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計畫

IAR在字面上是“步兵自動步槍”(Infantry Automatic Rifle)的意思,在此IAR也許譯為“單兵輕機槍”更為合適。而之所以加上Infantry這個詞,是因為USMC希望該槍能成為真正的單兵武器,不需要配置副射手——雖然現代美軍步兵班編制中沒有為M249射手配備副射手,但陸戰隊中的“自動步槍手助手”(assistant automatic rifleman)一方面既是能夠獨立戰鬥的步槍手,同時又要為M249射手分擔後備槍管和部分彈藥,實際上其職能就是兼職的機槍副射手。

概述
縱觀軍事史,技術的進步總是推動著戰術的變化。火力強盛但笨重的馬克沁機槍的出現使徒步步兵進攻預設陣成為噩夢,而當重量輕巧便於單人攜帶的輕型機槍的出現,使小規模步兵分隊也能獲得強大的火力,於是大型部隊的線性衝擊演變成小路多群、分工協作、隱蔽推進的戰術形式。輕機槍成為重要的進攻和防禦武器,在二戰後幾乎所有的步兵分隊都是圍繞著輕機槍展開戰術行動。美軍步兵班組的編制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人宣稱,圍繞輕機槍建立“火力小組”這個概念是他們最早提出的,最早在191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干涉尼加拉瓜內政時就已經發現“火力小組”編制的好處。不過真正意義上的火力小組形式是在美軍裝備白朗寧自動步槍(BAR)後才開始的,而且是在二戰期間發展成熟。事實上,直到二戰爆發前夕,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仍然是只有1支BAR的9人班;到了1942年才把步兵班人數擴展到13人;然後到了1943年,又根據南太平洋戰鬥的經驗把BAR數量增加到每班兩支,但人數卻減少至12人;到了1944年,才最終演化成由三個4人火力小組及一名班長所組成的13人班,每一個火力小組裝備有1支BAR,每一個步兵班共有3支BAR。這種編制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而美國陸軍的步兵班則仍然為9人班,包括兩個4人火力小組及一名班長。
到了越南戰爭初期,當美軍裝備7.62×51mm口徑的M14步槍後,為了降低後勤供應的複雜性而撤裝了BAR。試圖取代BAR的班用輕機槍有兩種方案:一是改進自M14步槍的M15輕機槍,二是要重很多的M60中型機槍。但這些試驗都失敗了,M15沒有裝備部隊,而M60成了排屬機槍。幸好能夠全自動射擊的M16很快就取代了M14(當時美軍裝備的M14都上了快慢機鎖而只能半自動射擊),所以當時的美軍步兵班在近戰當中還是擁有較強的壓制火力。
在越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陸戰隊主導研製的M16A2取代了M16A1。M16A2的有效射程更遠,然而M16A2的全自動功能被限制在3發點射,這使得美軍步兵班失去了能夠全自動射擊的輕武器。作為替代,美軍裝備了比利時FN公司研製的米尼米輕機槍,即M249班用自動武器(SAW)。在此時的編制中,每一個火力小組就裝備有一挺M249,即每一個美軍步兵班中就裝備有2挺(陸軍)或3挺(海軍陸戰隊)M249。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美軍M249射手的軍事職能(MOS)並不是叫做“機槍手”,而是叫做“自動步槍手”(Automatic rifleman),這個稱呼與BAR有關。當年槍械大師白朗寧在研製BAR時的初衷只是為了增強步槍手的火力,但該槍並沒有取代手動步槍成為制式步槍,反而是成了美軍第一種班用輕機槍。當裝備M1伽蘭德後,由於M1伽蘭德是半自動武器,而BAR仍然是班用輕機槍。所以在美軍的術語中,班用輕機槍就一直稱之為“自動步槍”,而美軍步兵班編制中的輕機槍射手的MOS名稱也稱之為“自動步槍手”。(筆者曾經見過美國陸軍士官手冊的中譯版上,由於不了解MOS中的AR含義,而譯成了“半自動步槍手進行火力壓制”。)
