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hing綜合徵

Cushing綜合徵是腎上腺皮質分泌過量的糖皮質激素(主要是皮質醇)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滿月臉、多血質、向心性肥胖、皮膚紫紋、痤瘡、高血壓和骨質疏鬆等。病因有多種,因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過多所致者稱為Cushing病。本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於兒童,女性多於男性。多發於20~45歲,男女比例約為1:3~1:8。兒童患者腺癌較多,年齡較大的患兒則以增生多見。成年男性多為腎上腺增生,腺瘤較少。成年女性可患增生或腺瘤。

基本信息

病因與發病機制

皮質醇增多症的病因可分為以下幾類:
1。垂體性Cushing綜合徵垂體性Cushing綜合徵即Cushing病,因垂體分泌過量的ACTH引起,約占Cushing綜合徵患者總數的70%。約70%~80%患者存在垂體ACTH微腺瘤(直徑<10mm),大部分病例發病環節在垂體,切除微腺瘤可治癒;其餘為下丘腦功能失調,切除微腺瘤後仍可復發。ACTH微腺瘤並非完全自主性,此組腫瘤分泌皮質醇可被大劑量地塞米松所抑制。約10%患者存在ACTH大腺瘤,可有蝶鞍破壞,並可侵犯鄰近組織,極少數為惡性腫瘤,伴遠處轉移。
2.異位ACTH綜合徵垂體以外的腫瘤組織分泌過量有生物活性的ACTH,使腎上腺皮質增生並分泌過量皮質醇,由此引起的Cushing綜合徵為異位ACTH綜合徵,占Cushing綜合徵患者總數的10%~20%。異位分泌ACTH的腫瘤可分為緩慢發展型和迅速進展型兩種。迅速進展型腫瘤瘤體大,惡性程度高,發展快,腫瘤較易發現。但常常因病程太短,典型的Cushing綜合徵臨床表現尚未顯現患者已死亡。緩慢發展型腫瘤瘤體小,惡性程度低,發展慢。
3.原發性腎上腺皮質腫瘤可為腺瘤(約占20%)或腺癌(約占5%)。這些腫瘤的生長和分泌功能為自主性,不受垂體ACTH的控制,分泌皮質醇一般不被大劑量地塞米松所抑制。腫瘤分泌大量皮質醇,反饋抑制垂體ACTH的釋放,患者血中ACTH降低,瘤外同側及對側腎上腺皮質萎縮。
4.腎上腺皮質結節樣增生根據發病機制及病理變化特點可分為:①不依賴ACTH性雙側腎上腺皮質小結節樣增生,又稱原發性色素性結節性腎上腺病或皮質增生不良症:此病少見,患者多為兒童或青年;②不依賴ACTH性雙側腎上腺皮質大結節樣增生:又稱腺瘤樣增生。表現為雙側性,體積可大於腺瘤,多個結節融合在一起。這些結節往往具有很強的自主性.血ACTH低或檢不到,皮質醇的分泌一般不被大劑量地塞米橙所抑制。

