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b35

Saab35

Saab-35戰鬥機“龍”是瑞典Saab飛機公司研製的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可執行截擊、對地攻擊、照相偵察等多種任務。1951年開始設計,1955 年 10月原型機首次試飛。預生產型於1958 年 2 月試飛。截止於 1973 年共生產 589 架。是60 年代瑞典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其型別有:A 、B 、D 、F 型,是具有對地攻擊能力的截擊機;C型,雙座教練型;E型,戰術照相偵察型;XD 型是向丹麥出口的攻擊/偵察型;XS型是向芬蘭出口的截擊型。

基本信息

起源

Saab-35Saab-35
早在1949年,應瑞典皇家空軍委員會提出的要求,薩伯公司開始進行代號“項目1200”的新機預研,計畫用其取代到時必然過時的薩伯29“圓桶”,“圓桶”雖然服役時間不久,但由於各航空大國的新型噴氣戰鬥機層出不窮,其性能已經開始落伍。
瑞典皇家空軍對新機的具體要求是可以攔截高空高速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1.4馬赫,除了可以使用瑞典現有的機場外,還要具備公路起降能力,也就是說要能夠使用臨時加固的公路簡易跑道。這也是瑞典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戰鬥機起降性能提出如此要求,畢竟這個時期的局勢不同了,原蘇聯鋒芒畢露的攻擊力使瑞典人沒有幻想能頂住其第一波次進攻,因此在機場遭突然襲擊而被摧毀後戰鬥機的公路起飛性能就顯得格外重要。此外,還要求新機的構造不能過於複雜、易於維護、價格低廉、操縱簡單,總之就是要求在戰時能夠最大程度上的保持戰鬥力,一切的設計要圍繞惡劣的戰爭環境。這是瑞典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戰機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也說明其對薩伯的飛機研製能力充滿信心。
在薩伯的主設計師艾力克·巴瑞特(ErikBratt)領導下,薩伯的工程師們為了滿足飛機的速度要求,一致同意採用無尾三角翼的氣動布局,而且機翼後掠角達到罕見的70度。後來經過詳細論證,機翼設計改為雙三角翼結構,後掠角達到80度的內段機翼採用大厚度翼身融合設計,為容納燃油和主起落架提供了寬敞的空間;外翼段為薄翼型的小型三角翼,前緣後掠角57度,外翼段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改善戰機的低速性能和縮短起降距離,同時保留高速飛行時的低阻特性。不僅機翼後掠角大得驚人,垂直尾翼的後掠角也不含糊,驚世駭俗的機翼和垂尾使這架飛機的外形十分前衛。要知道在這以前還沒有人設計過這樣的無尾雙三角翼飛機。
在美國進行了一系列風洞試驗後,機翼的氣動外形基本確定,並準備製造一架尺寸為原型機70%大小的驗證機——薩伯210“LillDraken”,在瑞典語中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小龍”,它的大名“Draken”——“龍”——是留給該機的生產型的。完成了為“龍”取得飛行數據的任務後,“小龍”被送進瑞典空軍博物館。
1953年瑞典政府訂購三架原型機和三架預生產型薩伯35戰鬥機。生產型機計畫換用英國羅·羅公司的“埃汶”200(AvonMk.48A)發動機,沃爾沃航空發動機公司(就是著名的瑞典汽車生產商——沃爾沃公司的前身)獲得了“埃汶”200的生產許可證,開始生產瑞典版的“埃汶”200——RM6B,該發動機換用公司自己研製的“65型”加力燃燒室,由於瑞典的氣候寒冷,所以通常要對引進的發動機的燃燒室進行必要的改裝,以免發動機水土不服。改裝後的發動機淨推力為4.8噸,加力推力可達6.8噸。
1955年10月25日,薩伯35的原型機首飛成功,當時原型機使用的是英國“埃汶”200發動機(AvonMk.21,該發動機的瑞典型號為RM5A)。在隨後的試飛中最大速度達到設計要求的1.4馬赫。同時代的法國“幻影Ⅲ”型戰鬥機的原型機首飛比薩伯35晚了一年,但在1957年1月的試飛中達到1.5馬赫,而且在1958年10月24日,“幻影Ⅲ”A型在試飛中於12,500米高度達到2.0馬赫的最大速度,“龍”達到這樣的速度是1960年以後的事了。不過對於“龍”式來說這樣比不太公平,因為“幻影Ⅲ”A要達到2.0馬赫的最大速度,必須啟用一台助推用的火箭發動機。“龍”試飛成功後的第二年,瑞典政府批准薩伯35投產。投產時由於超音速理論已經成熟,戰鬥機速度開始向2馬赫衝擊,因此瑞典空軍將薩伯35的最大速度指標提高到1.8馬赫。這樣做的原因或許還有可能是當時得到的情報:原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開始進行“圖-105”超音速轟炸機項目——就是後來的圖-22“眼罩”。