現在的M249與當年的BAR相比,其重量相若,但彈鏈供彈使其火力更強,在該槍裝備使用多年來表現是優秀的,但卻還是嫌太笨重,尤其是在城市戰中。為了進一步提高陸戰隊機槍手的機動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1年開始進行一項名為IAR的試驗,以評估採用更輕巧的自動武器取代M249的可行性。IAR在字面上是“步兵自動步槍”(infantry Automatic Rifle)的意思,但如前文所述,在此IAR也許譯為“單兵輕機槍”更為合適。而之所以加上Infantry這個詞,是因為USMC希望該槍能成為真正的單兵武器,不需要配置副射手——雖然現代美軍步兵班編制中沒有為M249射手配備副射手,但陸戰隊中的“自動步槍手助手”(assistant automatic rifleman)一方面既是能夠獨立戰鬥的步槍手,同時又要為M249射手分擔後備槍管和部分彈藥,實際上其職能就是兼職的機槍副射手。
IAR試驗由陸戰第1師第7團第2營進行,目的是評估3種自動武器與M249在班、排級戰鬥中的效用,考察這些更輕的自動武器能否提高班排級戰鬥的效率。
評估中選定了三種現有武器與M249一起進行比較。這三種武器分別為Colt AR、新加坡Ultimax 100 Mk3和HK G36。
這種Colt AR(Colt Automatic Rifle)實際上是M16A2的一種重型槍管型,在結構原理上大至相同,槍重約6.8kg,比M16A2重了差不多一倍。增加的重量主要是由於重槍管所致。其他方面的改動包括增加液壓緩衝器使其理論射速降低至650發/分,並採用開膛待擊避免長時間自動射擊導致槍膛升溫過快。
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STK)的Ultimax 100本身就是一種輕機槍,和M249是同樣級別的武器,但其的槍重不足5kg,並採用100發彈鼓供彈。該槍也是採用開膛待擊,後坐力極低,容易操控,點射精度很高。由於有氣體調節器,射速從450至600發/分可調。
HK G36是一種輕型自動步槍但能夠全自動射擊,從公布資料中的槍重來看,並非配備重型槍管的MG36,與前兩種型號的區別是採用閉膛待擊,而且配有3.5倍光學瞄具,便於在低能見度情況下搜尋和指向目標。
該試驗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試驗中,48名剛結束基礎訓練的陸戰隊新兵被選定為試驗射手,這是為了避免老兵對原有武器的使用習慣會對新武器的感覺產生偏見,能更公平地比較這4種武器。這48名陸戰隊員被分成4個12人小隊,每個小隊都同時裝備了這4種武器。
經過對不同環境、不同射程和不同類型目標進行射擊比較,測試人員認為這4種武器各有優缺點。首先是射手在操作Colt AR時反覆出現失誤,這是由於陸戰隊員老是忘記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之間的差異,這些年輕的陸戰隊員們還保留著在M16閉膛待擊的使用習慣。另一個問題是由於陸戰隊員們始終比較熟悉M16A2,所以在使用Colt AR時首發精度總是較高,影響了測試的公平性。對於Ultimax 100,射手們普遍認為其瞄具位置太低太靠後,抵肩瞄準時很不舒服,而且導致射擊中不容易維持瞄準目標,不能充分發揮其後坐力小的優點。而G36的3.5倍瞄具則被認為在25碼和50碼距離上倍率過大,但在100碼距離上較為有利。至於M249,該武器的重量和長度則導致在轉移射擊陣地時非常麻煩。綜合的結論認為M249和Colt AR都過重;而G36在點射中不能保持對目標的觀察;而Ultimax 100的機械瞄具位置不佳,不適應所有人的體形(也許是美國白人比起新加坡人要臉大手長);雖然M249在精度上不如其他3種試驗武器,但M249的持續火力較強。而M249最大的問題被認為是機動性差,但這一階段的試驗結論還不足以產生支持更換新機槍的理由。
