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學講壇:文學體驗導引》

《名家文學講壇:文學體驗導引》

《名家文學講壇:文學體驗導引》,作者萊昂內爾·特里林,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於2011年1月1日出版。閱讀《名家文學講壇:文學體驗導引》,也就相當於聆聽哥倫比亞大學最著名的文學教授講授一門英語系概況課程。這部批評經典,如同一場精彩的文學史之旅,從古希臘戲劇家到當下,一路陪伴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
外文書名:PrefacestotheExperienceofLiterature
平裝:30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544715620,9787544715621
條形碼:9787544715621
商品尺寸:20.8x14.6x1.8cm
商品重量:399g
ASIN:B004S0ER4S

內容簡介

閱讀《名家文學講壇:文學體驗導引》,也就相當於聆聽哥倫比亞大學最著名的文學教授講授一門英語系概況課程。這部批評經典,如同一場精彩的文學史之旅,從古希臘戲劇家到當下,一路陪伴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

編輯推薦

《名家文學講壇:文學體驗導引》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特里林逐一評鑑了這五十二部文學精品……他並不滿足於僅僅描述傳統文類或陳述一種普遍的批評教條——把繩鎬遞給帕納薩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觀,絕不推逼提拉,只是隨時準備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縫。
——威廉·喬瓦諾維奇(本書出版人)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萊昂內爾·特里林譯者:余婉卉張箭
萊昂內爾一特里林(1905-1975),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文學與社會文化批評家,生前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深文學教授,“紐約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要成員。特里林結合了專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以獨到的道德視角、優雅沉穩的批評風度以及大量富有說服力的批評著述在理論流派紛繁複雜的美國批評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被稱為二十世紀中期美國青年一代的思想導師,對當代批評影響甚大。其代表作有《自由的想像》《弗洛伊德與我們的文化危機》、《反對自我》、《超越文化》等。

目錄

前言
導言
一、戲劇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悲劇《李爾王》(威廉·莎士比亞)
《野鴨》(亨利克·易卜生)
《三姊妹》(安東·契訶夫)
《醫生的困境》(蕭伯納)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形成過程中的喜劇(路伊吉·皮蘭德婁)
《煉獄》(威廉·巴特勒·葉芝)
《伽利略》(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二、小說
《我的堂伯,莫里納少校》(納撒尼爾·霍桑)
《繕寫員巴特比:一個華爾街的故事》(赫爾曼·梅爾維爾)
《宗教大法官》(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伊凡·伊里奇之死》(列夫·托爾斯泰)
《珍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迪舒》(居伊·德·莫泊桑)
《九敵》(安東·契訶夫)
《小學生》(亨利·詹姆斯)
《秘密的分享者》(約瑟夫·康拉德)
《死者》(詹姆斯·喬伊斯)
《獵人格拉庫斯》(弗蘭茨·卡夫卡)
《請買票》(D.H.勞倫斯)
《離開科羅諾斯之路》(E.M.福斯特)
《錯亂少年愁》(托馬斯·曼)
《饊德薩故事》之《德·葛拉索》(伊塞克·巴別爾)
《年輕水手的童話》(伊薩克·迪內森)
白象似的群山》(歐內斯特·海明威)
《穀倉燃燒》(威廉·福克納)
《夏日》(約翰·奧哈拉)
《此時彼處》(菜昂內爾·特里林)
《客人》(阿爾貝·加繆)
魔桶》(伯納德·馬拉默德)
三、詩歌
《愛德華》(佚名)
《她們離我而去》(托馬斯·懷亞特)
《別離辭·節哀》(約翰·多恩)
利西達斯》(約翰·彌爾頓)
……

文摘

它可被看做一個偵探故事,其中的偵探自恃有德,盡其義務,著手調查究竟是誰犯下那樁滔天大罪,但證據迫使他轉而認識到罪犯不是別人,卻是他自己。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待追查益加深入,他得知這一犯罪行為,正因為是他本人所為,愈加惡不堪言。
以如此抽象的方式來概述,俄狄浦斯的故事大抵攪動了我們最為深沉隱秘的情感,我們大多伴著不可告人的犯罪感生活,儘管我們並不清楚這秘密到底是什麼。當然,這齣戲使我們耿耿難忘,情緒騷動,多是由於俄狄浦斯所犯的奇罪。他犯下的不僅是可怕的罪行,更是可怕的罪孽,冒犯的不僅只是社會的法律,更是神祗的禁戒。即使對罪孽進行思考也無從理解弒父娶母的恐怖,這些行為,正如我們所說,簡直難以想像;人的心靈對其無能為力。
俄狄浦斯可怖的罪行竟是無意為之的行為,思忖至此,我們的騷動便有增無減。在英雄之命運的所有境遇中,這一個案最顯得天意弄人,令人困惑恐懼。有理由說——其實已經說過——俄狄浦斯不該為他的所作所為負責,他實在不應為弒父娶母而獲罪,因為他並非有意為之;恰恰相反,他一聽見這個可怕的預言,便殫精竭慮避免此語成讖。對俄狄浦斯的這番辯解依據的是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所闡明的學說,西方世界的法律和道德皆有的一個共識,即一件具有倫理意義的行為,或好或壞,做出此事的人行動時必須擁有意識和意志。基於這些理由,在索福克勒斯三十年後所寫的劇作《俄狄浦斯在克羅諾斯》中,俄狄浦斯申辯自己的無辜。受盡苦楚,行將死亡,年邁的俄狄浦斯悲痛白哀,他說,他不應被判為有罪,因為他無作惡的意圖。但在《俄狄浦斯王》里,他沒有如此伸張他的清白。他沒有洗刷自己的罪名,聽由心靈淪入驚恐和自我厭憎之中。我們覺得這一反應合情合理。亞里士多德動機學說的唯理性似乎並不適宜解釋俄狄浦斯當時的情感狀態,它發生於理性無法穿透的內心深處。這齣戲暴露了心靈深處的東西,具有一種可怕的力量,引導我們去認識:人有可能犯罪,甚至犯下滔天大罪,即使有一套理性的倫理能夠宣明他的無辜;我們不得不直面這樣的一個可能:更黑暗的判斷形式會取代理智。理性的倫理可能提供的安全離我們而去。
關於《俄狄浦斯王》,常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被提出,即它是不是一出命運悲劇。有人費盡才智來表明它不是命運悲劇。某些批評家覺得如果把此劇當做命運悲劇,它就不再那么有趣和感人至深,因為主人公會缺少我們認為與擁有自由意志緊密相連的尊嚴:他變成,如我們所說,被命運玩弄於股掌的傀儡。持有這種立場的人都相信自己與亞里士多德觀點一致——他在《詩學》里說道:悲劇的主人公應是一個值得尊重和敬慕的人,但有著明顯的性格弱點或缺陷,他悲劇性的災難都要歸咎於此。在某個重要的意義上,人們認為,他應為自己的遭遇承擔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