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無障礙閱讀版:官場現形記》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無障礙閱讀版:官場現形記》

全書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台、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矇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權威版)》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據作者友人稱,李寶嘉“熟知夫官之齷齪卑鄙之要凡,昏聵糊塗之大旨”,於是“殫精竭神”,寫成《官場現形記(權威版)(精)》。
·《人生不設限》超級暢銷勵志書>>·《史上最好玩教養法》獨家50折熱賣>>

內容簡介

《官場現形記(權威版)(精)》是李寶嘉的代表作,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品以官場為對象,著重揭露各種官僚的“齷齪卑鄙”、“昏聵糊塗”,集中暴露晚清官場的污濁、吏治的敗壞、統治集團的腐朽。
中國古代小說,有反貪官、頌清官的傳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讀書做官一直被當作士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主要途徑;直至1903年,中國小說史上,首次出現了對做官,對官場,亦即對官僚體制全面否定的作品,這就是《官場現形記(權威版)(精)》。
由於《官場現形記(權威版)(精)》反映現實黑暗、揭露抨擊官場上的腐敗之風,所以使得該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列為中國占典十大珍本小說之一。

目錄

第一回 望成名學究訓頑兒 講制藝鄉紳勖後進
第二回 錢典史同行說官趣 趙孝廉下第受奴欺
第三回 苦鑽差黑夜謁黃堂 悲鐫級藍呢糊綠轎
第四回 白簡留情補祝壽 黃金有價快升官
第五回 藩司賣缺兄弟失和 縣令貪贓主僕同惡
第六回 急張羅州官接巡撫少訓練副將降都司
第七回 宴洋官中丞嫻禮節 辦機器司馬比匪人
第八回 談官派信口開河 虧公項走投無路
第九回 觀察公討銀翻臉布政使署缺傷心
第十回 怕老婆別駕擔驚 送胞妹和尚多事
第十一回 窮佐雜夤緣說差使 紅州縣傾軋斗心思
第十二回 設陷阱借刀殺人 割靴腰隔船吃醋
第十三回 聽申飭隨員忍氣 受委屈妓女輕生
第十四回 剿土匪魚龍曼衍 開保案雞犬飛升
第十五回 老吏斷獄著著爭先 捕快查贓頭頭是道
第十六回 瞞賊贓知縣吃情 駁保案同寅報怨
第十七回 三萬金借公敲詐 五十兩買折彈參
第十八回 頌德政大令挖腰包 查參案隨員賣關節
第十九回 重正途宦海尚科名 講理學‘官場崇節儉
第二十回 巧逢迎爭制羊皮褂思振作勸除鴉片煙
第二十一回 反本透贏當場出彩 弄巧成拙驀地撤差
第二十二回 叩轅門蕩婦覓情郎 奉板輿慈親勖孝子
第二十三回 訊姦情臬司惹笑柄 造假信觀察賺優差
第二十四回 擺花酒大鬧喜春堂 撞木鐘初訪文殊院
第二十五回 買古董借徑謁權門 獻巨金痴心放實缺
第二十六回 模稜人慣說模稜話 勢利鬼偏逢勢利交
第二十七回 假公濟私司員設計 因禍得福寒士捐官
第二十八回 待罪天牢有心下石 趨公郎署無意分金
第二十九回 傻道台訪艷秦淮河 闊統領宴賓番菜館
第三十回 認娘舅當場露馬腳 飾嬌女背地結鴛盟
第三十一回 改營規觀察上條陳 說洋話哨官遭毆打
第三十二回 寫保折筵前親起草 謀厘局枕畔代求差
第三十三回 查帳目奉札謁銀行借名頭斂錢開書局
第三十四回 辦義賑善人是富 盜虛聲廉吏難為
第三十五回 捐巨貲紈禱得高官 吝小費貂踏發妙謔
第三十六回 騙中騙又逢鬼魅 強中強巧遇機緣
第三十七回 繳憲帖老父托人情 補札稿寵姬打官話
第三十八回 新姑爺乘龍充快婿 知客僧拉馬認乾娘
第三十九回 省錢財懼內誤庸醫 瞞訊息藏嬌感俠友
第四十回 息坤威解紛憑片語 紹心法清訟詡多才
第四十一回 乞保留極意媚鄉紳 算交代有心改帳簿
第四十二回 歡喜便宜暗中上當 附庸風雅忙裡偷閒
第四十三回 八座荒唐起居無節 一班齷齪堂構相承
第四十四回 跌茶碗初次上台盤 拉辮子兩番爭節禮
第四十五回 擅受民詞聲名掃地 渥承憲眷氣焰熏天
第四十六回 卻洋貨尚書挽利權換銀票公子工心計
第四十七回 喜掉文頻頻說白字 為惜費急急煮烏煙
第四十八回 還私債巧邀上憲歡 騙公文忍絕良朋義
第四十九回 焚遺財傷心說命歸 造揭帖密計遣群姬
第五十回 聽主使豪仆學摸金 抗官威洋奴唆吃教
第五十一回 復雨翻雲自相矛盾 依草附木莫測機關
第五十二回 走捷徑假子統營頭 靠泰山劣紳賣礦產
第五十三回 洋務能員但求形式 外交老手別具肺腸
第五十四回 慎邦交紆尊禮拜堂 重民權集議保商局
第五十五回 呈履歷參戎甘屈節 遞銜條州判苦求情
第五十六回 製造廠假札賺優差 仕學院冒名作槍手
第五十七回 慣逢迎片言矜秘奧 辦交涉兩面露殷勤
第五十八回 大中丞受制顧問官 洋翰林見拒老前輩
第五十九回 附來裙帶能諂能驕 掌到銀錢作威作福
第六十回 苦辣甜酸遍嘗滋味 嬉笑怒罵皆為文章