臨床表現與併發症

典型的病例比較容易診斷。患者有特殊的外貌,視診即可明確診斷。有些病例需經過比較詳細的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早期有的患者以嚴重的生殖系統功能障礙為主,例如,女性患者出現閉經,男性患者出現陽痿。大多數患者因肥胖、乏力就診。少數患者以高血壓及糖尿病起病。以下分述各系統的表現:
1.特徵性外貌患者大多呈特徵性外觀:滿月面,向心性肥胖,腹部膨出,而四肢顯得相對細小,鎖骨上及頸背部有脂肪堆積,形成所謂水牛背。本組患者呈向心性肥胖者約占60%.其餘患者雖有不同程度肥胖,但不呈典型向心性.少數患者體型正常。紫紋也為本病特徵性表現之一,紫紋發生部位多見於下側腹部、臀部、大腿部。紫紋的形狀為中央寬、兩端細,呈紫紅或淡紅色,常為對稱性分布。
2.心血管系統約75%的Cushing綜合徵患者有高血壓。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不一,50%以上患者舒張壓超過100mmHg。一般在病的早期,血壓只稍升高。病程長者,高血壓的發生率增加,且嚴重程度也成比例地增加。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心、腎,視網膜的病理變化,心臟可肥大或擴大,但心衰並不多見。經適當治療,病癒之後,血壓下降或恢復正常。
3.精神症狀約有2/3患者有精神症狀。輕者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焦慮、抑鬱、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減退,欣快感較常見,偶爾出現躁狂。患者大多有失眠或早醒。嚴重者可出現精神變態,包括嚴重憂鬱、幻覺、幻想,妄想狂,甚至企圖自殺。
4.性腺功能障礙女性多數有月經素亂或閉經,且多伴有不孕。男患者睪丸小而軟,男性特徵減少,性慾減退,陽痿及前列腺縮小。如腎上腺皮質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可導致痤瘡,女子多毛,嚴重者表現為女性男性化。
5.糖代謝紊亂的表現糖代謝紊亂為本病重要表現之一,約7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紊亂。其中一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即高於正常,其餘患者糖耐量試驗顯示耐量減退。糖皮質激素過多引起的糖尿病的特點是,即使血糖很高,發生酮症者甚少,患者對胰島素不敏感,微血管病變極罕見。皮質醇增多症被控制後,糖耐量可恢復正常。
6.電解質紊亂大量的皮質醇有瀦鈉排鉀作用,從而引起高血壓、水腫、多尿、低血鉀。但明顯的低血鉀性鹼中毒主要見於腎上腺皮質癌和異位ACTH綜合徵,可能與其分泌大量具有鹽皮質激素作用的去氧皮質酮有關。
7.骨質疏鬆由於皮質醇促進蛋白分解,骨基質減少,鈣的沉著受影響,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疏鬆以胸椎、腰椎及骨盆最為明顯,患者常訴腰痛及全身疼痛。骨質疏鬆嚴重者,可出現脊椎壓縮性骨折。
8.對感染抵抗力減弱皮膚真菌感染多見。化膿性細菌感染不易局限化,患者患感染後,炎症反應往往不顯著,發熱不高,易於漏診。
9.皮膚色素沉著多見於異位ACTH綜合徵患者.因腫瘤產生大量的ACTH、β-LPH、N-POMC,其內均包含有促黑色素細胞活性的肽段,使皮膚色素明顯加深。

診斷與鑑別診斷

Cushing綜合徵的診斷一般分兩步:①確定是否為Cushing綜合徵,必須有高皮質醇血症的實驗室依據;②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患者若有滿月面、向心性肥胖、水牛背、皮膚紫紋、多血質、皮膚薄等典型臨床表現,則可為Cushing綜合徵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有典型臨床表現的約占80%患者,其餘的可只有其中的一兩項。有些患者表現不典型,須和其他疾病,如單純性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綜合徵等相鑑別。有典型臨床表現者,亦應除外因長期套用糖皮質激素或飲用酒精飲料引起的類庫欣綜合徵。

檢驗診斷

任何原凼的內源性皮質醇增多症,實驗室檢查均可表現為皮質醇合成和分泌增加。清晨皮質醇水平可能正常,但24小時分泌節律喪失.晚間皮質醇水平增高,血漿皮質醇平均水平高。24小時尿游離皮質醇和尿l7一羥皮質類固醇(17-OH-corti-costeroid,17-OHCS)排泄升高。血漿皮質醇一旦超過類固醇結合蛋白(CBG)的結合能力.唾液中游離皮質醇迅速升高,故唾液中游離皮質醇能較靈敏地反映血漿游離皮質醇水平。同樣由於肝臟的皮質醇代謝達到飽和狀態,其代謝產物和旁代謝產物增加,如尿17-羥皮質類固醇和皮質酮水平都可增加。
【一般檢驗項目】
1.血液常規Cushing綜合徵患者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中性粒細胞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減少。
2.血清鉀
(1)檢測方法:火焰光度法離子選擇性電極法和酶法。
(2)標本:血清或血漿。
(3)參考范同:3.5~5.3mmol/L。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皮質醇增多症患者血清鉀偏低,血糖偏高,葡萄糖耐量試驗減退。
 
