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交際》

《名人交際》

《名人交際》是《交際與口才》編輯部編寫,2009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講述了61位商界、政界和影、視、歌界當紅明星成功路上的交際故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一篇篇短文,如同一條條小道,看似風光迥異,卻都通向共同目際,這目標便是自信、自強、豁達、寬容,永遠不放棄心中的希望,在人世的風浪漩渦和曲折坎坷中擺脫困境,逐步抵達理想的彼岸。
——趙麗宏
《名人交際》
名人交際

內容簡介

這是四套本的“勵志坊”叢書,共收入近年來280篇中外勵志寓言、勵志哲理方面的優秀文章。在世界經濟蕭條的當下,閱讀該叢書,有利於挽救讀者的心態,鼓起人們的勇氣。

目錄

交際場上的風采
唐駿:“成功,要和自己比”
傳媒大亨劉長樂語如鳳凰
鐵腕普京的溫情交際
賈平凹的獨白
九七文懷沙的如珠妙語
陳村的交際錦囊
像林肯那樣幽默
解密“薄氏風格”
把自己放“二”上的文興宇
“福娃之父”韓美林的風采
郭德綱:我的日才“剛剛”好
話說得像童話的鄭淵潔
想說就說的丁俊暉
各有怪招的明星
楊瀾:會說話的優秀女人
嘴巴越大越Cool的韓寒
舒淇:偏做內外兼修的花瓶
從魔鬼到天使的李亞鵬
伊能靜:在傳統與非傳統之間
沉默是金的粱朝偉
“一夜成名”背後的湯唯
金城武:“天使”永不被厭倦
一棵不受傷害的荊棘——戴軍
青春劉亦菲:人甜話更美
陳辰的“客廳主持”
崇尚我行我素的鄭鈞
應答機智的名人
李開復:妙語連珠,哲思無限
越練越幽默的劉儀偉
錢文忠“偈語”答記者
奧運功臣何振梁的精彩言說
口才超群的“造星聖手”——海岩
“睿智”影帝陳道明
朱德庸的巧舌如簧
潘石屹:口才如同“樓盤”一樣高
電影節上的言談高手——劉德華
劉翔:口才也飛翔
口才不輸文才的畢淑敏
朱哲琴——擁有世界的人
央視另類主持阿丘
漢語說得“頂呱呱”的福原愛
星座背後的密鑰
摩羯女生尚雯婕:冷酷是我的保護色
水瓶天后章子怡: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
研究生趙薇:歸於平淡只屬無奈
好勝徐靜蕾:“混著”也能紅
“懶人”王力宏:做不好,不如不做
從辣妹到辣媽,小s成功蛻變
周星馳:搞笑僅僅是我的“盔甲”
王菲的“酷”,你愛懂不懂
謝霆鋒:為寶寶做個好榜樣
不“平衡”寧願走的周迅
全智賢:剪去長發忘掉野蠻
黎明甘為《梅蘭芳》冒險
成功路上的風雨
莫言言謝
張曼玉的愛情經驗
如“小弟”般耍酷的周杰倫
《天下無賊》演傻根
薩科齊的母愛名片
獨行俠李敖
馬季:相聲演繹謙和的交際人生
方文山的“麻雀”人生
魅力女人張十台筠
溫喜慶之《交際與口才》版本
後記 時代需要勵志