發展歷程

J35A

J35A是薩伯35的第一種生產型,第一架生產型J35A於1958年2月15日試飛成功,試飛的那架J35A安裝的是瑞典製造的RM6B,這次成功標誌著J35A的批量生產正式開始。1960年3月,這架J35A進入瑞典空軍服役,標誌薩伯35型機正式服役的開始。
最初的軍隊服役證明這是一型成功的作戰飛機,瑞典皇家空軍飛過該機的飛行員一致認為這是真正屬於飛行員的飛機:操縱簡單,毛病極少。這個評價不僅證明了薩伯公司出色的設計,還充分體現了該公司高超的飛機製造技術。地勤人員的讚揚則是該機易於維護,這恐怕得益於該機的機身前後兩段是由螺栓連線,從工藝分離面很容易將飛機分前後兩段,直接對發動機進行必要的維護。從地勤人員的評價可以看出,薩伯公司在設計中的確已經考慮到飛機的維護性,這也基本達到了瑞典皇家空軍當初的要求。當然薩伯35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該機的“短腿”——航程不足,二是該機的短距起降性能不夠突出。但是,“腿短”的缺陷與發動機的耗油率有很大關係;而在當時的同噸位戰鬥機中“龍”的起降距離已經夠短了,只是瑞典皇家空軍的要求過於苛刻。
除了雙三角中單翼和垂尾的設計有些前衛外,還採用了翼身融合。這個在今天看起來很前衛的設計其實很早就有。
飛機的表面控制(就是副翼的翼面操縱)為二餘度的液壓系統,為了防止由於飛行員對駕駛桿的桿力感覺不明顯操縱過度,導致飛機過載過大發生事故,駕駛桿連線了助力裝置,使飛行員在操縱該機時多少有點感覺。每側機翼後緣的副翼分成三段。外翼段由螺栓與內翼連線,可將外翼卸下以方便陸上運輸,在後機身的上下兩面各有一塊面積不大的減速板。
作為單座型戰鬥機,J35A加壓座艙還為飛行員配備了空調設備,這些配置不僅是因為瑞典屬於寒區國家,更重要的是飛行員要駕駛戰鬥機在18,000米以上高空執行攔截任務。為了減小過載對飛行員的影響,座椅後仰達30度,同時還為飛行員配備了火箭彈射座椅,型號為Saab-73SE-F——也是薩伯公司的產品,可在零高度和100公里/小時以上的飛行速度下彈射,當時各國裝備的第一代彈射座椅還達不到零-零彈射的指標。
J35A的機內武器是兩門英國產“阿登-55”型單管旋轉機炮,該炮30毫米的大口徑使得每門炮只能帶90發備彈。兩門炮的位置與眾不同,在兩側機翼內翼段上發動機進氣口的外側各配一門,而且兩門機炮與機身距離較遠。
1961年,為J35A配備了新型掛架,“龍”式可以掛載4枚Rb24空-空飛彈執行截擊任務,作戰能力增強。
薩伯的“龍”系列是作為晝間截擊機設計的,原定的作戰方式為尾隨追擊,因此安裝的是薩伯公司S6火控系統,該系統採用的是由瑞典本國的愛立信公司(那時該公司還不生產手機)製造的法國“西拉諾”雷達,由法國湯姆森公司研製,主要裝備法國自己的幻影Ⅲ型戰鬥機。為了減輕飛行員負擔還加裝了自動駕駛儀。後來少數A型機換裝S6B火控系統,新的火控系統配備了紅外感測器,可以輔助雷達搜尋並跟蹤目標,新型火控系統使J35A部分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J35A共製造90架,但先前生產的三架預生產型和第一批17架均用於部隊評估,連火控雷達和機炮的瞄準具都沒安裝,所以從第21架起才是真正的標準生產型。前65架(一說是62架)J35A是使用“65型”加力燃燒室的“短尾龍”,其餘是使用“66型”加力燃燒室的長尾型,這部分“長尾龍”改進了加力燃燒室後升限有所提高,但加長了尾噴口後不得不在機尾安裝尾輪,以防止起降時尾噴口觸地。

