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策劃怎能成功》

《不懂策劃怎能成功》

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其實不是那些大事件,更多的是尋些細節,它們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命運。很多胸懷大志、才幹出眾的人,往往輸在小事上。本書運用通俗易懂的筆觸,再現工作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並分析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和人們的心理表現,提出鴿是的解決方案,是一本實用的人生策劃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當你對前途比較悲觀時,當你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時,當你對形象沒有自信時,當你的經濟狀況一團糟時,當你對薪水感到不滿時,……請翻開這本書,相信你能從中獲益。
 

作者簡介

高原,留英碩士,2005年回國後致力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廣工作,現為文化公司老總。出版引進並策劃了一系列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的著作,如((男孩窮著養女孩富著養》、《男孩當紳士,女孩做淑女》、“水瓶時代的婚戀》、《從10萬到100萬——帶你駛進財富高速路》、《從1000到10000一讓你薪水倍增的l3步》以及從海外引進的優秀著作權書《人生參考書》、《漫遊童話經濟世界:小豬家的搖錢樹》等。

目錄

策劃改變人生
第一部分 心性與目標——在迷茫中選準出路
1. 當你經常改變追求目標時
2. 當你覺得環境不理想時
3. 當你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時
4. 當你產生懷才不遇的想法時
5. 當你暫時只是一個普通員工時
6. 當你想跳槽時
7. 當你覺得學歷不夠高時
8. 當你覺得“為時已晚”時
9. 當你只想找一隻飯碗時
10. 當你認為成功就是一切時
11. 當你不知道該追求什麼時
12. 當你擔心目標過於高遠時
13. 當你對前途比較悲觀時
14. 當你想輕鬆獲得成功時
第二部分 人格與能力——在沉澱中提高素養
1. 當你認為“別人做得我也做得”時
2. 當你喜歡用不實之詞敷衍別人時
3. 當你喜歡不拘小節時
4. 當你找不到一個可求之人時
5. 當你的交往對象都是平庸之輩時
6. 當你不善於控制情緒時門
7. 當你遇到討厭的同事時門
8. 當你受到庸人的嘲笑時
9. 當你會想而不會做時門
10. 當你對新事物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時
11. 當你經常遺忘重要事情時門
12. 當你有好的意見卻不善於表達時
13. 當你對形象沒有自信時門
14. 當你擔心自己不夠傑出時門
15. 當你害怕出風頭時門
16. 當你的經濟狀況一團糟時
第三部分 成長與成功——在行動中創造機會
1. 當你不滿於“幫老闆幹活”時門
2. 當你覺得眼前的工作沒有價值時
3. 當你以70分為滿足時
4. 當你跟大家一樣普通時
5. 當你只在8小時之內幹事業時
6. 當你難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時
7. 當你不知道什麼可以不做時
8. 當你輕視日常小事時
9. 當你決定辦一件大事時
10. 當你蔑視公司制度時
11. 當你辦事喜歡拖延時
12. 當你遇到工作難題時
13. 當你對任務持有異議時
14. 當你的工作出現失誤時
15. 當你的才能不被上司發現時
16. 當你對薪水感到不滿時
17. 當你感到不受老闆器重時

