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警民關係》

《和諧社會與警民關係》

《和諧社會與警民關係》是由王光,魏永忠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9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和諧社會與警民關係
和諧社會與警民關係和諧社會與警民關係

作者:王光,魏永忠主編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0-1
開本:16開
ISBN:9787811398007
定價:¥70.00

內容簡介

黨的十六大把構建和諧社會定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它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我們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立足於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著眼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去思考和做好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做好社會管理工作,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做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與服務工作,是實現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利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時代呼喚和歷史命題。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呈現出日益凸顯的態勢,這其中蘊涵的深層意義就是構建人類共享的和諧家園、珍愛同一個世界已成為各國人民共同企盼的美好願景。縱觀中國的傳統文化,不難發現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諧、社會和諧。“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政通人和”追求的是國家與人民的和諧,“吾養吾浩然之氣”追求的是人自身德與行的和諧,“萬邦協和”追求的是國家與國家的和諧。眾民和悅、民族團結、國家興旺、睦鄰友好、協和萬邦乃天下之達道也。
我們的祖先對和諧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中國人賦予了和諧理念極其豐富的價值蘊涵,講的是一種大和諧。和諧是中華民族根本的價值取向和孜孜以求的生活境界。

目錄

和諧警民關係理論
構建和諧警營的若干思考
從細處著手以“十個要”打造和諧警營
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理性思辨
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核心價值與和諧度測評
政治信任視角下的和諧警民關係及其構建
民本警務論析——兼論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途徑與方法
公眾服務——警察公共關係的新範式
服務與善治——以先進工作理念引導和諧警民關係建構
試論以警察執法方式制度化構建和諧警民關係——以“打架成本公示”的經濟學分析為視角
試論社會資本與警民關係
論和諧警民關係的憲政建構
和諧警民關係實踐
堅持“五個創新”提高“五種能力”
關於確保公安信息化建設常態運轉的若干思考
建為民公安保三角平安
試論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公共關係途徑
實行全警公關促進警民和諧
群體性事件處置與和諧警民關係構建
人民民眾多元化期待中的警民關係建設
論構建和諧警民關係與警察溝通能力的提高
網路環境下和諧警民關係的構建
網路環境下的輿情引導
試論網路文化影響下的和諧警民關係構建
軟實力與和諧警民關係建設
堅持執法為民理念構建和諧警民關係
和諧社會與警民和諧——以公安機關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職能、地位為視角探討構建和諧的警民關係
以社區警務室為依託構建和諧警民關係
論交通警察執法規範與和諧警民關係構建
加強民警人文素質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警民關係途徑的理性思考
論社區警務與警民和諧關係構建
“兩型社會”建設中和諧警民關係探討
突出消防職業特點構建和諧警民關係
新時期和諧警民關係的內涵及實現途徑探析
致力服務民生構建和諧警民關係
論社會分化對警民關係的影響及對策思考
事際關係與人際關係的良性互動——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根本途徑
試論新形勢下和諧警民關係的構建
現階段我國和諧警民關係研究
社區警務戰略與和諧警民關係
加強規範執法建設和隊伍建設是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保障——公安涉法信訪案件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警民關係
科學發展觀語境下省思和諧警民關係
和諧為本建設為要
警民衝突產生的原因分析和解決途徑
論新形勢下的和諧警民關係再造
淺談用警察公共關係原理化解“鬧喪”危機的方法及案例實錄
利用Web2.0構建警民溝通新平台
從“譚靜案”談公安機關網路輿論引導的策略
新時期警察公共關係建設的幾點思考
淺論公安輿情及其引導方法
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加強警察公共關係建設的思考
和諧警民關係視野下的“杭州飆車撞人事件”分析——一個危機傳播的視角
利、權、責——警察公共關係危機的誘因分析
公安隊伍建設
警備工作創新
後記