J35B

B型繼J35A後的“龍”系列的第二個型號,於1959年11月29日首次試飛,1961年末開始服役,算原型機在內共製造了72架。外形上B型與後期生產的A型沒多大區別,但換裝了薩伯產的S7型火控系統的B型具備了迎面截擊能力,與只能尾隨攻擊的A型相比作戰效能提高不少。無奈的是當時瑞典皇家空軍僅有的Rb24空-空飛彈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紅外信號特徵較大的發動機尾噴管,無法迎頭攻擊。J35B在執行截擊任務時只好掛兩個能裝19發75毫米火箭彈的火箭發射巢,在迎頭攻擊時無制導的火箭彈比只能追尾的飛彈強。攜帶了火箭彈的B型同時也能執行有限的對地攻擊任務,其實在後來的J37“雷”出現後,老式的J35大部分是作為多用戰鬥機使用的。

Sk35C

瑞典語中Sk為“教練機”一詞(Skol)的開頭兩個字母,因此瑞典皇家空軍的教練機型號均以Sk開頭,這與美國教練機型號以字母T開頭類似。“龍”式的C型是雙座教練機型,由於當初薩伯35的原型機試飛時,試飛員認為其駕駛十分簡單,薩伯公司也就沒有專門設計教練機。但在交給部隊試飛後,年輕的新飛行員卻不這么認為,不得已薩伯公司只好在A型的基礎上設計出了“龍”家族的教練型——C型,其原型機於1959年12月30日試飛成功。前後串列的座艙為后座的飛行教練配備潛望鏡以改善其前向視野,但教練員對該設計評價不高,一句“總比沒有強”就可以概括。在該機的後艙設計中薩伯公司在防護上考慮的比較多,當時認為,如果座艙遭到飛鳥或其它異物撞擊,前座的學員受傷的話還有后座的教練可以駕駛飛機,問題不會很嚴重,但萬一后座的教練也受傷那乞不是兩名飛行員外加飛機全部玩兒完。所以在學員與教練之間加裝了一塊防撞隔板以加強防護。座艙的變化不僅導致飛機的航向穩定性變差,還減少了機內載油量。作為解決方案,在前機身下部安裝了兩隻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穩定性;將兩門機炮拆除來騰出空間增加油箱容量。為防止這些改動導致機身重心發生變化還將機頭的火控雷達給拆了,不過沒有雷達倒沒有妨礙其攜帶紅外製導的“響尾蛇”或其他的近程空-空飛彈進行訓練。
除了C型的原型機外,該型機全部由A型早期生產型改裝而成,並保留了A型使用“65型”加力燃燒室的短尾特徵。

J35D

隨後引進的“埃汶”300(AvonMk.60型)發動機也換裝了自產的加力燃燒室。改裝後的發動機就成了瑞典自己的RM6C,早期該發動機使用的是“66型”加力燃燒室,淨推力5.75噸,加力推力增至7.83噸,該發動機配備給了“龍”式。由於使用了新發動機,本來是作為第二批次B型生產的飛機得到了J35D的新型號。由於換裝的新發動機性能不錯,D型在開加力的情況下可以達到2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總算將“龍”帶入了2馬赫時代。D型的燃油攜帶量比B型多了600升,還可在機腹下掛兩隻530升副油箱,除此之外進氣口向前延伸,這也是D型與B型在外觀上最大的區別。
在航電設備方面D型除了將自動駕駛儀升級成國產的FH5型(又是薩伯的產品)外,其S7A火控系統也將火控雷達升級成了愛立信的PS-03雷達。在D型服役後,“67型”加力燃燒室研製成功,換裝後的RM6C發動機的加力推力增至8噸;而後薩伯自家的RS35彈射座椅研製成功並配備D型,這是真正的“零-零”彈射座椅,即使飛機停在跑道上它也能將駕駛員安全彈射。
包括D型的原型機在內,J35D共93架。隨便說一下,D型的唯一一架原型機是由A型改裝的,1960年12月27日首飛,但直到1963年才服役,除了這架原型機外其餘的D型都是新造的。