在總結了前一階段的試驗結果後,接下來陸戰第1師第7團第2營開始進行模擬實戰的比較試驗:把這4種試驗自動武器編制入不同規模的作戰小分隊中(火力小組、班或排),並進行不同環境下的小分隊配合戰術演練。由於這一階段的試驗不是單純的打靶,因此M249在機動性方面的缺點就凸顯出來了,尤其是在城市戰的練習中。
基於這兩個階段試驗的驗證結果,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終決定裝備一種重量更輕、可靠性更高的5.56mm全自動武器。他們在2005年發出一項名為“非研製5.56mm步兵自動步槍”的招標請求,這次不再是可行性驗證,而是正式的招投標活動。根據海軍陸戰隊提出的要求,IAR將是一種5.56mm口徑的自動武器;空槍重不得超過12.5磅(約5.67kg),能低於10.5磅(約4.76kg)則更理想;並指出要使用北約4179彈匣(M16及通用的彈匣)或通用的大容量彈鼓。陸戰隊計畫用IAR取代步兵分隊和輕型裝甲偵察營中所裝備的M249,該槍將加強班用機槍手的機動能力,且具有壓制或摧毀600米內面目標和500米內點目標的能力。
這次IAR招標被稱為IAR項目的第2階段,而之前兩個階段的可行性試驗則被統稱為IAR項目的第1階段。招標在2006年3月由美國國家輕武器中心(NSAC)正式發布,作出回應的供應商一共有六家公司,分別為:Colt、FN、GDATP、H&K、KAC和LWRC。
到了2008年4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宣布IAR招標截止,外界猜測IAR計畫開始進入第3階段。
在2008年12月22日,有三家公司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共簽訂了四份五年期的競爭性採購契約。這三家公司在前四年內需要提供樣品供陸戰隊進行試驗,而最終中標的公司將為陸戰隊提供6,500支IAR。
IAR項目的進行得非常低調,有關於第2階段和第3階段中的具體試驗過程並沒有對外公開。因此外界對幾種候選型號的表現情況並不了解。但由於各個廠家都有宣傳他們的產品,因此通過國防部採購網站上公開可查的契約以及不同時期各廠家對外界所公布的樣槍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睨端。
在第1階段的論證試驗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只是直接選擇一些現成的武器來進行比較,當時選中的Colt AR由於太重,所以COLT公司在IAR招標中提供的樣槍是重新研製的,以M4卡賓槍為基礎的重型槍管式卡賓槍。首先公布的樣槍是在2006年中,其槍管具有快速拆卸功能,而且採用了Colt公司新研製的短行程導氣活塞系統。但到了2008年中,Colt公司又公布了另一種新的IAR樣槍,該槍外形不僅與原先公布的樣槍相差很大,而且還重新採用傳統的直接導氣式原理,而不是導氣活塞式,據說這是為了進一步減輕重量,而且Colt公司的人還聲明只要能妥善保養就沒有改進可靠性的必要。另外新的Colt IAR又放棄了快速拆卸槍管的功能,改為在槍管下方增加大型散熱片。該槍並沒有使用Colt公司最新研製的氣體調節器,如果安裝了這種氣體調節器的話,還可以調節射速,不過據說Colt公司的發言人說以後有可能加上這個氣體調節器。國防部採購網站上公開的四份IAR契約中,Colt公司就占了兩份(契約號為M67854-09-D-1035和M67854-09-D-1036),因此筆者懷疑要么是Colt公司的兩種IAR樣槍均入了圍,要么是最後一種IAR樣槍有兩個不同的方案。
