訊

《國小圖畫教學參考資料》編號:0043
《國小圖畫教學參考資料》《國小圖畫教學參考資料》

編著:東北國小美術教材編輯委員會

繪圖:遼寧省美術工作室

出版:東北畫報社(瀋陽市北市區八經路四號)

印刷:瀋陽市新華印刷廠(瀋陽市鐵西區裕工街)

發行:新華書店瀋陽發行所(瀋陽市馬路灣)

版次:1954年10月第一版 1954年12月第三次印刷

字數:425,700

印數:100,001-170,000冊

定價:18,5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依據《蘇聯中國小圖畫教學法》蘇聯十年制中等學校一至六年的圖畫教材和《學校圖畫教學》等書結合編委會諸同志的教學經驗進行編寫的。目的是幫助農村城市的圖書教師和師範學生在教學和實習當中,研究並解決“怎樣教”和“教什麼”的具體問題。

出版背景

一、建國初期的美術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全國教育工作的總方針,明確了改革舊教育的方針、步驟和發展新教育的方向,大會提出“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鑑蘇聯教育建設先進經驗”的基本方針。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國小圖畫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和《中學暫行教學計畫(草案)》。檔案中規定:國小每個年級都開設圖畫課,一至三年級的圖畫課每周2課時,四、五年級每周1課時。中學的國中三個年級都開設美術課,每周均為1課時。
《國小圖畫課程暫行標準(草案)》的教學目標為:
①增進兒童關於繪畫的基本知能,逐步發展兒童的觀察力、想像力、發表力和創造力。
②培養兒童學習繪畫,愛好美術的興趣,逐步提高兒童的審美力和對偉大祖國藝術的初步認識。
③培養兒童從學習繪畫中,追求美化祖國,美化人民生活的理想,加強為祖國建設,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情感。
由此可見,國小圖畫教學目的除了要求掌握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陶冶性情外,就是進行思想教育。
“教材編選要點”部分指出:“第一、二、三各學年教材以自由發表為重點,第四、五兩學年教材以寫生為重點。”“賞鑒用的教材,要和教學用的教材互相配合。但賞鑒不限於圖畫┅┅也得有系統地按照程度編排,不能顛倒、錯亂、隨便摭拾。”
“教學方法要點”部分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想像能力都提出了具體教學方法。它是新中國成立後頒的第一個國小美術課程標準,它的頒布實行對新中國國小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使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1951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1952年3月18日,中央教育部同時頒布了《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和《國小暫行規程(草案)》,《規程(草案)》規定了中國小應對學生“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中學美育的主要目標是“陶冶學生的審美觀念,並啟發其藝術的創造能力”;國小美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美育被列入了中國小的教育方針,美術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得到加強。
1953年豐子愷和豐一吟翻譯了蘇聯孔達赫強所著的《中國小圖畫教學法》一書,傳播了蘇聯的先進經驗,在我國中國小美術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影響。
1954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國小“四二制”教學計畫(修訂草案)》,規定國小圖畫課在國小六個年級,均為每周1課時。圖畫課的內容主要包括繪畫、剪貼等。同年,7月5日頒布了《中學教學計畫(修訂草案)》,規定國中圖畫課一至三年級,每周1課時。
1956年9月,教育部頒發了《初級中學圖畫教學大綱(草案)》,同年11月,教育部又頒布了《國小圖畫教學大綱(草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套完整的中國小圖畫教學大綱。兩大綱都明確規定了美育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圖畫是中國小進行美育並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科之一。
國小圖畫教學的目的是教給學生掌握繪畫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使它們能正確地、真實地描繪物體形象、顏色和空間位置;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及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發展他們在這個方面的創造才能,並使他們對現實主義的繪畫和我國工藝美術的優良傳統有所認識;使學生知道圖畫在人們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意義,並能把圖畫課中學行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套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套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套用到社會公益活動中去。大綱規定國小圖畫課的課業種類有寫生畫、圖案畫、命題畫、和美術談話四種形式,其中寫生畫占55.9%、圖案畫占24.5%、命題畫占16.6%、美術談話占3%,並對各課業形式做了詳細、明確的要求。
初級中學圖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圖畫教學,使學生認識並練習表現自然界和現實生活環境中的美好事物;培養美感和對造型藝術作品的愛好。大綱規定中學圖畫課業種類有寫生畫、圖案畫、欣賞和藝術講話四種形式,其中寫生占55.9%、圖案畫占18.6%、命題畫占9.8%、欣賞和藝術講話占12.7%,另外總結占3%。大綱還對每個年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都作了詳細的說明。大綱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共產主義理想、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並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育理論研究得到了前所沒有的大發展,著作和譯著大量出現:1950年溫肇桐的《新國小的美術教育》;1951年溫肇桐的《新美術與新美育》、吳洛的《國小美術教學經驗點滴》、溫肇桐的《中國小美術教學法》、北京市中國小教職員學習委員會的《勞美教學講座》、秦兆陽的《美術教學參考資料》;1953年葉洪根、曹錦江的《國小圖畫科教學參考資料》、俞乃大的《國小美術科參考資料》;1954年豐子愷、豐一吟譯孔達赫強(蘇)的《中國小圖畫教學法》、嚴逸譯Б•В•約乾松(蘇)的《論繪畫與素描教學法》、蔡迪的《美育與體育》、朱韻海譯O•N•加爾金娜(蘇)的《國小美術教學》、豐子愷、豐一吟譯加爾基娜(蘇)的《國小圖畫教學》、清河譯薩庫里娜(蘇)的《幼稚園中的藝術教育》、東北國小美術教材編輯委員會的《國小圖畫教學參考資料》、段千湖的《國小圖畫教學手冊》、上海市中蘇友好協會譯《蘇聯的業餘藝術活動》;1955年陸苹芳等譯《蘇聯中國小圖畫教學大綱》、豐子愷譯B•H•科茹霍夫(蘇)的《學校圖畫教學》、丁由、金初高譯伏米契夫(蘇)的《蘇聯少先隊組織中的藝術教育》、吳瑞華等譯薩古林娜(蘇)的《幼稚園繪畫泥工教學法》、曾葆編譯沙古莉娜等(蘇)的《幼兒繪畫和手工作業》、梓江譯莎茨卡婭(蘇)的《兒童在家庭中的美學教育》;1956年張佩琪譯伏爾柯娃(蘇)的《幼稚園小班繪畫》、張同霞譯奧西波夫(蘇)的《俱樂部中的美術小組》、吳洛、蔣德舜的《國小圖畫教學經驗》;1957年程逢如譯伊凡諾地(蘇)的《國小圖畫教學——教師工作經驗介紹》。
總之,建國初期,我們大量借鑑了蘇聯的先進經驗,頒布了我國第一套完整的中國小圖畫教學大綱,確立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但此時又把“美術”改為了“圖畫”,使美術課形成了以繪畫為主要內容的體系。