前言

幸福,快樂,成功,富足,榮耀,尊貴……這些人世間美好的事物,不是某些人的專利,也並非人人都能充分享有。假如生活是水,它們就像水裡的魚,你有權捕撈,但不一定能抓住它們。當你伸出手時,它卻從你的身旁溜走;有時你已經觸摸到它了,它卻從你的指尖滑過。也許,憑一時好運,你會小有收穫,但你不可能總是這么好運。只有會捕魚的人才能經常捕到魚,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誰會“捕魚”?在人生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弄清的問題。當我們閱讀歷史、觀察生活時,經常會感到迷惑:有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人,卻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漢高祖劉邦,講文憑,講家庭出身,講專業背景,講從業資歷,都不值得一提,他卻能提三尺劍,一統天下。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劉邦一樣平淡無奇的人,創下令人驚嘆的業績,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所以,無論你擁有怎樣的條件,或者說,無論你在學歷、背景、技能、相貌、人際關係、物質資源等方面擁有優勢還是處於劣勢,你都未必能成成功,也未必不能成功,因為它們並不是最核心的因素。那么,決定因素是什麼呢?是策劃能力,即利用現有資源、根據現時條件、設定合理目標、制訂可行計畫以達成理想結果的能力。
那么,誰最有可能捕到魚?不一定是那些擁有現代化漁輪和漁網的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怎樣將船駛出港灣,不知道怎樣在茫茫大海中免於迷失方向,也不知道怎樣應付不期而至的風浪。相反,有的人憑一根釣竿、一雙空手也能捕到魚。同樣的道理,生活中的成功者,不一定是那些擁有博士學位、家庭背景優越和天賦傑出的人,而那些起初很不起眼的小角色,憑藉細緻的策劃和積極的行動,也能白手起家,一步步攀上人生巔峰。
在人生中,能否擁有學歷、背景、技能、相貌等優質資源,也許要受客觀環境限制,能否用好現有資源,則完全取決於你的策劃能力。大凡成功者,都具有“策劃師”的本能,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有什麼,目前正處於何種狀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下一步該乾什麼,他們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慎重解決每一個問題,無論在大的方向上還是在具體細節上,都願意花點心思設計一番。他們就像高明的導演,不僅關注劇情梗概,也關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他們獲得成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在人生成長中,有四個問題無法迴避:
第一個是方向問題。如果你不知道去哪裡,那還不如果在原地,否則誤打誤撞只會碰得頭破血流。
第二個是素質和能力問題。當你認準了一個目標,除了要看你的身板和腿腳是否足夠硬朗,還要衡量一下你“行囊”里裝備和盤纏是否夠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軟體和硬體問題。
第三個是行動問題。你是否真的能做到敢想敢幹,要知道覆水難收的道理,所以,在勇敢走出第一步後,更要堅定信心一直走下去。
第四個是行為檢驗問題。當你設定好人生目標,並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後,你會發現接下來的事情並非一如你所意料的那樣,你能否能繼續堅定自己的信念永不放棄;是否能在棘手的問題前能夠及時變通,而不在原地踏步;又是否能在察覺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及時做出調整。
在這四大問題之下,還有一些較小的問題,也無法迴避。因為大問題原本是由各個小問題累積而成的。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把比較細小的問題一一解決,大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雖然是較小的問題,“跟著感覺走”,憑本能行事,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如果能變“跟著感覺走”為跟著策划走,然後有條不紊地著手解決,你就比較容易得到期待的結果。請相信,你付出的心血很少會讓你失望。
其實,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不是那些大事件,更多的是那些細節,它們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命運。生活中有很多人能力不差、學識也不弱,卻恰恰因為不知如何處理這些細節,不懂得如何為自己量身打造出適合自己的人生策劃,以至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和才幹,結果往往是功虧一簣,甚至有些人最後形成自怨自艾,鬱鬱寡歡的性格,在庸庸碌碌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策劃的價值在於:無論你天賦高低,無論你起步早晚,無論你處於優勢還是劣勢,無論你資源雄厚還是貧乏,你都能在各種變數中得到最優結果,並憑藉每一件小事上的細微收穫,累積精彩的人生。
本書以簡潔、鮮活、富有情趣的文字,再現工作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並分析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和人們的心理表現,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然而本書的著重點也許並非這些問

