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

《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

《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作者:鍾茂森,群言出版社2010年3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
作者:鍾茂森 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中華文化的三個根本

出版時間:2010-3-1字數:500000
開本:16開
ISBN:9787802560871
定價:¥54.00

內容簡介

《修德立業的根基》
儒家的基礎德行在弟子規裡面,道家的基礎德行在太上感應篇裡面,佛家的基礎德行是十善業道經。如果說在儒釋道三家裡面找出相似同類的,那么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跟弟子規屬於同類的,都是講我們的基礎德行。
弟子規是一部講人如何落實德行的教材。人希望能夠在這一生成就優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業,那么學習弟子規便是最好的入門根基。就要在根上紮根,弟子規要句句做到,我們道德的根就扎穩了,我們這一生的學業、事業、家業、道業,就都有了把握。
弟子規,一百一十三件事,講的似乎都是生活小事,但於當今儒學根基缺乏的時代,它已經不僅僅是孩子學習的『童蒙養正』的教材,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待人處事的至要良箴。細細體味,弟子規每一句話都有很深的義理,所謂『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滴海水裡頭,就含有百川,所有河流的味道。『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給了我們倫中的所有規範,甚至還不僅僅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所以,學習弟子規,於一滴水,體百川味,成就幸福人生之根基,何其幸哉?
《吉凶禍福的原理》
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主流。儒釋道三家都非常重視因果。道家的這篇太上感應篇,通篇都是講因果報應的。
太上感應篇,篇幅不長,可是歷代的古聖先賢的註疏講義,非常豐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將道家佛家的精華都收攬在其中。太上是至尊的稱呼,所謂稱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認真體會天道,也就是天理,而去順乎人心,如法奉行的意思,反以叫太上。全篇開頭『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四句為總綱,把感應之事理,已說得非常的透徹。有感必有應,隨感隨應,這是天然之道,道理非常之深。
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就是講因果,作善的人家一定得善報,而且還必有餘慶,吉利還有剩餘的。作不善的人家,必有惡報。惡報之後還有餘殃,子孫都會遭殃。
印光大師曾說:太上感應篇攝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
常州彭凝祉先生小的時候就奉持太上感應篇,後來考中狀元,做了尚書依然每天奉持。他還說這部書是元宰必讀書,元是狀元,宰是宰相,狀元和宰相必定得讀的書。不是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成狀元當宰相,但要想當好狀元宰相的人必定要在這本書上下功夫。
《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是佛門中最根本的一部經典。十善的內容中,屬於身體行為的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行為的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思想行為的有三種:不貪慾,不瞋恚,不邪見。這十種行為屬於善行,所以叫十善業。業是行為,道是原理。這部經闡述了十善行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業道。經,是恆常的宇宙人生真理。本經也叫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陀契機契理的針對眾生圓滿的說法,修學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經的核心內容『十善業道』作為基礎。讓我們以十善業道經為標準,正己之心行,立志效法前賢,為達至善圓滿之境界打下堅實基礎。
『十善』,有十個科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十個科目。但是它的深義是代表大圓滿,在華嚴經裡面,『十』就代表大圓滿。所以這個善法是包含著大圓滿的善,無量無邊的善法,歸納起來可以有這十大類。這個善就是善惡的標準,佛告訴我們要修十善,按照十善去做就能夠得人天一碣報,甚至成圓滿菩提。
這部十善業道德經雖然在佛法里屬於基礎科目,是教初學的,可是要知道,這部經典既通初學也通圓滿的如來果地,是圓融的。從初發心開始學佛,一直修到阿羅漢、菩薩,到如來果地,所修的無非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落實,所以十善業里的每一條含義都非常深廣。

作者簡介

鍾茂森博士,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1995年畢業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該校金融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肯薩斯州州立大學任教四年;2003年移居澳洲,在澳洲著名的昆士蘭大學商學院任教四年,擔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並獲得該校終身聘用。昆士蘭大學原定於2007年提拔他為教授,而且多家大學曾高薪聘請他擔任首席教授。但是,他淡泊名利,立志走上聖賢教學之路,所以均婉言謝絕。鍾茂森博士曾應邀多次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布里斯班,法國巴黎,印度尼西亞等地的關於教育與和平的國際會議,介紹和推動中華傳統聖賢教育。並在世界各地演講《明道德、知榮辱》、《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應有的美德》、《和諧之道,以孝貫通》、《百善孝為先》、《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為什麼要學習因果教育》等近百場,推動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受到熱烈歡迎,有的演講聽眾人數高達三四千人。曾應邀參加中國2006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會,2007年國際道德經論壇和國際儒聯會議,並在會議上演講。鍾茂森博士現任澳大利亞淨宗學院副院長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 本書由謙德工作室根據鍾茂森博士講述整理。

目錄

《修德立業的根基》
緒論
弟子規
總敘
第一章 人則孝
第二章 出則弟
第三章 謹
第四章 信
第五章 泛愛眾
第六章 親仁
第七章 學文
結勸
聖賢教育的閃光
附錄:《弟子規》溯源
後記
《吉凶禍福的原理》
太上感應篇
緣起
解釋名題
經文劃分
總綱
示警
善因善果
惡因惡報 
結勸
後記
《回歸本性本善》
前言
佛說十善業道經
雍正皇帝上諭節錄
解釋名題
譯者其人
法會因緣(本經序分)
詳解經文(正宗分)
勸勉大眾(流通分)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