二、“文革”前的美術教育

1957年開始,中蘇關係出現裂縫,蘇聯所謂的“先進經驗”,受到了質疑,其不完美的地方日漸顯露。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由於這次沒有提及“美育”,在反右鬥爭和“左”的思想影響下,基礎美術教育不被重視,中國小的藝術課也逐步削減。
1957年7月11日,教育部制定並公布了“1957---1958學年度國小教學計畫”,規定國小圖畫課,一至六年級,每周1課時,總計 204課時。同年6月8日,教育部發出了關於《1957---1958學年度中學教學計畫的通知》,規定國中圖畫課,初一至三年級,每周1課時。
1958年受“大躍進”的影響,部分省市的圖畫課被大量壓縮。
1958年8月,山東省教育廳編的《小學生圖畫》教材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供國小一至五年級的學生使用。同年9月,穆家麒編著的《國小圖畫教學法》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實行全日制中國小新教學計畫(草案)的通知,規定國小的圖畫課一至六年級,每周1課時;國中圖畫課一、二年級,每周1課時,取消初三年級的圖畫課。
1964年7月14日,為貫徹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教育部頒發了關於高速和精簡中國小課程的通知。通知中規定:國中二年級圖畫課不再開設。國中的圖畫課只在一年級開設,每周2課時,總時數為31課時。
“文革”前的這段時期,仍延續著學習蘇聯的浪潮,譯著與我國學者自己的著作同時構成了此的美術教育理論的架構。1958年石樹仁譯索洛維葉夫、斯米爾諾夫、阿列克塞耶娃編著(蘇)的《素描教學》、穆家麟的《國小圖畫教學法》;1959年孟汀砥的《美的欣賞和創作——談談國小的美育》、徐蔭、吳堉譯《蘇聯高等美術學校素描——蘇理科夫美術專科學校素描教學總結》、華夏的《怎樣做美術輔導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10年的美術教育,由於“美育”在新教育方針中已被去掉,中小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逐漸削弱。“大躍進”期間圖畫的教學目的和功能被局限服務政治的狹隘範圍內,淡化了圖畫課的審美功能。

三、“文革”時期至70年代末的美術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停課,中國小美術課與其他課命運一樣,美術教育體制被完全破壞。
1968年各地相繼成立了中國小教材編寫組,各自編寫了供本省市中國小使用的教材。教材內容主要有大批判報頭、漫畫、標語、美術學等,美術教育成為政治教育和階級鬥爭的工具。雖然這樣,但美術仍被作為資產階級的產物,許多地方美術停課,教師改行,美術教育造到了重創。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一部分青年人情感粗俗,美醜不分;學生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學生違法犯罪大大增加。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而結束。
1978年1月18日,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中國小教學計畫試行草案,草案規定:全日制中國小學制為十年,國小5年、中學5年。中學5年按國中3年,高中2年分段。國小美術課,一、二年級每周2課時;三、四、五年級每周1課時;國中一年級每周1課時。這個草案改圖畫課為美術課,沿用的“文化大革命”前的課時設定。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美術教育發展的“大倒退”,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