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mbum

鉛(plumbum)主要存在於方鉛礦(PbS)及白鉛礦(PbCO3)中,經煅燒得硫酸鉛及氧化鉛,再還原即得金屬鉛。

簡介

元素原子量

207.2

元素類型

金屬

發現過程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已被人類發現。第一電離能7.416電子伏特。熔點327.5℃,沸點1740℃。密度11.34克/厘米3。銀灰色重金屬,質柔軟,延性弱,展性強。空氣中表面易氧化而失去光澤,變灰暗。溶於硝酸,熱硫酸、有機酸和鹼液。不溶於稀酸和硫酸。具有兩性:既能形成高鉛酸的金屬鹽,又能形成酸的鉛鹽。

元素來源

主要存在於方鉛礦(PbS)及白鉛礦(PbCO3)中,經煅燒得硫酸鉛及氧化鉛,再還原即得金屬鉛。

元素用途

主要用作電纜、蓄電池、鑄字合金、巴氏合金、防X射線等的材料。

輔助資料

鉛在地殼中含量不大,自然界中存在很少量的天然鉛。但由於含鉛礦物聚集,熔點又很低(328℃),使鉛在遠古時代就被人們所利用了。

方鉛礦(PbS)直到今天都是人們提取鉛的主要來源。遠古時代人們偶然把方鉛礦投進篝火中,它首先被燒成氧化物,然後受到碳的還原,形成了金屬鉛。

在英國博物館裡藏有在埃及阿拜多斯清真寺發現的公元前3000年的鉛制塑像。在伊拉克烏爾城和其他一些城市發掘古蹟所獲得的材料中,不僅找到屬於公元前4000年間的各種金屬物件,而且有古代波斯人所用的契型文字的黏土板檔案記錄。這些記錄說明,在公元前2350年已經從礦石中提煉出大量鐵、銅、銀和鉛。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巴比倫皇帝漢穆拉比統治時期,已經有了大規模鉛的生產。在我國殷代墓葬中也發現有鉛制的酒器卣、爵、觚和戈等。

我國在商殷至漢代青銅器中鉛的含量有增大的趨勢。青銅中鉛的增加對於液態合金流動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使鑄件紋飾畢露。

不過,古代人對鉛和錫的分別並不是十分明確。羅馬人稱鉛為黑鉛,稱錫為白鉛,以致後來它的元素符號定為Pb。

中外古鍊金家和煉丹家們對鉛和鉛的一些化合物進行了實驗,例如在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中說:“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用今天的化學方程式表示就是:

Pb3O4 + 2C ——→ 3Pb + 2CO2↑

直到16世紀以前,在用石墨製造鉛筆以前,在歐洲,從希臘,羅馬時代起,人們就是手握夾在木棍里的鉛條在紙上寫字,這正是今天“鉛筆”這一名稱的來源。到中世紀,在富產鉛的美國,一些房屋,特別是教堂,屋頂是用鉛版建造,因為鉛具有化學惰性,耐腐蝕。最初製造硫酸使用的鉛室法也是利用鉛的這一特性。

鉛的元素符號Pb是來自拉丁名稱plumbu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