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學校

“九二”學校,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在越南抗美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幫助越南在桂林市郊開辦阮文追學校、越南南方普通學校、越南南方民族學校、越南南方兒童學校四所,學校總稱為”九二”學校。我們通過走訪越南國內”九二”學校的老校友,和健在的中國方面的教職員工,對”九二”學校在桂林的辦學情況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簡介

根據中越兩國政府1966年11月“關於中國給予越南成套設備和技術援助的議定書”附屬檔案第26、27項規定,中國教育代表團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教育代表團1966年12月18日在北京簽訂關於越南4所學校遷廣西桂林的“會談紀要”,以及中越兩國政府關於桂林“九二”學校的有關問題的“換文”協定,從1966年12月起,先後有越南阮文追學校、兒童學校、南方普通學校、南方民族學校遷桂林,暫借桂林中學和桂林一中校址。
因越南國慶是9月2日,越南在桂的4所學校總稱“九二”學校。

沿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是越南抗擊外強鬥爭最困難的時期。越南是中國的南大門,是“同志加兄弟”的鄰邦,一方有難,兄弟中國伸出援助之手皆為手足之情。當時,越南國家領導人胡志明主席在北京會見毛澤東主席,中國政府決定向越南提供全面無私援助。1951年始,越南大批學校移至中國江西、廣西南寧。在南寧成立越南中央學舍區,中國稱之為南寧育才學校。同年,越南中央學舍區的普通學校遷至桂林,稱之為桂林育才學校。1954年,在江西的廬山育才學校也遷至桂林,使桂林育才學校學生數接近5000人。
1953年10月――1956年2月,越南陸軍學校遷至桂林,在校生3000餘人,1953――1958年,中國政府在廣西師範大學開辦以培養越南留學生為主的中國語言專修學校,1000餘名越南青年在這裡完成了學業,1967――1975年,阮文追少年軍校、越南南方學生教育區阮文貝學校、民族學校和武氏六學校在桂林辦學,總稱“九二”學校。
其中,1967年8月,阮文追學校遷入堯山新校址,其餘3校於1968年8、9月分別遷入吊羅山新校址。1966年12月至1975年5月,4所學校先後來桂的師生員工共5186人。阮文追學校屬越南國防部的軍事學校, 在桂時間由1966年12月至1968年11月, 師生共1545人,1968年8月至11月遷回越南1542人(在桂死亡3人)。桂林市吊羅山,時稱越南南方教育區,有南方普通學校(阮文貝中國小)、南方民族學校(中、國小)、兒童學校(武氏六學校)。1968年11月南方普通學校、 南方民族學校的全部高中生455人隨阮文追學校遷回越南。1972年9月兒童學校200多人合併到阮文貝國小和民族國小,調整為南方中學(阮文貝國中)、南方國小(阮文貝國小) 、民族國小(附設國中班)。1973年又合併為南方中學和民族學校(13個民族),學生1210人,幹部職工175人。1975年8月全部遷回越南。

學員

越南學生,初來時年齡最小的3至7歲(兒童學校),最大的16至23歲(民族學校)。民族國小來自17個民族, 主要是烈士或高幹子女,大部分是孤兒。在南方戰鬥或工作有4個孩子以上的也可送一個來。

設定與管理

“九二”學校的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均由越方調配。越南南方教育區設總校,下設教育科、組織科、行政科、財務科、醫務所和黨、團、工會、婦聯、少年兒童等組織。各分校設有黨支部、正副校長。根據1969年5月19日中越協定, “九二”學校的教學工作和行政管理由越方負責,中方協助解決有關問題。如應越方請求,由中方派一個連負責學校警衛工作,派軍官對學生進行軍訓,派文藝工作者教舞蹈、美術等。“九二”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57273平方米,投資4526536元。
其中:阮文追學校建築面積19459平方米,投資2840601元,1967年8月建成交付使用(現為航天工業管理學校) 。越南南方教育區建築面積37814平方米, 投資1685935元,建築面積包括南方中學20028平方米;兒童學校5601平方米;民族學校12185平方米。 1969年5月19日中越協定, 桂林“九二”學校的地產、房產所有權均屬中國,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戰爭期間供越方使用;學校內部的設備歸越方所有。撤校時帶回越南。“九二”學校的開辦費、經常費,在中國政府給越南政府的無償援助款項內支付。借用校舍的修繕費以及臨時用房搭建所需費用,由中方負責。

紀念

目前,位於廣西師範大學育才校區,建有“越南學校紀念館”,是在原“九二”學校舊校舍基礎上修建而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四個展廳中第一展廳展出胡志明在中國的有關史料及圖片,第二、三、四展廳通過實物、圖片、文字、沙盤模型展示了育才學校、特科學校、中國語文專修學校、“九二”學校在桂林的辦學軌跡,還原了那段難忘歲月的歷史面貌,其中一些珍貴資料是首次與世人見面,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