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 的實質就是對“人”進行抽象,是指為了經濟學分析、解釋、推導的需要,對微觀的人的特點進行抽象,並根據這種抽象分析其決策和行為。通過抽象可以避免陷入對“人性”本身無邊無際的爭論,以更有效地討論相關的經濟學主題。

“經濟人”假設(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經濟人”假設簡介

“經濟人”(economic man)又稱“理性—經濟人”、“實利人”或“唯利人”。這種假設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為此,需要用金錢與權力、組織機構的操縱和控制,使員工服從與為此效力。這種假設起源於享樂主義,再經19 世紀合理主義的影響而形成是雪恩 在《組織心理學》中提出。

此假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動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D.M.McGregor)在他所著《企業的人性面》一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其中,X理論就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其基本觀點如下:

(一)多數人十分懶惰,他們總想方設法逃避工作。

(二)多數人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甘心情願受別人指導。

(三)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的方法,才能迫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

(四)多數人十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勵他們工作。

(五)人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構想的人;另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衝動的人,這些人應擔當管理的責任

基於這種假設所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組織應以經濟報酬來使人們服從作出績效;並應以權力與控制體系來保護組織本身及引導員工,其管理的點在於提高效率,完成任務。其管理特徵是訂立各種嚴格的工作規範,加各種法規和管制。為了提高士氣則用金錢刺激,同時對消極怠工者嚴厲懲罰即採取“胡蘿蔔加大棒”政策,泰羅制就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

這種假設實質上是早已被駁斥的遺傳決定論的人性觀。把人劃分成多的被管理者和少數的管理者,代表了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早期段的管理。這種假設和X理論雖然已經過時,但對管理並非全無意義。

“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① 職工基本上都是受經濟性刺激物的激勵的,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能向他們提供最大的經濟收益,他們就會去乾。

 ② 由於經濟性刺激物在組織的控制之下,所以員工的本質是一種被動的因素,要受組織的左右、驅使和控制。

 ③ 感情,按其定義來說,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須加以防範,以免干擾人們對自己利害的理性權衡。

 ④ 組織的設計方式要能夠中和並控制人們的感情,即要控制住人們的那些無法預計的品質。

“經濟人”假設的管理策略

① 組織是用經濟性獎酬來獲取職工們的勞動與服從

② 管理的重點主要在於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人們的感情和士氣方面是次要的。

③ 如果人們工作效率低、情緒低落,解決辦法就是重新審查組織的獎酬刺激方案,並加以改變。

經濟人”假設的消極作用

① 管理者只能指望人們所做的工作不會超過獎酬與控制制度所鼓勵並允許他們所做工作的範圍。

② 管理者認為人們只靠金錢才能激勵,所以採取的管理策略,客觀上把人們訓練成僅僅以此方式工作的人,其後果就是多給錢多乾、少給錢少乾、不給錢不乾的一切向錢看的消極後果。

對"經濟人"假設的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鑑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係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