精彩書摘

1.當你經常改變追求目標時
世上值得追求的東西很多,能得到的卻很少,什麼都想要,到頭來只會兩手空空。每個人會做的事很多,能辦成的卻很少,什麼都想嘗試,到頭來只會一事無成。
獅子追趕獵物時,會盯緊前面的目標窮追不捨,即使身邊出現其他獵物,距離更近,它也不會改換目標。難道獅子的視野不開闊嗎?難道獅子傻嗎?不是的,獅子追趕獵物,不僅是速度的較量,也是體能的較量,只要盯緊前面的目標,當獵物跑累了,很可能成為獅子的美餐。如果獅子改換追擊目標,新獵物體能充沛,跑得更快、更持久,捕獲的可能性更小。如果獅子不斷更換目標,累死了也不會有收穫。
幹事業也是如此,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會做的事很多,能辦成的卻很少。如果精力分散,到頭來只會兩手空空。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但在現實中,人們總是對“身邊的獵物”發生興趣,不斷更換目標。這種習慣往往從小就養成了,比如,看了某則童話,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心裡就想:我將來一定要當個王子,想吃多少糖就吃多少糖——這時候太小,對漂亮姑娘是不感興趣的。長大一點,看了某部警匪片,又不想當王子了,還是當個警察,好威風啊!再長大一點,看了某部武俠小說,又不想當警察了,不如當個武林高手,一腳掃倒一大片。再長大一點,聽了某場歌星演唱會,覺得還是當個謝霆鋒比較合算。等到走進社會,目標仍游移不定,一會兒想搞業務,一會兒想當管理者,一會兒想成為老闆……這好比走路一樣,這條路上走走,那條路上走走,能走到哪兒去?
當然,我們改變目標,有時候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受到外部條件或外界事件的干擾,做這件事時,又遇到另一件似乎更重要、更急需完成的事,於是丟掉到手頭這件事,去辦那件事,如此輾轉不定,最後離當初設定的目標愈行愈遠。
有的人就像“瓊斯的朋友”一樣,忙忙碌碌的,最後連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些什麼——瓊斯想在客廳里掛一幅畫,請朋友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擺好,正準備釘釘子,朋友卻說:“這樣不好,最好先釘上兩塊木板,再把畫掛在木板上面。”瓊斯認為這個主意很好,就請朋友去找—塊木板來。
木塊很快找來了,可惜稍稍大了一點,需要鋸掉一截。於是他們四處找鋸子。找來的鋸子太鈍了,需要銼一銼,於是他們找來了一把銼刀。銼刀沒有柄,使用不方便,朋友就去附近的灌木叢里尋找一棵小樹做銼刀柄。朋友砍小樹時,發現瓊斯那把生滿鐵鏽的斧頭需要磨一磨,又找來磨刀石。為了固定磨刀石,必須製作一個固定木架。為此,他又去一位木匠家借固定木架。這一去,朋友再也沒有回來。
下午,瓊斯在街上遇到了這位朋友,他正在幫木匠從商店裡往外拖一台笨重的電鋸——為了做磨刀石架,他們得將一棵大樹鋸開……瓊斯估計三天之內不能指望朋友幫他掛那幅畫,就自己動手,一邊一個釘子,將畫釘在牆上。
瓊斯的朋友所做的事不能說毫無價值,但是,不斷地偏離主題,實現目標就遙遙無期了。很多人也是如此,盤點每天所做的事,好像每一件都有價值,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離人生目標還是那么遙遠。因為這些有價值的工作並不貼近目標。
東漢思想家王充告誡兒子說:“目標不定,空忙一生。”隋代高僧天台智者大師告誡後學者說:“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兩者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目標專一,才能有所成就。
禪宗慧遠大師悟道,就是一個目標專一的例子。慧遠年輕時喜歡四處雲遊。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煙的行人,贈他一根煙管和一些菸草。兩人分手後,慧遠心想:這個東西實在令人舒暢,肯定會打擾我禪修,還是趁早戒掉吧!於是,他把煙管和菸草都扔掉了。
過了幾年,慧遠迷上了《易經》,每日鑽研,樂此不疲。當他漸入佳境時,又想:“《易經》固然奇妙,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全心全意參禪呢?”從此,他再也不學《易經》了。再後來,慧遠又迷上了書法,進步甚快,受到行家好評。慧遠又想:“我的目標不是成為書法家,何必潛心於書法?”自此,他又放棄了書法。最後,慧遠擺脫了一切愛好的誘惑,一心參悟,終成一代大師。