至於HK IAR樣槍也不是第1階段中的G36,而是由更符合美國人使用習慣的HK416改進而來的,與普通HK416卡賓槍比較,HK IAR最大的區別就是採用16.5英寸長的重型槍管,此外也配用較長的護木。
而FN公司的IAR樣槍則是在原FN SCAR-L(Mk16)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包括採用重型槍管和自帶兩腳架,此外FN IAR最大的特色是具有兩種發射方式:在半自動模式下為閉膛待擊,在全自動模式下為開膛待擊。這樣的目的是讓射手既能夠提供精確的半自動火力,而在全自動射擊時又能加快冷卻速度,避免由於膛內升溫過高而導致的槍彈自燃或其他故障。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外,另外還有兩家公司也曾公布過IAR樣槍。
陸戰資源公司(LWRC)的IAR樣槍也是基於AR式的武器,是LWRC SRT(該公司的一種導氣活塞式M4卡賓槍)的一種衍生型。LWRC IAR與FN IAR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在半自動模式時採用閉膛待擊,在全自動模式時變成開膛待擊。該槍沒有配兩腳架,但配有伸縮式兩腳架和垂直握把二合一的GPS握把。LWRC IAR曾在“探索頻道”的《未來武器》系列第3季第1集中介紹過,片中提及到這種武器的優點和M249的缺點時似乎正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採用IAR的初衷:M249在巷戰中極不靈便,而且攜帶M249的射手很容易成為敵方狙擊手優先照顧的對象,而IAR輕便靈活,而且攜帶IAR的射手不那么容易引起狙擊手的注意。
通用動力裝備與技術產品公司(GDATP)的IAR其實就是新加坡Ultimax 100 Mk5型輕機槍,由於美軍不會採購完全由外國生產的武器,而新加坡STK公司在美國沒有設廠,因此才找上GDATP來投標。該型號與原型最主要的改變是彈匣插座,以便可以按照招標要求使用4179標準彈匣或Beta C-MAG彈鼓,而不是使用Ultimax 100機槍原配的彈鼓。此外又在整合了皮卡汀尼導軌,並取消了原本機匣尾部的照門,改為可拆卸的摺疊式照門,而準星也改為摺疊式。對瞄具的這些改變顯然是針對早期測試中飽受抱怨的瞄準基線過低而不適合美國人體形的問題。另外槍托也改進為既可伸縮又可摺疊。發射機構增加了快慢機,像其他IAR一樣也有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射擊模式,而不是像原來的型號那樣只能全自動射擊。這些顯然都是IAR的招標要求。
由於LWRC IAR和GDATP IAR都沒有入圍,因此可以推測在2008年的4月至12月間必定對這五家公司提供的樣槍進行過一番比較,然後才選出其中的三家作進一步的試驗。而KAC公司沒有公布過它的IAR樣槍,也許是放棄了這次競標。
值得注意的是,從入圍的IAR樣槍來分析,美國海軍陸戰隊似乎並不要求IAR具有快速更換槍管功能。美軍一直認為機槍必須能快速更換槍管,以便能應付長時間的持續火力。顯然對於IAR,美國海軍陸戰隊並不把重視它的持續火力,而更重視機動性。有意思的是,根據對越自衛還擊戰的經驗,班用輕機槍比其他火力支援武器更接近敵人,因此往往是受到敵方重點照顧的目標,班用輕機槍往往在一個位置上打幾個點射就要轉移射擊陣地,在實戰中班用輕機槍打至槍管發紅的機會並不大。這正是我軍比較重視輕機槍與步槍槍族化的原因之一,除了部件通用性高外,此種基於步槍而研製的輕機槍(按美國人的觀點叫重型槍管自動步槍)還具有輕便、靈活的優點。顯然IAR的定位與我國的81式輕機槍或95式輕機槍一樣,就是在近距離提供火力支援,但美國人做得更徹底,既然是近距離用的,所以所有的IAR樣槍均採用較短的卡賓槍槍管。