文摘

(三)建立分析、研判警民關係和諧度的長效機制
在充分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礎上,由公安公關機構提出改善或增進警民關係的方案,交由民警與公民討論,在得到認同後,確定決策方案。警方可採用以下途徑論證、確定決策方案:
1.研討會。警方就某個警民關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約請各相關人員,通過研討會的形式就各自主張的方案展開討論,警方在研討會的基礎上提出決策方案,再以適當的方式提交廣大民警或公民代表機構討論。在研討會上,參會者應以客觀資料為依據,利用符合邏輯的推理和闡述來說明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贏得聽眾對自己主張的支持。
2.聽證會。聽證會是公安機關在制訂方案與相關政策之前聽取廣大民警與公民意見的程式性會議。聽證參與者在聽證會上可以就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發表意見,在聽證會的基礎上,警方根據聽證會上大多數人員的意見後,修正、確定最終方案。聽證參加人的範圍可以是任何願意參加聽證的人;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必須確保參與聽證的人員要涉及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各個層次,並根據群體大小保證適當的比例,要照顧到小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並保證參與各方都有同等、公開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和見解的權利和機會,防止優勢群體對聽證程式的控制。
3.“塞博”(cyber)論壇,亦稱電子論壇。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多方同時雙向互動技術已成為現實,“塞博”論壇為公民與警方之間的交流和對話以及公民直接參與決策提供了平台。警方通過“塞博”論壇不斷發布自己掌握的信息,“網友”們在擁有警方發出的豐富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同時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補充新的信息,通過警方與民眾、專家與網民、網民與網民之間的雙向互動來交流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警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就某一方案實現警方與公民、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雙向互動,直至雙方對方案達成一致意見。
(四)建立與媒體的合作、互動、雙贏的機制
公安公共關係是指公安機關與其相關的社會公眾之間的相互關係,由公安組織、公眾和信息傳播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公安組織是公安公共關係的主體,社會公眾是公安公共關係的客體,傳播溝通是公安公共關係的手段。警方要尋求與媒體合作的最佳途徑,提高公安宣傳工作的效能。公安宣傳工作是公安公共關係主體與客體溝通、交流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的發動民眾、弘揚正氣、鼓舞士氣、塑造自身形象、影響社會公眾等外在作用,而且對警務工作和隊伍建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警方要通過新聞媒體開展宣傳工作,必然要發展與新聞媒體的關係,不斷完善與媒體的合作,尋求互動雙贏的機制。警方把與媒體的溝通協調製度與警方自身的警務公開制度、新聞發布制度、執法監督制度相統一起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必將推進警民關係的和諧,實現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核心價值。

後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新世紀新階段,公安機關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立足於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著眼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思考和做好公安工作,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大目標和總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公安機關維護穩定,促進和諧,促進發展的根本職責,著力提高公安機關社會管理能力,著力提高公安隊伍思想政治水平,著力提高公安機關執法規範化水平,著力提高公安機關社會服務質量,以和諧社會建設者的姿態全面發揮職能作用,為實現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順利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意義重大。
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一不與公安工作密切相關。維護社會穩定,既是和諧社會的保障措施,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公安機關既是和諧社會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諧社會的建設力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穩定是和諧的基本要求,和諧是穩定的更高境界。在我國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公安機關不僅要著眼於社會穩定,更要著眼於社會和諧,要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工作思路,改變工作方式,把工作標準定位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民警察肩負著人民的重託,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構建和諧的警民關係,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對公安工作的本質要求,它是做好新形勢下社會穩定工作、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公安機關要擔負起新世紀新階段的政治社會責任,提高執政能力,就必須深刻認識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特殊重要性,積極探索和嘗試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新思路、新對策、新方法,不斷增強公安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親和力,堅持從人民民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做起、從人民民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嚴肅警紀、整飭警風,以良好的作風和形象扶正祛邪、取信於民,積極做好新形勢下的民眾工作,做人民民眾的貼心人,努力做到懂民眾心理、懂民眾語言、懂溝通技巧,會化解矛盾、會調處糾紛、會主動服務、會宣傳發動,提高溝通能力,善於架起公安機關與人民民眾溝通的橋樑,營造一種警民互動、有利於公安工作、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環境,進一步深化“三基”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和諧警民關係建設,回應人民民眾的新期待、新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