如慧遠捨不得他的菸草、易經、書法,捨不得引起他興趣的一切事情,那么他必然會埋沒在普通僧人中間,我們今天再也不可能聽說他的事跡。
無論從事任何職業,要想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功,都需要很強的目標專注力。就像慧遠一樣,把心力儘可能用到與目標相關的事情上而放棄其餘。這個道理,好比打仗,需要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經常運用的戰術是:集中一個軍的兵力,去圍殲美軍一個營、一個連。這是用大錘砸石頭,一錘一個準。如果反過來,用一個營去攻擊人家一個軍,就變成用雞蛋碰石頭了。
每個人的出生背景不同,天賦條件各有差異,有的人實力超強,好比擁有一個軍,即使如此,也不能輕易分兵作戰。有的人實力偏弱,好比一個營,這個山頭想攻,那個要塞想打,能打勝仗嗎?
在這個世界上,值得追求的東西很多,什麼都想要,就什麼也得不到。只有選定一個目標,盯緊它,全力追趕它,不受其他“獵物”的誘惑,才可能達成心愿。
當你經常改變追求目標時
表現為
1.對感興趣的事都想嘗試一下。
2.憑感覺辦事,很少去想這件事跟目標有何關係。
3.事前沒有下定非辦成不可的決心,稍受“引誘”就見異思遷。
解決辦法
1.釘死一個真正屬於你的目標。
這個目標是否值得你不計辛勞、不顧一切地追逐?假設心想事成,能否讓你感到生命價值的全然實現?假設目標實現,你的親人是否為你的成功歡欣鼓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盯緊它,不再改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還需繼續挑選目標。
2.寫下誓言。
寫下“我一定要……”的誓言,等於給自己一個承諾。
3.培養發自內心的強烈欲望。
閒暇時,在心中構想達成目標後的美妙情景,這雖然是做“白日夢”,在心理學上卻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的方法。
4.只做與目標有關的事。
以目標為判斷標準,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不重要的?然後進行取捨。與目標無關的事通常是不重要的。
2.當你覺得環境不理想時
駿馬應該賓士在草原上,來到繁華都市,
受歡迎的程度還不如一條小狗;雄鷹應該飛翔
在天空中,關在籠子裡,不見得比雞鴨高明。
《莊子·外篇》中記錄了一個故事:莊子穿著一身補丁疊補丁的破衣裳、一雙幾乎套不住腳的破鞋子去見魏王。魏王見他這副打扮,吃驚地問:“先生為什麼會潦倒如此呢?”
莊子正色道:“我只是貧窮而不是潦倒。賢士有道德卻不能實行,這是潦倒。衣服破了,鞋子破了,只是貧窮而不是潦倒。這就是常說的不遇時啊!大王難道沒見過會爬樹又會跳高的猴子嗎?當它找到了楠竹、楸樹、樟樹等高大喬木時,便能攀著樹枝蕩來蕩去,既愜意又自如,即便后羿和逢蒙這樣的古代射手,也不能斜眼看它。這是它遇到適宜環境時的情景。當它來到黃桑林、小棗樹,乃至枳殼、枸杞這類低矮叢木中時,只能小心翼翼地步行,連眼睛也不敢斜視。並非它的筋骨變得僵硬、不靈活了,而是環境不利,無法施展它的技能。”
在人生旅途中,環境的影響巨大,它能助長人的能力,也能抵消人的能力;它能讓人如虎添翼,也能讓人無能為力。古人說“時勢造英雄”,若深究起來,其實是“環境造英雄”,因為在相同的時勢中,只有某些特殊環境才會使人成長為“英雄”。即使莊子這樣的高人,遇到不利環境時,也只能穿著破衣裳,汲拉著破鞋子,經常為下一頓飯犯愁,一般人如果忍受貧窮的能力不夠強,在環境不利時,只怕早就把人生抱負和做人準則拋到了一邊,只要能混到一頓飽飯,乾什麼都行。
以此觀之,營造一個適於自己的環境,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環境有利或不利,因人而異。一些人如魚得水的環境,能將另一些人“淹沒”,相反,一些人無所作為的環境,卻是另一些人的“風水寶地”。一味強調“適應環境”並不好,明知當前環境不利於自身發展,出於飯碗考慮,設法將自己打磨得圓滑柔軟,易於變化,人家需要一個螺絲釘,就變成螺絲釘;人家需要一塊墊腳石,就變成墊腳石。這種方式只能作為權宜之計,出於人生大計考慮,還是應該尋找“風水寶地”。在這方面,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件事,評估環境。有時候,並非環境不好,而是心理不適。比如剛走出校門的人,初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覺得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別人都俗不可耐,獨有自己高雅。心理專家李子勛說:“當我們觀察一個事物的時候,如果我們內心強烈覺得它應該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會漏掉一些不支持我們的信息,不是我們沒看到而是我們感知不到,心中沒有眼裡就沒有。”如果某個環境跟你過去熟悉的環境不同,或者與你內心的預期不符,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擺到它的對立面,專挑它的毛病而忽略其餘。這種情況,不是環境真的不利,把心態擺正了,環境就變好了。