根據最新公布的情況,這批IAR只會取代美國海軍陸戰隊現裝備的10,000挺M249中的2000挺,陸戰隊還將保留著8,000挺M249繼續服役。根據目前的計畫,在陸戰隊一線戰鬥部隊的步兵班中的3挺M249中,其中的1挺會被2支IAR所代替,所以裝備IAR並不會使陸戰隊步兵班的火力有所降低。
而美國陸軍的步兵班只有兩個火力小組,因此美國陸軍並不打算跟隨海軍陸戰隊的做法採用IAR,他們認為用30發彈匣代替200發彈鏈將會招致火力壓制能力不足。美國陸軍的近期打算是採用更輕的彈鏈供彈式輕機槍,如Mk46輕機槍,而長遠的計畫則是發射無殼彈的LSAT。
由於IAR計畫在去年年底才進入第3階段,因此估計正式定型還需一段時間,最終結果如何現在還毫無頭緒。但這個IAR項目是立足於戰鬥經驗的總結,該項目本身就能帶給我們一些關於步兵班組武器編制上的啟發和思考。
PS:其實如果恢復了M16的連發功能也基本能滿足要求了。問題是:第一,陸戰隊上層不會贊成給普通士兵使用連發的M16;第二,好不容易爭回來的軍費不能用來買進口車,總得找些合適的名目花出去。當然,M16的連發模式不能持久也是原因,因為槍管不夠厚,而且氣吹式也導致機構內的潤滑液幹得很快,長期連發射擊很容易出問題,除非改成活塞式和加重槍管。結果,還是得要搞新槍啊。
至於中國的95式班用槍族中的95式輕機槍,如前文所述,就是與IAR同級的武器。近幾年來,網上有一股鼓吹88式通用機槍下放到班組中的言論,必須承認筆者也持有這樣的看法,例如筆者在2004年的《較量》上所發表的PKM通用機槍的文章中也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因為5.8mm步槍彈在射程與威力上都不能取代7.62×54R,88式通機在壓制較遠距離目標時難免會力有不逮,但88式通機在輕機槍狀態下重量也比較大,雖然其火力較之95式輕機槍要強,但也不能完全代替更輕更靈活的95式輕機槍。所以88式通機與95式班機此兩者應該是互為補充,而不是互相取代的關係。
2009年12月3日補充:
根據昨天的陸戰隊時報報導,HK IAR中標了。
HK IAR是閉膛待擊的,這一點顯然不如FN IAR好,但HK IAR的優點是重量輕,空槍重7.9磅,而且操作與M16相同,普通士兵不需要專門訓練就能熟練掌握。FN IAR空槍重11.2磅,Colt的兩種IAR重量分別為10.1磅和9.28磅,處於HK和FN之間。
另據陸戰隊時報上個月的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試驗一種由Armatac Industries公司生產的150發雙彈鼓,有可能作為IAR配用的供彈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IAR計畫

縱觀軍事史,技術的進步總是推動著戰術的變化。火力強盛但笨重的馬克沁機槍的出現使徒步步兵進攻預設陣成為噩夢,而當重量輕巧便於單人攜帶的輕型機槍的出現,使小規模步兵分隊也能獲得強大的火力,於是大型部隊的線性衝擊演變成小路多群、分工協作、隱蔽推進的戰術形式。輕機槍成為重要的進攻和防禦武器,在二戰後幾乎所有的步兵分隊都是圍繞著輕機槍展開戰術行動。美軍步兵班組的編制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人宣稱,圍繞輕機槍建立“火力小組”這個概念是他們最早提出的,最早在191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干涉尼加拉瓜內政時就已經發現“火力小組”編制的好處。不過真正意義上的火力小組形式是在美軍裝備白朗寧自動步槍(BAR)後才開始的,而且是在二戰期間發展成熟。事實上,直到二戰爆發前夕,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仍然是只有1支BAR的9人班;到了1942年才把步兵班人數擴展到13人;然後到了1943年,又根據南太平洋戰鬥的經驗把BAR數量增加到每班兩支,但人數卻減少至12人;到了1944年,才最終演化成由三個4人火力小組及一名班長所組成的13人班,每一個火力小組裝備有1支BAR,每一個步兵班共有3支BAR。這種編制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而美國陸軍的步兵班則仍然為9人班,包括兩個4人火力小組及一名班長。
