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PRS網路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

EGPRS2鏈路性能 EGPRS2鏈路性能 AMR和SAIC性能

圖書信息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1月1日)
叢書名: 現代通信網實用叢書
平裝: 31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121151685, 9787121151682
條形碼: 9787121151682
尺寸: 23.2 x 18.2 x 1.4 cm
重量: 458 g

內容簡介

《EGPRS網路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首先介紹了3GPP標準中所規範的GSM和EGPRS自身演進的關鍵技術,讓讀者對這些關鍵技術的標準來源有所了解;隨後對GSM和EGPRS中無線接入網的重點演進技術及延時降低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根據上述重點演進技術,結合現網測試結果,《EGPRS網路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詳細介紹了各種不同演進技術的性能情況,並與傳統的GSM和EGPRS性能進行了對比,讓讀者對這些新演進技術有更加深刻的印象。《EGPRS網路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對GSM和EGPRS核心網的演進技術,即Pool技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根據目前的部署情況,詳細介紹了相關的技術方案和部署規劃原則。
《EGPRS網路演進:EGPRS2與Pool技術》可供電信運營商和製造商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院所的設計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EGPRS規範的演進
本章導讀
1.1 引言
1.2 歷史
1.3 Phase1
1.4 Phase2
1.5 Phase2+
1.5.1 Phase2+,R96
1.5.2 Phase2+,R97
1.5.3 Phase2+,R98
1.5.4 Phase2+,R99
1.5.5 Phase2+,R4
1.5.6 Phase2+,R5
1.5.7 Phase2+,R6
1.5.8 Phase2+,R7
1.5.9 Phase2+,R8
1.5.10 Phase2+,Rel-9
參考文獻
第2章 EGPRS2與下行雙載頻等技術
本章導讀
2.1 引言
2.2 EGPRS2技術
2.2.1 引言
2.2.2 EGPRS2-A技術
2.2.3 EGPRS2-B技術
2.2.4 調製和脈衝成形
2.2.5 編碼和鑿孔
2.2.6 鏈路自適應
2.2.7 相關規範
2.3 下行雙載頻技術
2.3.1 引言
2.3.2 功能介紹
2.3.3 相關規範
2.3.4 實現影響
2.4 移動終端接收機分集
2.4.1 MSRD概念
2.4.2 MSRD無線信道模型和性能要求
2.4.3 MSRD的鏈路層性能
2.4.4 相關規範
2.4.5 實現影響
2.5 減少延時技術
2.5.1 引言
2.5.2 減少的傳輸時間間隔技術
2.5.3 快速ACK/NACK報告
2.5.4 RLC非持續模式
2.5.5 相關規範
參考文獻
第3章 GERAN與LTE的互操作及多載波技術
本章導讀
3.1 引言
3.2 GERAN與LTE的互操作
3.2.1 互操作需求和機制
3.2.2 業務連續性
3.2.3 GERAN系統信息中的E-UTRAN信息
3.2.4 GERAN中基於優先權的RAT間小區重選
3.2.5 RAT間測量報告和控制
3.2.6 RAT間PS切換
3.2.7 移動終端與E-UTRA的互操作能力
3.2.8 來自GERAN的CSG移動性
3.3 多載波BTS(MCBTS)技術
3.3.1 簡介
3.3.2 功能描述
3.3.3 MCBTS對雜擾信號發射的影響
3.3.4 3GPP TSG GERAN標準化
3.4 語音演進
3.4.1 簡介
3.4.2 目標
3.4.3 功能描述
3.4.4 規範方面
3.4.5 實現方面
3.4.6 未來工作
3.5 數據演進
3.5.1 簡介
3.5.2 下行鏈路的寬頻脈衝成形
3.6 HeNB增強
3.6.1 空閒模式移動性
3.6.2 連線模式移動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EGPRS2與下行雙載頻的性能