在評估環境時,你需要克服對立情緒,進行“高位”思考,也就是說,站在人生髮展的高度,理智地評估這個環境對你的能力成長、資源積累、人際發展、目標實現等重要方面是否有利。如果利多弊少,就可以認為是一個比較適宜的環境。
第二件事,尋找新環境。駿馬應該賓士在草原上,來到繁華都市,受歡迎的程度還不如一條小狗;雄鷹應該飛翔在天空中,關在籠子裡,不見得比雞鴨高明。富蘭克林說:“即使是寶貝,放錯了地方也只是廢物。”歌德則說:“你最適合站在哪裡,你就應該站在哪裡。”人的明智之處在於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環境。
威耶是一位大企業家,年輕時曾在著名的美國鋼鐵公司一家下屬工廠任經理,勇於革新的他自創勞動定額制度,工人只要保質保量完成定額,隨時可以下班。這種做法在當時十分大膽和獨特,效果卻很好,工廠的成本降低了,效益提高了,勞資關係也比以前融洽了。
有一次,公司董事長莫凱恩到這家工廠視察,發現未到規定下班時間,工人已走了大半,立即把威耶叫來,問明原因後,斥責道:“像我們這樣數一數二的大公司,絕不能採用這種小公司的方式來管理。”並責成威耶立即改正。威耶試圖說明這項制度的好處,莫凱恩根本沒有興趣聽他解釋。威耶知道,自己富於創意的頭腦在這家因循守舊的老牌公司無用武之地,於是毅然辭職,自創美國國際鋼鐵公司。在這裡,他運用了新的管理方法,採用了最新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經多年發展,這家原來的小公司已變成一家世界知名的國際化大公司。
威耶不喜歡眼前的環境,就為自己量身設計一個新環境,這種方法值得借鑑。不過,多數人沒有條件自己當老闆,那么,多花一點時間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也是一個好方法。
第三件事,改造環境。凡事都有改進餘地,面對環境,你並非無能為力,如果你對它的某些部分不滿意,與其抱怨和逃避,不如加以改善。例如,老闆決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不強,你可以用聰明的辦法施加某種影響,用自己的才智使老闆變得更英明,這不僅有益於你身處的環境,也能彰顯你的價值。同事不友善,與其白眼對白眼,不如待之以笑臉,這樣,你就能為自己營造出一個溫馨、友善的小環境。
子張曾向孔子討教做人做事的方法,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意思是:只要你說話真誠守信,辦事認真負責,即使身處野蠻的地方,也會大受歡迎、暢通無阻。如果按相反的方式做,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以此觀之,環境好不好,關鍵還在於你做人的態度以及改造環境的能力。
當你覺得環境不理想時
表現為
1.對很多事看不慣,老闆或上司做的一些事跟你的價值觀有明顯衝突。
2.你的“強項”無處發揮,只是在用“雕蟲小技”工作。
3.無論你多么努力,你的薪水都不會增加。
4.你身邊的人都比你強得太多,五年內難以追趕。
解決辦法
1.審視你跟團隊的價值觀是否相容。
每個團隊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如唯利是圖或服務大眾,著眼長遠或鼠目寸光,堅守規則或違法亂紀,穩步發展或投機取巧……如果你不認同這個團隊的價值觀,就離開它。團隊不認同你的價值觀,也只好離開。
2.評估自己的天賦是否夠用。
環境好壞不能看錶象。打個比方,智商低於160,最好別去微軟公司當程式設計師。換個地方,智商100已經夠用,稍加努力就能當“主角”,又何必跑到微軟去當“民眾演員”呢?
3.眼睛不要一味盯著職位和薪水。
可持續發展比眼前小利更重要。
4.嘗試跟領導搞好關係。
領導者的個性決定了團隊的個性,要尋找自己欣賞的領導並與之真誠共事。
5.對環境無能為力時保持沉默。
假如眼前的環境不適合你,你既無法離開又無力改變,最好保持沉默。這雖是下策,又勝於以不理智的言行使自己陷於困境。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