到了越南戰爭初期,當美軍裝備7.62×51mm口徑的M14步槍後,為了降低後勤供應的複雜性而撤裝了BAR。試圖取代BAR的班用輕機槍有兩種方案:一是改進自M14步槍的M15輕機槍,二是要重很多的M60中型機槍。但這些試驗都失敗了,M15沒有裝備部隊,而M60成了排屬機槍。幸好能夠全自動射擊的M16很快就取代了M14(當時美軍裝備的M14都上了快慢機鎖而只能半自動射擊),所以當時的美軍步兵班在近戰當中還是擁有較強的壓制火力。
在越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陸戰隊主導研製的M16A2取代了M16A1。M16A2的有效射程更遠,然而M16A2的全自動功能被限制在3發點射,這使得美軍步兵班失去了能夠全自動射擊的輕武器。作為替代,美軍裝備了比利時FN公司研製的米尼米輕機槍,即M249班用自動武器(SAW)。在此時的編制中,每一個火力小組就裝備有一挺M249,即每一個美軍步兵班中就裝備有2挺(陸軍)或3挺(海軍陸戰隊)M249。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美軍M249射手的軍事職能(MOS)並不是叫做“機槍手”,而是叫做“自動步槍手”(Automatic Rifleman),這個稱呼與BAR有關。當年槍械大師白朗寧在研製BAR時的初衷只是為了增強步槍手的火力,但該槍並沒有取代手動步槍成為制式步槍,反而是成了美軍第一種班用輕機槍。當裝備M1伽蘭德後,由於M1伽蘭德是半自動武器,而BAR仍然是班用輕機槍。所以在美軍的術語中,班用輕機槍就一直稱之為“自動步槍”,而美軍步兵班編制中的輕機槍射手的MOS名稱也稱之為“自動步槍手”。(筆者曾經見過美國陸軍士官手冊的中譯版上,由於不了解MOS中的AR含義,而譯成了“半自動步槍手進行火力壓制”。)
現在的M249與當年的BAR相比,其重量相若,但彈鏈供彈使其火力更強,在該槍裝備使用多年來表現是優秀的,但卻還是嫌太笨重,尤其是在城市戰中。為了進一步提高陸戰隊機槍手的機動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1年開始進行一項名為IAR的試驗,以評估採用更輕巧的自動武器取代M249的可行性。IAR在字面上是“步兵自動步槍”(Infantry Automatic Rifle)的意思,但如前文所述,在此IAR也許譯為“單兵輕機槍”更為合適。而之所以加上Infantry這個詞,是因為USMC希望該槍能成為真正的單兵武器,不需要配置副射手——雖然現代美軍步兵班編制中沒有為M249射手配備副射手,但陸戰隊中的“自動步槍手助手”(assistant automatic rifleman)一方面既是能夠獨立戰鬥的步槍手,同時又要為M249射手分擔後備槍管和部分彈藥,實際上其職能就是兼職的機槍副射手。

現代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編成現代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編成
現代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編成,表面看來陸軍的區別是多了一個火力小組,但火力小組內的編制也是不同的。陸戰隊的火力小組包括組長(M16/M203)、自動步槍手(M249)、步槍手(M16)和自動步槍手助手(M16)。