3.皮質醇(cortisol)
(1)測定方法:RIA和發光免疫分析。
(2)標本:血清、血漿或24小時尿。血清標本在室溫下放置不宜超過8小時;如果血清標本8小時內不能進行檢測,則應2~8℃保存,2~8℃冷藏不宜超過48小時。超過48小時不能檢測的標本應置一20℃以下保存。避免反覆凍融。
(3)參考範圍:血皮質醇:上午8時:140~690nmol/L,下午4時:80~330nmol/L;24小時尿游離皮質醇;55~275nmol/24h。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Cushing綜合徵患者血漿皮質醇水平增高。
2)皮質醇的含量有節律的變化,一般上午最高,下午逐漸下降,夜間及清晨最低。因此,需連續多次測定。Cushing綜合徵時血中皮質醇雖基本維持正常的晝夜節律形式,但渡動甚大.而基礎水平高於正常。
 
(5)方法學評價
1)各實驗室所用方法不同或患者近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測定結果有影響。
2)血漿皮質醇水平實際上反映體內ACTH的水平。因此除近期服用氫化可的松或可的松外,影響血ACTH水平的因素如晝夜節律、應急狀態、生活事件及激素類用藥均可導致血漿皮質醇水平的異常波動。而血漿皮質醇的半衰期80分鐘.長於ACTH,因此血漿皮質醇對外來刺激反應稍滯後於ACTH。這可影響血漿皮質醇和ACTH同步測定的意義。
3)由於雌激素可誘導肝臟皮質醇結合蛋白(CBG)合成增加,因此孕婦和口服避孕藥者日問皮質醇水平往往可達1380nmol/L,但皮質醇和CBG解離速度很快,故應以入睡後1小時皮質醇測定值為準。
4)肝腎衰竭者體內皮質醇水平無明顯變化.腎衰竭患者體內可積聚某些皮質醇代謝產物,影響某些放免法測定的結果。
5)甲狀腺素可調節皮質醇的代謝速度,但不影響HPA軸的反饋,因此甲亢和甲減時均不影響血漿皮質醇的水平。
6)體重也對皮質醇無甚影響,但嚴重營養不良可影響皮質醇的代謝,使血皮質醇水平升高。年齡與血漿皮質醇水平無關,但出生9個月到1年以內的嬰兒體內尚未建立晝夜節律,且剛出生幾天內血皮質醇水平低於皮質酮,故此時血漿皮質醇水平偏低。
7)一些誘導肝臟合成細胞色素酶(CYP)的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異煙肼、氨魯米特、米托坦等,均可導致激素水平升高。這些藥物在正常人中並不改變血皮質醇水平,但可以干擾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和甲毗酮刺激試驗的結果,並使激素替代治療的用藥量加大。
4.血漿ACTH
(1)測定方法:RIA和發光免疫分析。
(2)標本:血清、血漿。血漿用塑膠管分裝不套用玻璃試管,血清標本在室溫下放置不應超過8小時,2~8℃冷藏不應超過48小時,可在一20℃以下長期保存,避免反覆凍融。
(3)參考範圍:0~18.9pmol/L。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Cushing綜合徵可引起血中ACTH升高。
(5)方法學評價和問題
1)血漿ACTH的半衰期僅8分鐘左右,在室溫下不穩定可被血細胞和血小板的酶降解.並可牯附於玻璃和塑膠表面致使所測值偏低。
2)患者處於如發熱、疼痛、外傷等急性應激狀態及終末期疾病時,ACTH分泌均會升高。而嚴重抑鬱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其體內的ACTH水平也高於正常人。
3)患者住院第一夜不宜採血(新的環境對有些患者也是一種應激);採血時間不宜太長,如超過2~3分鐘需仔細斟酌結果的可靠性;詳細詢問病史,評價患者是否處於急性應激狀態及有否精神疾患,近期是否服用皮質激素類藥物。
5.尿17-羥皮質類固醇(17-OH-corticosteroid,17-OHCS)
(1)測定方法:比色法。
(2)標本:24小時尿。
