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

《同名同姓》是米拉·奈爾導演,卡爾·潘 傑茜達·芭瑞主演的作品,於2007年3月9日時間上映。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美國家庭內部兩代人之間的故事,他們受到兩種文化和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衝撞,終演變成了一種愛的糾纏。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同名同姓劇照同名同姓劇照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家庭內部兩代人之間的故事,他們受到兩種文化和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衝撞,終演變成了一種愛的糾纏。影片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移民家庭,想要完全融入到美國社會中,究竟要做到何種程度?完全摒棄自己的國籍、自己的根?還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支撐的平衡點?似乎全世界的家庭都在面對這樣或那樣的混亂,而我們能夠做的,也只不過是選擇勇敢地面對時代的變遷、衝突與隨之而來的災難。

他們雖然居住在美國,卻來自於印度,為了體驗一下這個傳說中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的已開發國家,他們來到這裡追求自己的美國夢,同時還要學會如何在一個變幻莫測的新社會中建立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在父母的安排下,阿索科和阿什瑪完婚之後就從悶熱的加爾各答(印度東北部的港口城市)移民到了寒冷的紐約,定居並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由於是包辦婚姻,等同於陌路人的阿索科和阿什瑪卻要被迫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努力地適應著完全陌生的環境。兩人不鹹不淡、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因為兒子的降臨而得到了改觀,冰冷的房子隨著新生的到來,終於有了家的溫暖。阿索科曾因翻看著名的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幸而逃過火車翻車的劫難,所以他給兒子起名為“果戈理”--既是對過去的感恩,也是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期盼。

然而,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名字會給兒子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因為對於果戈理來說,生活遠不像他父母期望得那般容易。作為在美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印度移民,果戈理在印度血脈和美國社會之間那條狹窄的通道上如履薄冰。雖然擁有印度人的面孔,果戈理卻已經被現實的美國作派所吞噬,他有計畫地與一名富有的美國女孩瑪克辛約會、考進耶魯大學的建築系進修……然而他的父母卻堅持印度傳統,希望他可以找一個印度女孩結婚生子。衝突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他們互相磨合的道路也走得異常艱辛和痛苦,直到有一天,果戈理髮現,原來父母堅持的那個世界,與自己正在面對的新世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想要過新生活,就得知道自己的根落在何處。

幕後花絮

米拉·奈爾的“尋根”之旅

作為一本小說,《同名同姓》曾贏得過全世界讀者的心,它不但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和《娛周》評選為年度最出色作品之一,還將帶領讀者深入到一個令人難忘的美國移民家庭之中,與他們一起去品嘗悲傷的苦澀和快樂的甜蜜。而小說的作者就是曾因短篇故事集《馬萊蒂的翻譯員》而獲得普利茲大獎的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拉希莉本身就是一名印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羅得島州長大,所以她才會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同名同姓》中創作了這樣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探討的是身份、歸屬感、成為一名美國人以及死亡、婚姻和親情--成長於世界各個角落擁有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共鳴。《同名同姓》因為對“一代人是如何犧牲自己,將機會留給下一代”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而備受讚譽。

印裔女導演米拉·奈爾之所以會看中這本小說的改編權,決不是什麼巧合,而是小說中的故事,讓她感同身受。米拉·奈爾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才導演,她執導的影片都有著非常大的文化跨度:大銀幕處女作《孟賣,你好》(Salaam Bombay!)關注的是孟買貧民窟的孩子們努力生存的街頭文化,絕望中跳動著點點希望,算是一個格外有力度的題材選擇;隨之而來的小成本浪漫愛情影片《密西西比馬薩拉》(Mississippi Masala)中,她又將目光對準了美國南部,影片由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和薩里塔·喬杜里(Sarita Choudhury)聯袂主演……這之後,她的作品的涉及面逐漸增大,有以16世紀的印度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欲望與智慧》(Kama Sutra:A Tale of Love);有對焦上世紀80年代的新澤西、曾獲得金球獎的電視電影《歇斯底里的盲目》(Hysterical Blindness);有代表著文化交融的《季風婚宴》(Monsoon Wedding)--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還有影像奢侈的經典古裝電影《名利場》(Vanity Fair)。然而,這裡提到的每一部影片,都無法像《同名同姓》這樣給予米拉·奈爾無法言喻的親密感。