現代美國陸軍步兵班的編成,每一個火力小組中包括組長(M16或
現代美國陸軍步兵班的編成現代美國陸軍步兵班的編成
M4)、自動步槍手(M249)、榴彈手(M16/M203)和步槍手(M16),而步槍手是要為自動步槍手和榴彈手分擔部分後備彈藥的。
美國陸軍的步兵班排級戰鬥條令中關於班組在房間清除和戰壕清除戰鬥中的示例,在這樣的短兵相接戰鬥中班用輕機槍射手也要東奔西跑的。
在伊拉克戰爭中的M249射手經常在標準型上換上傘兵型槍托,這是為了增加在巷戰中的機動性。
IAR試驗由陸戰第1師第7團第2營進行,目的是評估3種自動武器與M249在班、排級戰鬥中的效用,考察這些更輕的自動武器能否提高班排級戰鬥的效率。
評估中選定了三種現有武器與M249一起進行比較。這三種武器分別為Colt AR、新加坡Ultimax 100 Mk3和HK G36。
這種Colt AR(Colt Automatic Rifle)實際上是M16A2的一種重型槍管型,在結構原理上大至相同,槍重約6.8kg,比M16A2重了差不多一倍。增加的重量主要是由於重槍管所致。其他方面的改動包括增加液壓緩衝器使其理論射速降低至650發/分,並採用開膛待擊避免長時間自動射擊導致槍膛升溫過快。
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STK)的Ultimax 100本身就是一種輕機槍,和M249是同樣級別的武器,但其的槍重不足5kg,並採用100發彈鼓供彈。該槍也是採用開膛待擊,後坐力極低,容易操控,點射精度很高。由於有氣體調節器,射速從450至600發/分可調。
HK G36是一種輕型自動步槍但能夠全自動射擊,從公布資料中的槍重來看,並非配備重型槍管的MG36,與前兩種型號的區別是採用閉膛待擊,而且配有3.5倍光學瞄具,便於在低能見度情況下搜尋和指向目標。
該試驗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試驗中,48名剛結束基礎訓練的陸戰隊新兵被選定為試驗射手,這是為了避免老兵對原有武器的使用習慣會對新武器的感覺產生偏見,能更公平地比較這4種武器。這48名陸戰隊員被分成4個12人小隊,每個小隊都同時裝備了這4種武器。
經過對不同環境、不同射程和不同類型目標進行射擊比較,測試人員認為這4種武器各有優缺點。首先是射手在操作Colt AR時反覆出現失誤,這是由於陸戰隊員老是忘記開膛待擊和閉膛待擊之間的差異,這些年輕的陸戰隊員們還保留著在M16閉膛待擊的使用習慣。另一個問題是由於陸戰隊員們始終比較熟悉M16A2,所以在使用Colt AR時首發精度總是較高,影響了測試的公平性。對於Ultimax 100,射手們普遍認為其瞄具位置太低太靠後,抵肩瞄準時很不舒服,而且導致射擊中不容易維持瞄準目標,不能充分發揮其後坐力小的優點。而G36的3.5倍瞄具則被認為在25碼和50碼距離上倍率過大,但在100碼距離上較為有利。至於M249,該武器的重量和長度則導致在轉移射擊陣地時非常麻煩。綜合的結論認為M249和Colt AR都過重;而G36在點射中不能保持對目標的觀察;而Ultimax 100的機械瞄具位置不佳,不適應所有人的體形(也許是美國白人比起新加坡人要臉大手長);雖然M249在精度上不如其他3種試驗武器,但M249的持續火力較強。而M249最大的問題被認為是機動性差,但這一階段的試驗結論還不足以產生支持更換新機槍的理由。
在總結了前一階段的試驗結果後,接下來陸戰第1師第7團第2營開始進行模擬實戰的比較試驗:把這4種試驗自動武器編制入不同規模的作戰小分隊中(火力小組、班或排),並進行不同環境下的小分隊配合戰術演練。由於這一階段的試驗不是單純的打靶,因此M249在機動性方面的缺點就凸顯出來了,尤其是在城市戰的練習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