前言

在晚清“小說界革命”浪潮中湧現的最具影響的小說,莫過於被魯迅稱為“譴責小說”的《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四部作品。這類作品抨擊腐敗,針砭時弊,形成近代一股強勁的批判現實的文學潮流。四大“譴責小說”中,《官場現形記》聲名尤盛。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筆名遊戲主人、謳歌變俗人等。江蘇武進人(今屬江蘇常州),自幼擅長八股詩賦,能書畫篆刻,多才多藝。曾從傳教士學習英文,並考中秀才。光緒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編撰《指南報》、《遊戲報》、《世界繁華報》等。這些報紙是中國小報的鼻祖,“假遊戲之說,以隱寓勸懲”,雖然談風月,說勾欄,載社會新聞,但也嘲罵腐朽的官僚買辦,揭露社會種種黑暗,為創作譴責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光緒二十九年(1903),李寶嘉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他不滿意清王朝的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一面辦報,一面從事小說創作,以歌哭無端之筆,寫嬉笑怒罵之文。正如小說《活地獄》的“楔子”里有詩說:“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幹救眾生。”可見他創作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時弊,洗刷污濁,改進政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與他的社會改良主張相一致的。李寶嘉的作品除《官場現形記》外,尚有《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庚子國變彈詞》等。另如《南亭四話》等筆記著作亦博雅詼嘲,為晚清筆記名篇。
《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它是一部專門暴露官場黑暗的力作,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的官僚政治進行了總體解剖,上白軍機大臣,下至佐雜胥吏,全方位地攝入筆底。書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為藍本。如周中堂影射翁同鑠,華中堂影射榮祿,黑大叔影射李蓮英等。至於冒得官、區奉人(諧趨奉人)、賈筱芝(諧假孝子)、時筱仁(諧實小人)、刁邁彭(諧刁賣朋)、施步彤(諧實不通)等,一旦訴諸筆墨,機鋒四出,皆使時人感到似曾相識,默契會心,從而倍增興味。它以紀實性而風靡於世,當時不僅市民讀者爭相閱讀,拍手稱快,連官場中人也多方搜討,流連沉迷,上者以為“照妖鏡”、“補心丹”,等而下之者,則當做撞木鐘、窺隱私的教科書。批判現實的力度與藝術魅力可以想見。
作品所涉並不只是貪官污吏,而是直指整個官僚體制的腐朽,無官不貪,無吏不污,賣官鬻缺、貪贓納賄已成為官場的運行機制。綜觀全書,人性的墮落與異化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作家直斥為“畜生的世界”(第六十回)。就藝術特點而言,小說採用若干相對獨立的短篇故事蟬聯而下的結構方式,雖不免於鬆散枝蔓,然亦適應敏銳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的需要。白描傳神,是其所長。小說還充分運用了誇張、漫畫化的鬧劇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