本章導讀
4.1 引言
4.2 GSM無線系統性能
4.2.1 系統參數
4.3 關鍵性能指標
4.3.1 鏈路級分析關鍵性能指標
4.3.2 系統級分析關鍵性能指標
4.4 EFL方法
4.4.1 網路性能特徵化
4.4.2 網路容量
4.5 GSM數據性能演進簡介
4.6 EGPRS2鏈路性能
4.6.1 測試模型
4.6.2 EGPRS參考鏈路性能
4.6.3 EGPRS2鏈路性能
4.6.4 EGPRS2上行鏈路性能
4.6.5 EGPRS2脈衝成形濾波器
4.6.6 EGPRS2增加冗餘
4.6.7 跳頻影響
4.6.8 EGPRS與EGPRS2 RLC吞吐量
4.6.9 小結
4.7 EGPRS2系統性能
4.7.1 測試條件
4.7.2 測試結果
4.8 下行雙載頻性能
4.8.1 包含GERAN DLDC架構的網路測試模型
4.8.2 理想無線條件下的測試結果
4.8.3 規則六邊形小區部署的系統級測試結果
4.8.4 小結
4.9 雙傳輸模式DTM性能
4.9.1 分段問題
4.9.2 DTM復用
4.9.3 小區內切換失敗
4.9.4 小結
4.10 GSM數據演進性能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重複SACCH和FACCH控制信道技術及其性能
本章導讀
5.1 引言
5.1.1 AMR編碼簡介
5.1.2 伴隨控制信道簡介
5.2 重複SACCH
5.2.1 引言
5.2.2 重複SACCH過程
5.2.3 重複SACCH概念
5.2.4 場景1:無線鏈路失敗
5.3 重複下行FACCH
5.3.1 引言
5.3.2 重複下行FACCH過程
5.3.3 場景2:切換
參考文獻
第6章 套用AMR/DARP的正交子信道
本章導讀
6.1 引言
6.2 GSM語音技術的演進
6.2.1 語音容量
6.2.2 語音性能KPI和硬體效率
6.3 AMR和SAIC性能
6.3.1 自適應多速率(AMR)
6.3.2 下行高級接收機性能(DARP)
6.3.3 AMR DARP鏈路性能
6.4 OSC和VAMOS性能
6.4.1 下行原理
6.4.2 上行原理
6.4.3 套用AMR的下行VAMOS鏈路性能
6.4.4 套用AMR的上行VAMOS鏈路性能
6.4.5 系統級性能
6.4.6 OSC測量結果
參考文獻
第7章 DFCA和其他高級抗干擾技術
本章導讀
7.1 引言
7.2 跳頻
7.3 基站內干擾管理
7.3.1 靜態MAIO管理
7.3.2 動態MAIO管理
7.4 基站間和基站內干擾管理
7.4.1 擴展的靜態MAIO管理
7.5 動態頻率和信道分配
7.5.1 干擾控制
7.5.2 DFCA信道分配
7.5.3 基於特定業務C/I需求的信道分配
7.5.4 強制半速率模式
7.5.5 DFCA性能測試結果
參考文獻
第8章 GERAN的容量增強技術
本章導讀
8.1 引言
8.2 AMR主動功率控制
8.2.1 簡介
8.2.2 PPC對功率的影響
8.2.3 PPC對AMR編解碼模式的影響
8.2.4 質量和容量增益
8.3 臨時超功率
8.3.1 簡介
8.3.2 GERAN網路的掉話
8.3.3 伴隨控制信道的性能改善
8.3.4 網路測試模型
8.3.5 測試結果
8.4 切換信令最佳化
8.5 AMR無線鏈路逾時值
8.6 AMR HR向AMR FR切換的最佳化
8.7 業務相關信道分配
參考文獻
第9章 A接口IP化與MSC Pool技術
本章導讀
9.1 A接口協定架構
9.1.1 傳統架構:基於TDM的A接口用戶面
9.1.2 A接口IP化(碼型轉換器位於BSS)
9.1.3 A接口IP化(BSS中無碼型轉換器)
9.2 用戶面
9.3 控制面
9.3.1 控制面基本原理
9.3.2 過程
9.4 MSC Pool技術
9.4.1 MSC Pool的引入
9.4.2 MSC Pool的優勢
9.4.3 MSC Pool的組網架構
9.4.4 MSC Pool的基本概念
9.4.5 MSC Pool技術原理
9.5 MSC Pol規劃
9.5.1 池區規劃原則
9.5.2 NRI規劃原則
9.5.3 Default MSC規劃原則
9.5.4 Non-broadcast LAI規劃原則
參考文獻
第10章 SGSN Pool技術
本章導讀
10.1 SGSN Pool的優點
10.2 SGSN Pool的技術特點
10.2.1 SGSN Pool組網
10.2.2 SGSN Pool與非SGSN Pool間的組網關係
10.2.3 網路資源標識NRI
10.2.4 非接入層節點選擇功能(nnsf
10.2.5 默認SGSN
10.2.6 負荷遷移
10.2.7 SGSN Pool的工作模式
10.3 SGSN Pool的規劃原則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