S35E

應瑞典皇家空軍的要求,薩伯在D型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型無武裝的偵察“龍”——E型,型號為S35E。該型偵察機共攜帶7台偵察用照相機:一台前向SKa16B相機位於機鼻下凸出的整流罩內,這台相機後面是一台下向垂直拍照的Ska24-44廣角相機,機頭右側兩台旁視斜向SKa24-100相機,而機頭左側只有一台旁視斜向SKa24-600長焦相機,拆掉兩門“阿登”以騰出其位置安裝兩台下向垂直拍照的SKa24-100相機。1973年後,E型在機腹下外掛新型照相偵察吊艙,其設備包括三台英國提供的紅外校正70毫米同步相機和一套電子閃光系統,這樣E型也被用來執行夜間偵察任務。
E型的機頭整流罩使用滑軌,可以方便的開啟以取出膠片和相機。除了加裝了相機而且少了機炮外,與D型沒什麼區別,性能也差不多。1963年6月27日,由一架D型改裝成的E型原型機首飛,早期的E型包括原型機在內使用的也是“66型”加力燃燒室,後期才換“67型”。1965年8月E型服役,這時原蘇聯防空軍裝備的截擊機主力是蘇-9“捕魚籠”(Fishpot),其最大速度可達2,230公里/小時,比J35E的2,150公里/小時快不了多少,在截擊時蘇-9如果攜帶空-空飛彈的話就飛不到它的最大速度。E型的巡航速度可達1,000公里/小時,強於蘇-9的960公里/小時,而且蘇-9掛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不過1,650公里,更何況蘇-9的發動機耗油率較高(這也是蘇聯發動機的傳統),一旦在追擊時為了提高速度而拋掉副油箱,它的追擊航程也就沒多大了。也就是說如果用J35E對華約國家進行偵察,原蘇聯並不能有效阻止。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畢竟在冷戰期間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國地位,沒必要招惹原蘇聯這隻強悍的北極熊。
不包括原型機的話,E型共生產了59架,其中前28架本來是瑞典皇家空軍訂購的D型,後空軍改了主意,這些D型在生產線上被改裝成了E型。

J35F(J35J)

以D型為基礎,薩伯還發展出了F型,三架原型機由A型改裝,1961年首飛,1965年服役,共生產230架。F型與使用RM6C的D型後期生產型在外觀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加大了機內載油量,修改的座艙罩改善了飛行員的視野,座艙內的儀錶板也經過重新布置,再次升級導航、通信、自動駕駛設備。薩伯的S7B新型火控系統也具備迎面截擊能力,使用愛立信公司的PS-011/A火控雷達和紅外感測器,其中PS-011/A雷達的搜尋距離能達到46公里,跟蹤距離能達到30公里。隨著火控系統的升級F型所攜的武器也相應升級,除了以前的Rb24飛彈外,還可攜帶Rb27和Rb28空-空飛彈,但左側機炮被拆除,騰出的空間用來安裝電子設備。
Rb27飛彈是瑞典以生產許可證形式生產的美國AIM-26B“獵鷹”空-空飛彈,而AIM-26B飛彈屬於休斯公司的“獵鷹”(Falcon)空-空飛彈系列。它的前一個型號,綽號“核獵鷹”的AIM-26A比較可怕。顧名思義這是一型使用核戰鬥部的空-空飛彈,雖然可以迎頭攻擊,但由於其半主動雷達制導系統精度低,“核獵鷹”的命中率不高,考慮到它2,000噸當量的核戰鬥部,就算精度不高也夠用了。要命的是它的射程只有9.3公里,發射後載機也難逃厄運,所以“核獵鷹”只生產了100餘枚,只裝備了美國空軍。AIM-26B就是將“核獵鷹”的戰鬥部換成了普通炸藥的型號,其它部件沒什麼變化,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精度依然不高,所以美國空軍自己沒要多少,生產的絕大部分飛彈用於出口。
至於Rb28飛彈則是休斯公司為美國空軍生產的AIM-4C,是給截擊機使用的空-空飛彈,仍屬於“獵鷹”飛彈系列。其紅外導引頭性能較差,故該飛彈只能尾追目標從後部攻擊,再加上2馬赫的速度和8公里的射程,也只適合用來截擊轟炸機。後來AIM-7“麻雀”系列出現之後“獵鷹”系列就逐漸淡出了。順便說一下,AIM-26A“核獵鷹”就是在AIM-4系列的基礎上換裝核戰鬥部和M60火箭發動機改裝而成的。
從60年代到70年代,“龍”系列戰機在瑞典皇家空軍保持了一份不錯的服役記錄,到了80年代由於薩伯37“雷”的出現“龍”開始逐漸淡出“江湖”,到了90年代,原蘇聯的解體加上預算緊張,瑞典皇家空軍無力大規模更新戰機,為保持戰鬥力只好讓J35F型繼續在一線服役,所以在80年代中期對已有點過時的J35F進行升級。F型的航電設備被統統升級,連座艙儀錶板也全部更新;機體外部沒什麼變化,只是每側內翼增加了1個飛彈掛架使飛彈掛架的總數增至6個,可以同時掛6枚Rb24飛彈(Rb27和Rb28太重,同時掛6枚這兩種型號的飛彈根本承受不了),從而成為能掛飛彈最多的“龍”。各型“龍”的掛架位置略有不同,但除F型和J型外,最多只能帶4枚近程空-空飛彈,而且沒掛過空地飛彈。最初把升級後的F型稱為“J35FMOD”,其中“MOD”是改型的意思。1991年8月,全部66架“龍”被改裝完並被賦予新的型號J35J,其餘F型全部退役。到了1998年,剩餘的J型也不幸退役,這款經歷了半個世紀風風雨雨的老“龍”終於壽終正寢。