精彩書摘

且說趙老頭兒,自從孫子中舉,得意非凡。當下就有報房裡人,三五成群住在他家,鎮日價大魚大肉的供給,就是鴉片煙也是趙家的。趙老頭兒就把一向來往的鄉、姻、世、族誼開了橫單,交給報房裡人,叫他填寫報條,一家家去送。又忙著看日子,祭宗祠。到城裡雇的廚子,說要整豬整羊上供,還要炮手、樂工、禮生。又忙著揀日子,請喜酒,一應鄉、姻、世、族誼都要請到。還說如今孫子中了孝廉,從此以後,又多幾個同年人家走動了。又忙著叫木匠做好六根旗桿:自家門前兩根,墳上兩根,祠堂兩根。又忙著做好一塊匾,要想求位翰林老先生題“孝廉第”三個字。想來想去,城裡頭沒有這位闊親戚可以求得的,只有墳鄰王鄉紳,春、秋二季下鄉掃墓,曾經見過幾面,因此淵源就去送了一份厚禮,央告他寫了三個字。連夜叫漆匠做好,掛在門前,好不榮耀。又忙著替孫子做了一套及時應令的棉袍褂,預備開賀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趙老頭兒祖孫三代,究竟都是鄉下人,見識有限,哪裡能夠照顧這許多。全虧他親家,把他西賓王孝廉請了過來,一同幫忙,才能這般有條不紊。當下又備了一幅大紅金帖,上寫著“謹擇十月初三日,因小孫秋闈僥倖,敬治薄酒,恭候台光”,下寫:“趙大禮率男百壽暨孫溫載拜”。外面紅封套,籤條居中寫著“王大人”三個字,下面注著“城裡石牌樓進士第”八個小字。大家知道,請的就是那王鄉紳了。另外又煩王孝廉寫了一封四六信,無非是仰慕他、記掛他,屆期務必求他賞光的一派話。趙老頭兒又叫在後面加注一筆,說趕初一先打發孩子趕驢上城,等初二就好騎了下來。這裡打掃了兩間莊房,好請他多住幾天。帖子送去,王鄉紳答應說來,趙老頭兒不勝之喜。
有事便長,無話便短。看看日子,一天近似一天,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精疲力盡,人仰馬翻。到了初三黑早,趙老頭兒從炕上爬起,喚醒了老伴,並一家人起來,打火、燒水、洗臉、換衣裳、吃早飯,諸事停當,已有辰牌時分。趕著先到堂祠里上祭,當下都讓這中舉的趙溫走在頭裡。屁股後頭,方是他爺爺、他爹爹、他叔子、他兄弟,跟了一大串。走進了祠堂門,有幾個本家都迎了出來。只有一個老漢,嘴上掛著兩撇鬍子,手裡拿著一根長旱菸袋,坐在那裡不動。趙溫一見,認得他是族長,趕忙走過來,叫了一聲:“大公公。”那老漢點點頭兒,拿眼把他上下估量了一回,單讓他一個坐下。同他講道:“大相公,恭喜你,現在做了皇帝家人了。不知道我們祖先積了些什麼陰功,今日都應在你一人身上。聽見老一輩子的講,要中一個舉是很不容易呢。進去考的時候,祖宗三代都跟了進去,站在龍門老等,幫著你抗考籃。不然那一百多斤的東西怎么拿得動呢?”還說是文昌老爺,是陰間裡的主考。等到放榜的那一天,文昌老爺穿戴著紗帽圓領,坐在上面,底下圍著多少判官在那裡寫榜。陰間裡中的是誰,陽間裡的榜上也就中誰,那是一點不會錯的。到這時候,那些中舉的祖宗三代,又要到陰問里看榜,又要到玉皇大帝跟前謝恩,總要三四夜不能睡覺呢。大相公,這些祖先熬到今天,受你的供,真真是不容易呢。”
爺兒兩個正在屋裡講話,忽然外面一片人聲吵鬧。問是什麼事情,只見趙溫的爺爺滿頭是汗,正在那裡跺著腳罵廚子,說他們到如今還不來,“這些王八崽子,不吃好草料的,停會子告訴王鄉紳,一定送他們到衙門裡去。”嘴裡罵著,手裡拿著一頂大帽子,借他當扇子扇,搖來搖去,氣得眼睛都發了紅了。正說著,只見廚子挑了碗盞傢伙進來。大家拿他抱怨,廚子回說:“我的爺,從早晨到如今,餓著肚皮走了三十多里路,為的那一項?半個老錢沒有看見,倒說先把咱往衙門裡送。城裡的大官大府、翰林尚書,咱伺候過多少,沒瞧過他這囚攮里的暴發戶,在咱面上混充老爺。開口王鄉紳,閉口王鄉紳,像他這樣的老爺,只怕替王鄉紳撿鞋還不要他哩。”一面罵,一面把炒菜的杓子往地下一摜說:“咱老子不做了,等他送罷。”這裡大家見廚子動了氣,不做菜,祠堂祭不成,大家坍台。又虧了趙溫的叔叔走過來左說好話,右說好話,好容易把廚子騙住了,一樣一樣的做現成了,端上去擺供。當下合族公推新孝廉主祭,族長陪祭,大眾跟著磕頭,雖有贊禮生在旁邊吆喝著,無奈他們都是鄉下人,不懂得這樣的規矩。也有先作揖後磕頭的,也有磕起頭來再作一個揖的。禮生見他們參差不齊,也只好由著他們敷衍了事。一時祭罷祠堂,回到自己屋裡,便是一起一起的人來客往,算起來還是穿草鞋的多,送的份子倒也絡續不斷,頂多的一百銅錢,其餘二十、三十也有,再少卻亦沒有了。