精彩書摘

交際場上的風采
唐駿:“成功,要和自己比”
他的臉上總是帶著謙和自信的微笑。說起話來,幽默風趣而又充滿了人生智慧。談到自己,他總是說:“其實,我是很純、很簡單的一個人。”可是,他的人生總是充滿了挑戰和飛躍,每一次的選擇和放棄,都讓人們在驚訝之中充滿了無限的讚嘆和感慨。
他叫唐駿,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由於家裡有三個兒子,他的父母在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計畫著為他們蓋房子。於是,年僅12歲的唐駿開始學著和哥哥一起動手蓋房。哥倆用稚嫩的雙肩費勁地背磚扛沙,一天干下來渾身累得像散了架。年少的他很疑惑,未來還很遠,難道他們兄弟三人將來都要在這棟自己親手修建的房子裡度過一生嗎?難道他的人生就是父母事先為自己畫好的這個四四方方的磚城?
他並不是甘願寂寞的人,因為他知道,要想牢固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勤奮讀書才能走出去,看到外面世界更廣闊的天。
20世紀80年代初,唐駿從北京一所重點大學畢業。那時,他所有的夢想就是出國留學,到西方已開發國家學習更先進的科學技術。當時每個重點院校都有兩個研究生名額可以保送出國留學。他經過兩年的勤奮努力,在研究生考試中名列全校第一。然而,因為他在校期間並不是學生幹部或骨幹,所以出國名單里沒有他。他不甘心,開始到處打聽,最後了解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還有一個空名額,便決定去碰碰運氣。當他想盡辦法將學籍轉到北廣時,申報時限已過,名額已交回國家教育部了。
唐駿以為就這樣失去了機會,但仍抱著一線希望找到國家教育部出國留學司,得到工作人員的答覆是:“已經審批完了,來不及了。”這句話好像一根芒刺,刺在了他的心上。他仿佛看見那束叫做“希望”的火種,剛被點燃又要被熄滅。他想了一夜,還是不願放棄。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每天到國家教育部“上班”,地點是教育部門口,一天四次問候出國留學司的司長。起初司長很奇怪,什麼時候教育部“多”了一個保全而且還只跟自己打招呼。到了第五天中午,司長吃完午飯回來的時候,他還像往常一樣問候:“您吃完啦,還有點時間可以午睡休息一下。”這一次,司長終於回答說:“我不午睡了,你跟我到辦公室來一下。”到了辦公室,司長問他:“你為什麼天天在這裡等我?”唐駿立即說明了原因,司長聽了卻什麼也沒說。第六天,他照樣去“上班”,中午的時候他又被叫了進去,這一回司長給了他一堆資料說:“這些你拿回去填一下。”第七天,司長遞給他一張紙,笑著說:“這是你一直想要的東西。”那張紙就是出國留學批准證。
唐駿先是留學日本,攻讀了電子工程學碩士,隨後他又赴美留學取得了計算機學博士學位。然後他開始嘗試自主創業,先後創建了三家公司,有“雙鷹軟體公司”、“好萊塢影業娛樂公司”,以及一家移民服務機構“美國第一移民律師事務所”。顯而易見,移民律師事務所,一定要與名目繁多複雜的法律條文打交道,而他是計算機博士出身,對法律顯然並不在行。但是經過觀察,他注意到一個現象——別家事務所都是按小時收費,移民通常會選擇打電話的方式來諮詢,而且花上一兩個小時都問不明白,但錢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不見了蹤影。這無疑讓人感覺移民諮詢就像個無底洞,不知道得花多少錢才能辦成。對此,唐駿採用了和別家不一樣的經營方式:按案例收費。比如:工作卡轉簽證收1000美金,簽證轉綠卡收600美金等,最重要的是他做出了承諾:辦不成不收費,成功了再收費。這樣,他的移民律師事務所一炮打響,開業五個月後就在洛杉磯排名第一。然而,他並不滿足這一切,他覺得自己欠缺的地方還很多,他要到大公司學習幾年,將來再乾自己的事業。
1994年,他抱著“偷師學藝”的目的,賣掉了自己的“小公司”,進入全球著名公司——微軟總部,成為一名技術員。在微軟,技術人員有一萬五千多人,他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員,基本上沒有得到重視的可能。他想,要在眾多人之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為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避開與其他人的正面競爭。在微軟工作五個月後,他發現了微軟在Windows系統開發模式上有明顯的時間落差,即英文版本開發出來後,需要過八個月中文版本才開發出來,再過五個月才是日語版本。其實,當時也有很多技術人員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們都只是提出了問題並沒有認真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唐駿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研究新的開發模式,找出一種可以將三種不同版本都用同一模式進行開發的方式,使Windows系統的全球發布做到零時差。經過反覆測試確定其準確度和可操作性之後,他直接給比爾·蓋茨發了封郵件,把自己的想法和測試結果告訴他。隨後,他又寫了一份書面報告,並將編好的程式都放在了裡面,等待上司的召喚。比爾·蓋茨接到郵件後十分重視,馬上轉發給他上司的上司。這個上司接到比爾·蓋茨的郵件,不敢怠慢,立即把唐駿找去談話。最後會議一致通過了他的方案,決定公司里3500人都要使用這種研發模式。因為要在公司里宣傳這種模式,還要成立一個宣傳部門,理所當然,他作為候選人再合適不過了。這樣,唐駿在進入微軟八個月後當上了部門高級經理。8年後,他升任微軟中國區總裁。