棲身國外的“龍”

丹麥

1968年,丹麥政府為其空軍選擇了為其專門改裝的J35X(由J35F改裝,字母‘X’代表出口)。X型與F型類似,不過加大燃油攜帶量同時加強機體結構,外翼經過重新設計,機尾加裝了著陸阻攔鉤,而且X型的最大外掛可達4.5噸。丹麥採購的“龍”總數為51架。

芬蘭

1970年,芬蘭政府決定採購12架“龍”J35XS(基本就是J35F)截擊機。幾年後,隨著不斷的增購,其採購“龍”的總數達到48架。

奧地利

1985年,奧地利成為最後一個購買“龍”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採購該機的非北歐國家。奧地利購買了24架瑞典皇家空軍使用過的J35D。經過翻新,這些“龍”的型號改成J35O,字母“O”代表奧地利,因為瑞典語中奧地利的國名為“Oesterreich”。

小結

薩伯公司在設計“龍”的時候還沒有發展出跨音速面積率理論,這對“龍”的超音速性能有一定的影響。由於“龍”的整個機體基本比較平直,原來認為“龍”笨重而不靈活,但事實恰恰相反,雙三角翼的氣動布局使其擁有不錯的近距格鬥性能。自“龍”服役之後,瑞典再沒有購買國外戰鬥機,結束了防空作戰需要“外員”的歷史,因為對於空軍來說,“龍”滿足防空作戰的需要。
與“龍”同時代採用無尾三角翼設計的戰鬥機還有美國的F-102截擊機,但對於美國空軍來說這款總產量過千架的截擊機並不成功,其最大速度只有1.25馬赫,巡航速度不過0.8馬赫,沒過多久就被淘汰。而英國1956年服役的格洛斯特“標槍”是亞音速截擊機,裝備數量少而且性能比“龍”差很多,能和“龍”相提並論也就屬法國的“幻影”Ⅲ。達索的傑作——“幻影”Ⅲ型戰鬥機性能出眾、裝備國家眾多而且實戰經驗豐富,“龍”式望塵莫及。但要考慮到瑞典是一個全國人口總數還不如北京市的國家,而且薩伯設計的這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就採用大後掠無尾雙三角翼布局,設計最大速度就定到1.4馬赫,後來其改型還達到2馬赫的速度。瑞典人的這種勇於使用先進技術的作風不僅體現在飛機設計中,還有其獨特的S型坦克、博福斯火炮、小型隱身艦、AIP潛艇……這就是瑞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