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女兒》

《中華女兒》

《中華女兒》是由凌子風導演的戰爭片,主演有岳慎,周蘇菲,柏李等。1949年1月上映。該片1950年獲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第五屆國際電影節自由鬥爭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一1955年優秀影片二等獎。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東北淪陷後,農家婦女胡秀芝的丈夫被日軍燒死,胡秀芝懷著國讎家恨參加了東北抗日民主聯軍。一次,在向敵人據點樓山鎮進攻中不幸負傷。她強忍劇痛返回連隊,後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連隊女指導員冷雲的丈夫在城市裡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捕遇害。訊息傳來,冷雲壓下悲憤,毅然接受帶領戰士炸毀敵人軍用列車的任務。在完成任務返回途中,她們發現敵人部隊進逼抗日聯軍駐地。危急之中,冷雲一面派人送信,讓聯軍及時轉移,一面率領十幾名女戰士牽制敵人於牡丹江畔。然而敵我眾寡懸殊,在敵兵的層層包圍與瘋狂掃射下,最後只剩下冷雲等八位女戰士。未幾,冷雲也中彈身亡。面對強敵,後臨大江,胡秀芝等面無懼色,抱著冷雲的屍體,視死如歸,投身於洶湧的波濤……

影片評價

影片榮獲1950年第五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鬥爭獎”,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二等獎。 《中華女兒》作為凌子風、翟強聯合導演,新中國成立期間攝製完成的最早表現革命戰爭的影片,之所以能夠取得國際範圍內的讚賞,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凌子風個人的藝術追求是分不開的。建國初期,全國革命形勢空前高漲,廣大電影工作者懷著滿腔熱情和旺盛的創作力歌頌工農兵、歌頌新生活,他們充滿真情實感,拍出的影片真實、樸素、具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而且當時黨對電影事業的政策也較為寬鬆,多從創作本身出發,相應的影片創作反映就是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形象出發,而不是單純從意識形態宣傳出發,主管電影的陳波兒也說:“提倡從紀錄片基礎上來發展我們的故事片”。這一承襲自延安紀錄片學派的現實傳統成為影片《中華女兒》的最大特點---紀實性。這種紀實性的美學風格結合凌子風導演個人的藝術追求激發出全新的火花,使電影作品的表現手段鮮明而豐富。凌子風在拍攝影片時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之前創造排演“田莊劇”的經驗,他將全體創作人員帶到抗聯戰士生活過的密林,體驗抗聯戰士的生活,完美運用實景來拍攝。因為當時的演員大多有部隊生活的真實體驗,所以表演起來她們幾乎與真實的環境完全融為一體。這樣,《中華女兒》不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細緻入微,而且環境氣氛、敘事時空等都真實合理,從人物出發的同時也展現了廣闊抗聯戰士艱苦戰鬥生活的橫斷面。影片結構自由,剪輯流暢,劇作上也不是一味的戲劇化,反而去強調生活的真實。凌子風深厚美術修養所練就的自覺造型表現意識加上新中國早期著名攝影師錢江對畫面構圖和照明設計的精雕細琢,使《中華女兒》在電影化表現手段上也尤為突出,從而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感染力。

該片是編劇顏一煙根據所作《八女投江》而來,成功塑造了八位具有鮮明性格形象的抗聯女戰士。特別是由張錚飾演的胡秀芝,她一開始並不是“高大全”的抗聯女戰士,而是隨著影片的劇情推進有一條清晰的成長線:封建小媳婦—抗聯女戰士—中國共產黨員—視死如歸,英勇犧牲的抗日女英雄。這條成長線從今天看來幾乎為今後新中國此類敘事體裁的電影作品(尤其是78年前的電影)確立了一種模式範例---著名導演謝晉的代表作品《紅色娘子軍》中女主人公形象建立也與之有近似的暗合。而八位女戰士的角色刻畫也是之後近三十年新中國電影中對於革命女性“男子氣概化”塑造的“先驅”:所謂的異性相吸愛情也往往止步於革命同志的戰場情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