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1 《南山》——張耒的詩篇

2 《南山》——《詩經》的詩篇

《南山》——張耒的詩篇

作者

張耒

原詩

南山鳳凰雙翅垂,口不妄食腹苦飢。
山前老鳶飽腐鼠,憑恃風日群游嬉。
俯身視鳳有驕色,鳳不汝較空嗟咨
九韶一奏為君舉,坐看百鳥相隨飛。


《南山》——《詩經》的詩篇

原詩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魯道有盪,齊子由歸。 
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魯道有盪,齊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注釋

1、崔崔:崔嵬。《毛傳》:“南山,齊南山也。崔崔,高大也。” 2、綏綏:行走緩慢,求匹之貌。《集傳》:“狐,邪媚之首。綏綏,求匹之貌。”此以南山之狐喻齊襄公之荒淫。文姜與其兄齊襄王四通,嫁給魯桓公後與襄公關係不斷。後來,魯桓公與文姜同到齊國,遭殺身之禍。文姜與襄公更加淫亂。3、齊子:《毛傳》:“齊子,文姜也。” 《鄭箋》:“婦人謂嫁曰歸。” 4、懷:懷念。止:之。《毛傳》:“懷,思也。” 5、屨(聚jù):古時用麻、葛等製成的鞋。兩:雙。6、五:王夫之《稗(敗bài)疏》:“此五字當與伍通,行列也。言陳履者必兩為一列也。” 《集傳》:“兩,二履也。” 7、冠緌(ruí):帽穗。《通釋》引《內則·正義》:“結纓頷下以固冠,結之餘者散而下垂,謂之緌.” 8、庸:由。《集傳》:“庸,用也,用此道以嫁於魯也。” 9、從:由,謂襄公追求文姜。《集傳》:“從,相從也。” 10、蓺(意yì):種植。11、衡從:即橫縱。畝:田壟。《集傳》:“欲種地者,必先縱橫耕治其田畝。” 12、鞠:放縱。《毛傳》:“鞠,窮也。” 《集傳》:“又曷為使之得窮其欲而至此哉?” 13、極:放縱無束。方玉潤《詩經原始》:“(魯桓公)又曷從其入齊,至今得窮其所欲而無止極,自取殺身禍乎?”

譯文

高大險峻齊南山,雄狐徘徊山坡前。
魯國道路多平坦,齊女出嫁經此間。
既然已經出嫁了,為啥你又把她念?
葛鞋成對並排放,帽上帶子結成雙。
魯國道路多平坦,齊女出嫁由此往。
既然已經出嫁了,為啥又要勾搭上?
要問大麻怎么種?或橫或直開成壟。
要問娶妻怎么辦?稟告父母要謙恭。
既然已經告父母,為啥隨他太放縱?
要問怎樣砍柴薪?沒有斧頭就不能。
要問娶妻怎么辦?沒有媒人娶不成。
既然已經娶到了,為啥讓她胡亂行?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齊襄公與魯桓公的詩,《毛詩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鳥獸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惡,作詩而去之。”鄭箋云:“齊大夫見襄公惡行如是,作詩以刺之,又非魯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古今學者大多無異議。(僅個別現代學者認為是寫“意中人他嫁”)據《左傳·桓公十八年》記載,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夫人文姜(齊襄公的同父異母妹妹)同去齊國,原先就與文姜有淫亂關係的齊襄公趁機又與文姜私通,被魯桓公發覺。譴責了文姜。文姜告訴了齊襄公,襄公便設酒宴請桓公,將桓公灌醉後,派公子彭生駕車送桓公回國,在車子裡扼死了桓公。此事傳開後,齊國上下引以為恥,便作了這首諷刺詩。詩的一二兩章譏刺齊襄公荒淫無恥,三四兩章責備魯桓公懦弱無能,對妻子不嚴加管束。
作詩譏刺本國及魯國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顧忌,在遣詞用語方面要避免過於直白顯露,而只能用隱晦曲折的筆墨來表現。本詩很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來暗射齊襄公急切覬覦回娘家的文姜,第二章用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來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射齊襄公亂倫的無恥行為。既鞭撻了諷刺對象,又不讓別人抓到任何把柄。第三、四兩章則用“興”的手法來表現。照朱熹的說法,所謂“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三章以種麻必先整治田壟、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引起娶妻必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進一層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為,嘲諷了他的庸弱無能。當然,這意思也不是在字面上明白點出的,而是意在言外,一索可得。前人評此詩,謂其“意緊局寬,布置入化,所謂不接形而接以神者”(陳震《讀詩識小錄》),“四章四詰問,婉切得情”(牛運震《詩志》),“令其難以置對,的是妙文”(陳繼揆《讀詩臆補》),確乎如此。
這首詩的風格同《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絕大部分作品一樣,是一首民眾創作的民歌,其特點也是每一章節除少數詞語略作更換外,基本的語詞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別是每章的最後二句,句法語氣完全一樣,只有一二個字的變化,其含義也相似或相近。這正是便於反覆詠唱,易於記憶吟誦,寓意比較單純的民歌式作品。此外,從這首詩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須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封建禮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