一直以來,米拉·奈爾都在尋找一個客群範圍小但故事動機明確的電影題材,她一直渴望著將鏡頭對準這樣一類人,他們和自己的父母一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然後在美國有了下一代……《同名同姓》就是米拉·奈爾一直在尋找的,它反映的恰巧就是亞洲移民潮正在對現在的美國產生潛稱默化的影響,故事的主角果戈理與奈爾一樣,都是紐約城新一代印裔美國人的代表:他們似乎在突然之間就長大成人,他們的父母即使死去也不能落葉歸根,只能埋葬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里。再加上米拉·奈爾剛剛失去了一位至親,於是她更加迫切地買下了《同名同姓》的電影改編權,因為她知道這個故事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我的成長背景與小說的內容太相似了,對於我來說,影片將會是一部非常個人化的作品,加爾各答和紐約,恰恰也是我的兩個故鄉……至於對數百萬和我一樣在美國生活的印度移民來說,這將是一個非常深刻的人性故事,代表著兩個世界的交匯。”

關於改編

同名同姓劇照同名同姓劇照

就連裘帕·拉希莉本人都說,自己的小說真的不適合被搬上大銀幕,因為裡面有著太多對意境的描寫,很難用畫面體現出來,然而,米拉·奈爾卻用實際行動征服了拉希莉:“當我在閱讀這本小說時,就好像碰到了一個知己,她了解我經歷的所有傷痛,知道這裡有一個困住我的牢籠,甚至明白我經歷的每一件事,所以,我告訴自己,必須買下這本小說的電影改編權。”確實,對於同是印度移民的奈爾來說,還有比她更合適的導演人選嗎?

為了這部影片,米拉·奈爾特別與小說的作者裘帕·拉希莉見了一面,甚至還去拜訪了她的家人,只為了更加熟悉小說中提到的各個角色、他們所處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們遊走於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所感受到的壓力。拉希莉發現自己徹底被奈爾感染了:“如果是其他導演,我肯定會勸他放棄執導這部影片,但是對米拉·奈爾,我持保留態度。在這個國家裡,她的身份是一名電影導演,但她的根也在印度,她有足夠的文化底蘊來創新這個故事。她是這個時代的先鋒人物,如此富有激情,她不但征服了我,還征服了我的家人。”

為了更加接近和忠於原著,米拉·奈爾希望故事被搬上大銀幕後,在結構上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她只對一個角色做出了較大的改動,那就是阿什瑪。這個角色到了影片中,將會擁有一個不一樣的身份--歌手,這樣,影片不但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美國的印度人的故事,還包含了她如此熱愛著的印度音樂。在編劇方面,奈爾則找來自己的閨中密友蘇妮·塔拉普萊瓦拉(Sooni Taraporevala),兩人在念哈佛的時候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並分別在《孟賣,你好》與《密西西比馬薩拉》中合作過兩次。她們在一起反反覆覆琢磨,不停地比較能夠從小說中提煉出什麼樣的故事元素,在奈爾看來:“這種做法是每一部小說改編電影的必經之路,無論是悲情戲還是喜劇,元素越多,可挑選的空間就越大。”就連裘帕·拉希莉也表示了自己對兩人的佩服之情:“米拉·奈爾和蘇妮·塔拉普萊瓦拉是如此認真地閱讀了小說無數次,她們將能用的對話全部揀了出來……我雖然沒有做過這種編劇工作,卻知道這是一項非常考驗人耐力的龐大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