一次,微軟中國地區的一個經理要跳槽到蘋果公司,當時唐駿正在澳洲開會,聽說這件事後,馬上打電話問那位經理:“你真的想好了?”對方回答:“已經想好了。”他放下電話,立刻趕赴機場,坐飛機到香港,再坐兩個小時汽車到廣州。儘管他知道,即使他回來也很難讓人改變決定,但他要最後一次向下屬鄭重地表達自己最誠摯的敬意——再次挽留。此後,媒體紛紛報導:微軟中國區總裁為了挽留人才在百忙之中專程回國。後來,他解釋說:“雖然我辛苦了一點,但我希望他能帶著榮譽感離開,同時也讓對方覺得挖到了特別重要的人才。”隨後,在當年的微軟全球峰會上,他激動地發現,每個人胸前的卡片上都寫著:“MakeOthersGreat(讓他人變得偉大)”他的這一理念後來成為微軟公認的七大文化之一。
為了實現人生自我的不斷超越,2004年,唐駿向比爾·蓋茨遞交了辭職報告。比爾·蓋茨在挽留無效的情況下,授予他微軟終身榮譽總裁。
隨後轉戰“盛大網路”,在擔任總裁期間,唐駿推動企業高速運轉的大手,使“盛大”在美國成功上市,並收購了曾是對手的一家韓國公司。
“打工皇帝”的神話,伴隨著他每一次成功跳槽創造了一次又一次奇蹟。2008年4月,唐駿又以10億元的身價再次跳槽到新華都集團擔任總裁兼CEO,成為中國職業經理人領軍人物。
“大家知道嗎,人們需要執著的精神。你就拿出執著的精神給他們看,世上就不怕有辦不成的事。”這是唐駿在高等學府做演講時說過的話。的確,人生在世誰不渴望成功,而對於“成功”唐駿這樣認為:“論成功,如果與比爾·蓋茨和陳天橋比,我可能永遠比不上,但我和自己5年前、10年前比,我成功;論打球,我永遠比不上姚明,但我今年就覺得比去年進步得多。成功是沒有可比性的,自己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標尺。所以,成功要和自己比,千萬不要和別人比。”
王海瑩
傳媒大亨劉長樂語如鳳凰
劉長樂,鳳凰衛視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有“傳媒智者”、“中國企業領袖”、“亞太最具創造力之華商領袖”、“全球華語節目提供商領導者、“香港特區太平紳士”之稱。
他冷靜、精明而又隨和、謙厚,同時又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話時語速飛快,思維縝密,語法和邏輯皆難有破綻可尋。讓我們一同去領略這位傳媒大亨那如鳳凰展翅般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
高屋建瓴、謙和理性談成功
鳳凰衛視在全球華人中有著廣泛影響,也引起世界各國政要的關注。很多人在北京買新房時都會問:“你們這裡能看到鳳凰衛視嗎·”溫
家寶總理坦言自己是鳳凰《總編輯時間》節目的擁躉,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稱之為“鳳凰現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長樂是這樣揭
開鳳凰成功之謎的:
現在出現的這種“鳳凰熱”,說老實話,我當初也沒有預料到。大家對“鳳凰現象”的認可,或者說追捧,實際上表現出了一種文化取向,說明大家對文化的取向總體上是向善、向上、向美的。這一現象也說明我們現在是缺乏這些東西的。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客觀上使得國人在價值取向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偏離、異化,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沒有人去對這樣的異化進行修正,或者說給中國文化補遺的話,那就對不起後人了。把中國告訴世界,把世界帶回中國,在促進交流中不遺餘力地向觀眾提供一種“知”的權利。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鳳凰”總是在說理,因為說理比謾罵更凝重、更有力。話語權是必須爭奪的,在爭奪中,中國才會逐漸被世界理解、接納,從而避免許多誤會與衝突。
我們將此概括為:國際規則,華人角度,內容真實,表達善意。
面對鳳凰衛視的巨大成功,劉長樂沒有把功勞歸結為自己的殫精竭慮,沒有大談自己的眼光與睿智,先是坦承始料不及,表現出他的謙和;再從“向善、向上、向美”中華文化取向上分析原因,角度站得高,道理分析得透。讓人感受到他謙遜的胸懷、深遠的眼光和不同凡響的哲
理思辨。而“把中國告訴世界,把世界帶回中國”、“不遺餘力地向觀眾提供一種‘知’的權利”、“國際規則,華人角度”這些高度概括的語言,妙語點睛,凝練而深刻地道出了鳳凰人的動力源泉與奮鬥目標,向我們展示了一群正在奮鬥著的文化使者孜孜求索的畫面。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