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干擾現象

RNA干擾現象是一種生物學現象,指雙鏈RNA較單鏈更能特性表達。

RNA的引出

1998年美國人安德魯·菲爾克雷格·梅洛《自然》上雜誌發表RNA干擾現象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將雙鏈RNA導入線蟲基因中,並發現雙鏈RNA較單鏈RNA能更高效地特異性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他們稱這種現象為RNA干擾。他們的這一發現也促使後來的科學家認識到,生物體的基因轉化最終產物不僅僅是蛋白質,還包括相當一部分RNA。
“安德魯·菲爾和克雷格·梅洛的重大發現,為人類對生命的研究開闢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有些科學家認為,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好像宇宙學中的暗能量,是生物研究的一個全新世界。

RNA的歷史

RNA干擾現象其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人們就認識到了RNA會影響生物體的整個生命活動。但當時人們對於RNA的理解,還僅限於生物體的基因是由DNA(脫氧核糖核酸)通過轉錄形成信使RNA,隨後翻譯形成蛋白質才能起作用。
1990年,科學家為了加深矮牽牛花的紫色,添加過量的合成色素的基因拷貝進入細胞,結果事與願違,不僅轉入的基因未表達,而且自身的色素合成也減弱了,轉基因的花出現了白色或全白色,當時他們把該現象稱作共抑制。後來在對真菌、線蟲、果蠅、老鼠等動物細胞的進一步研究中,這種現象也得到了確認。直到1998年,科學家才真正認識到這種分子的力量。“RNA干擾”現象是線上蟲實驗中觀察到的,安德魯·菲爾和克雷格·梅洛將外源的雙鏈RNA加入到線蟲的基因中,發現它能抑制特定基因表達相應的蛋白質,首次證明此過程屬轉錄後的“基因沉默”,並證明了小RNA分子是某些基因抑制現象的“幕後使者”。

新的發現

RNA干擾機制的發現引導人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基因。科學家們逐漸RNA干擾現象發現,非編碼基因的數量是非常大的,在高等生物體內,科學家們認為非編碼基因的數量可以和編碼基因相比擬。“這個發現使得我們人類對基因的研究從只有一個蛋白質的世界變成了RNA和蛋白質兩個功能元件組成的兩種元件的世界。這讓我們人類對各種生物的了解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多樣,並且能更好地說明生命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