(3)參考範圍:成年男性13.8~41.4μmol/24h;成年女性11~28μmol/24h;>70μmol/24h,診斷意義更大;兒童低於成人,在青春期達到成人水平。尿17-0HCS存在較大的日間差異,應分別測定2~3天,綜合評價。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17-0HCS指17位碳原子上有羥基的所有類固醇類物質,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糖皮質激素的主要代謝產物。尿17-OHCS測定是評價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常用指標之一。17-0HCS升高主要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如庫欣綜合徵,腎上腺皮質瘤及雙側增生,肥胖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尤以腎上腺皮質腫瘤增高最為顯著,70μmol/24h,診斷意義更大。鑑別是否由於下丘腦_垂體功能異常所致的17-OHCS增高,可使用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結果。
(5)方法學評價和問題
1)一些抗高血壓藥物螺內酯和鎮靜劑等的代謝產物均可影響測定結果;一些肝酶誘導劑可加快可的松的代謝而不形成帶有Porter-Silber色譜原的衍生物.導致假陰性結果。
2)Porter-Silber反應產物顏色純黃,顯色穩定。但該反應是非特異的,葡萄糖、果糖、維生素C、尿酸、膽紅素、丙酮以及某些藥物如磺胺嘧啶、奎寧、肼屈嗪、司可巴比妥等均可干擾反應。經氯仿一正丁醇抽提後能有效地消除干擾。值得注意的是抽提後吸取有機溶劑時,要避免將尿液吸入顯色管內。
3)尿24小時17-OHCS量除受血皮質醇分泌因素影響外,還受其他多種因素如外源性17-OHCS攝入量、有色藥物及飲料、肝腎功能等影響。
4)尿中17-OHCS先用硼氫鈉還原,冉用過碘酸鈉氧化,斷去支鏈,生成17-酮皮質類固醇(17-KS),用有機溶媒抽提或經層析吸附分離,最後與間二硝基苯在鹼性條件下進行顯色反應。此反應即為測定17-KS的Zimmemaan反應。通過測定尿中經還原再氧化後的17-KS來計算17-OHCS,故稱為17-生酮皮質類固醇。尿中原有的17-KS已轉變為非17-KS,不參與顯色反應。由於用鹽酸苯肼反應測定尿中17-OHCS並不包括所有尿中含17-羥基的類固醇,所以尿17-KS比17-OHCS多40%。
6.尿17-酮皮質類固醇(17-keton-corticosteroid.17-KS)
(1)檢測方法:化學顯色法和氣相色譜法。
(2)標本:24小時尿。
(3)參考值:成年男性28.5~61.8μmol/24h。(8.2~17.8mg/24h);成年女性20.8~52.1μmol/24h.(6.0~15.0mg/24h)。
(4)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17-KS是17位碳原子為酮基的所有類同醇類物質。人類尿中排出的內源性17-KS包括雄酮、異雄酮、脫氫表雄酮和原膽烷醇酮等及其代謝產物。此外,有少量皮質醇可在肝臟發生l7位碳原子上羥基脫氫氧化成17-Ks,由尿中排出。因此,尿液中17-KS是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雄性激素的代謝產物。Cushing綜合徵患者尿17-KS增高。在診斷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時.由於受睪丸和卵巢內分泌功能的影響.尿17-KS比尿17-OHCS特異性差。
(5)方法學評價和問題
1)本法顯色不夠穩定,用70%去醛乙醇稀釋後,顯色進程停止,但此後顏色逐漸褪去,故比色應在10分鐘內完成,大批標本宜分批顯色;如室溫過低,比色液可呈渾濁,可在比色前加飽和氯化鈉溶液0.1ml,待渾濁消失後再比色。
2)測定前2~3天,患者應停服有色素的藥物,此外,頭孢黴素、紅黴素、安定、青黴素、螺內酯、睪酮、安乃近、氯丙嗪及中藥均可干擾Zimmerman顯色反應,也應予避免。尿液標本置2~8℃保存,可穩定5天。
3)水解過程中,加入甲醛可以抑制非特異性色素的生成,而類固醇化舍物的結構和性質均無影響。水解標本最好做雙份,以便抽提過程中分液漏斗漏氣致重新抽提。水解過程中常有黑色殘渣生成,宜離心後再抽提。
4)不同的17-酮類固醇與間二硝基苯的呈色反應強弱不一致,致校準品的選擇有一定難度。通常以脫氫異雄酮作為校準品;操作過程中用乙醚抽提,再用鹼和去離子水洗,既費時,又難控制檢測精密度。可用商品化的層析柱分離提純。