看看日頭向西,人報王鄉紳下來了。趙老頭兒祖孫三代早已等得心焦。吃喜酒的人,都要等著王鄉紳來到方且開席,大家餓著肚皮,亦正等的不耐煩,忽然聽說來了,就賽如天上掉下來的一般,大家迎了出來。原來這王鄉紳坐的是轎車,還沒有走到門前,趙溫的爹爹搶上一步,把牲口攏住,帶至門前。王鄉紳下車,爺兒三個連忙打恭作揖,如同捧鳳凰似的捧了進來,在上首第一位坐下。這裡請的陪客,只有王孝廉賓東兩個。王孝廉同王鄉紳敘起來,還是本家。王孝廉比王鄉紳小一輩,因此他二人以叔侄相稱。他東家方必開,因為趙老頭兒說過,今日有必要叫王鄉紳考考他兒子老三的才情,所以也戴了紅帽子,白頂子,穿著天青外褂,裝做斯斯文文的樣子陪在下面,但是腳底下卻沒有著靴,只穿得一雙綠梁的青布鞋罷了。
王鄉紳坐定,尚未開談,先喊了一聲“來”。只見一個戴紅纓帽子的二爺,答應了一聲“者”。王鄉紳就說:“我們帶來的點小意思交代了沒有?”二爺未及回話,趙老頭兒手裡早拿著一個小紅封套兒,朝著王鄉紳說:“又要你老破費了,這是斷斷不敢當的。”王鄉紳哪裡肯休。趙老頭兒無奈,只得收下,叫孫子過來叩謝王公公。當下吃過一開茶,就叫開席。王鄉紳一席居中,兩旁雖有幾席,都是穿草鞋穿短打的一班人。還有些上不得台盤的,都在天井裡等著吃。這裡送酒安席,一應規矩,趙老頭兒全然不懂,一概託了王孝廉,替他代作主人。當下王鄉紳居中面南,王孝廉面西,方必開面東,他祖孫兩個坐在底下作陪。
一時酒罷三巡,菜上五道。王鄉紳叔侄兩個講到今年那省主考,放的某人,中出來的“闈墨”,一定是清真雅正,出色當行。又講到今科本縣所中的幾位新孝廉,一個個都是揣摩功深,未曾出榜之前,早決他們是一定要發達的,果然不出所料,足見文章有價,名下無虛。兩人講到得意之際,不知不覺的多飲了幾杯。原來這王鄉紳也是兩榜進士出身,做過一任監察御史。後因年老告病回家,就在本縣書院掌教。現在滿桌的人,除王孝廉之外,便沒有第二個可以談得來的。趙溫雖說新中舉,無奈他是少年新進,王鄉紳還不將他放在眼裡。至於他爺爺及方必開兩個,到了此時,都變成“鋸了嘴的葫蘆”,只有執壺斟酒、舉箸讓菜,並無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無言。
王鄉紳飲至半酣,文思泉湧,議論風生,不禁大聲向王孝廉說道:“老侄,你估量這制藝一道,還有多少年的氣運?”王孝廉一聽這話,心中不解,一句也答不上來。筷子上夾了一個肉圓,也不往嘴裡送,只是睜著兩隻眼睛望著王鄉紳。王鄉紳便把頭點了兩點,說道:“這事說起來話長。國朝諸大家是不用說了,單就我們這陝西而論,一位路潤生先生,他造就的人才也就不少。前頭入閣拜相的閻老先生,同那做刑部大堂的他們那位貴族,那一個不是從小讀著路先生的制藝,到後來才有這么大的經濟?”一面說,一手指著趙家祖孫,口內又說道:“就以區區而論:記得那一年我才十七歲,才學著開筆做文章,從的是史步通史老先生。這位史老先生,雖說是個老貢生,下過十三場沒有中舉,一部《仁在堂文稿》,他卻是滾瓜爛熟記在肚裡。我還記得,我一開手,他叫我讀的就是《制藝引全》,是引人入門的法子,一天只教我讀半篇。因我記性不好,先生就把這篇文章裁下來,用漿子糊在桌上,叫我低著頭想。偏偏念死念不熟,為這上頭,也不知挨了多少打,罰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掙得這兩榜進士。唉!雖然吃了多少苦,也還不算冤枉。”王孝廉接口道:“這才合了俗語說的一句話,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別的不講,單是方才這幾句話,不是你老人家一番閱歷,也不能說得如此親切有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