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

《國小》

《國小》由朱熹編纂,其核心內容是教育兒童如何處事待人,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尊敬長輩,如何灑掃應對進退,做人做事的根基就在這一本《國小》裡面。扎了這個根之後,再讀四書五經,子孩子就不會傲慢,孩子就知道聖賢學問最重要的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全書共6卷,分內外篇。內篇4卷,外篇2卷。本書彰顯了它在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時代價值。

內容簡介

《國小》《國小》手稿
全書共6卷,分內外篇。內篇4卷,分《立教》、《明倫》、《敬身》、《稽古》 4個部分。《立教》主要講教育的重要和方法;《明倫》主要講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交;《敬身》主要講恭敬修養功夫;《稽古》輯錄了歷代思想家的行為表現,作為《敬身》的證明。外篇2卷,分為《嘉言》《善行》,分別輯錄了漢至宋代思想家的言論和行為表現,作為《立教》、《明倫》、《敬身》的補充和說明。
朱熹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從小就向兒童灌輸封建道德觀念,使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成為人們的道德品質,為封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宋代以後,《國小》一書成為封建時代兒童道德教育的主要課本,影響甚大。該書的注釋校勘本主要有:明代陳選《國小集注》,清代張伯行國小集解》。此外,還有上海廣益書局版的《朱子國小白話解》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朱子國小節本》

作者簡介

《國小》朱熹
《國小》,舊題宋代朱熹撰,實為朱熹與其弟子劉清之合編。書的發凡起例出於朱熹,而類次編定則有出於弟子劉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婺源縣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進士,外任福建政和縣尉。朱熹於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龍溪出生。十四歲喪父,隨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朱熹曾於紹興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兩次回婺源故里省親掃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劉清之(1134—1190),南宋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稱靜春先生。

寫作背景

《國小》《國小》

《國小》的寫作背景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國小》由宋代朱熹撰,實為朱熹與其弟子劉清之合編。書的發凡起例出於朱熹,而類次編定則有出於弟子劉清之;其二說這部書是朱熹指導他的學生劉子澄編成的,劉子澄編成之後,朱熹又作了較大的修改。

《國小》在淳熙十四年(1187)成書。

相關解釋

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國小”,唐宋以後又稱“國小”為字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乾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國小”,“國小”之名即由此而得。清代的《四庫全書》,把國小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國小附庸於經學,以經學為大學,故稱語言文字之學為國小。分音韻、文字、訓詁三。
蓋國小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 《國故論衡·國小概說》

作品影響

《國小》後人對《國小》的研究
朱熹《國小》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史中有獨特影響的“獲得性遺傳”。本書從道德教育學術要素與中美比較視角研究了《國小》道德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道德教育模式,彰顯了它在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時代價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之一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在文化哲學視域中,“傳統並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越遠,它就膨脹得愈大。”傳統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衍生與流變,它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活著的文化生命。

《國小》成書之後,對中國傳統啟蒙教育乃至整個教育和學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熹本人就對這部書偏愛有加,他曾說:“後生初學,且看《國小》之書,那個是做人底樣子。”當一些“磋過”國小教育的成人向他請教時,他也建議讀《國小》,以“補填前日欠缺”,從而“栽種後來根株”。他的學生大都遵其所教,在《國小》上頗為用力,《朱子語類》中有很多他們師生討論《國小》的記載。

書籍評價

《國小》《國小》發展理論
歷代學者對於《國小》,更是“尊若六經”,推崇有加。元代著名學者許衡,在給自己兒子的信中這樣說:“《國小》《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講習,望於此有得,他書雖不治,無憾也。我生平長處,在信此數書。汝當繼我長處,篤信而好之也。”
明代著名學者章懋,強調要將《國小》熟讀玩味,字字句句,都要考究清楚,除了使其道理貫徹於胸中,還要身體而力行。即便已經考中了進士的人向他請教“為學之方”時,他的意見是依然要讀《國小》。
清代學者張伯行,更是把《國小》和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等同看待:“孔子以前,大學未有書,自孔子作之,而入德之門在是矣。朱子以前,國小未有書,自朱子述之,而做人樣子在是矣。”在他看來,讀孔子之書,應該以《大學》為統宗;而讀朱熹的書,則應該以《國小》為基本。他所輯錄的《國小輯說》,輯錄宋元明清四朝18家68則有關國小的論述,其中大都是對《國小》的頌讚溢美之詞。
元明清三代政府也十分推尊此書。明朝初年,“高后嘗命女史誦而聽之,既而奏曰:‘《國小》書言易曉,事易行,於人道無所不備,真聖人之教法。”建議明太祖朱元璋推廣此書。朱元璋如其所言,令親王、駙馬、太學生講讀。“由是內而京師,外而郡邑,莫不家藏人誦,而聖賢之教,復明於天下矣。” 清朝政府在《十三經》《四書》之外,對《國小》最為推重。“凡童生入學,複試論題,務用《國小》,著在律令。” 明確規定童生入學考試要用《國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