功能試驗

1.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興奮試驗
(1)試驗方法:套用CRH前需休息2小時。血漿皮質醇的起始水平越低.CRH誘導的皮質醇升高越顯著。人CRH100μg緩慢靜脈注射,CRH注射前和注射後15、30、45及60分鐘分別採血測定皮質醇和ACTH。患者偶爾在注射CRH後出現潮紅和發熱的感覺。試驗必須在清醒的患者中進行,因為ACTH和皮質酵對CRH的反應在睡眠巾可下降。
(2)臨床診斷價值與評價:CRH是由41個胺基酸組成的肽。調節ACTH分泌的CRH的合成在下丘腦室旁核的特定神經元中進行,CRH被轉運到正中隆起的毛細血管系統,最後通過腺垂體的門脈系統到達ACTH分泌細胞。套用CRH後,大多數下丘腦一垂體性庫欣綜合徵病例出現血漿ACTH和皮質醇過度增加。然而大約10%的下丘腦一垂體性Cushing綜合徵患者對CRH刺激無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須再行CRH-賴氨酸血管加壓素試驗和過夜8mg地塞米松試驗,以使最終診斷準確性接近100%。相反,在自主性腫瘤引起的Cushing綜合徵中,可見ACTH基礎水平低且套用CRH後血漿ACTH和皮質醇不升高。ACTH基礎水平高且CRH刺激後不升高提示存在異位ACTH綜合徵;但也可見於垂體Cush-ing綜合徵伴大腺瘤者。
ACTH和皮質醇基礎值低且套用CRH後ACTH輕度升高或不升高是垂體ACTH分泌不足的證據。然而,考慮到ACTH對CRH反應存在較大個體差異,ACTH低反應既不能確診也不能排除垂體功能減退。在這種情況下,須加ACTH興奮試驗和美替拉酮試驗。在下丘腦性腎上腺功能減退的患者中,有時可見套用CRH後ACTH升高延遲且持久。這種病例無法用胰島素耐量試驗證實,因為下丘腦功能不受干擾是皮質醇對低血糖作出適當反應的前提。
2.地塞米松抑制試驗
(1)試驗方法
1)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分為1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和2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是Cushing綜合徵的篩選試驗。1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午夜一次口服地塞米松1mg,次晨8時測血皮質醇,正常人血皮質醇抑制率超過50N,當lm9地塞米松不能抑制到對照值50%以上時提示有Cushing綜合徵的可能;2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口服地塞米松每次0.5mg,每日4次,或每次0.75mg.每日3次,連服兩天,分別測定服藥後的血皮質醇和24小時尿皮質醇,正常人抑制率可超過50%.抑制不到50%提示Cushing綜合徵可能。
2)大劑量地塞米松(8mg)抑制試驗:主要用於Cushing綜合徵的病因診斷。
服用地塞米松每次2mg,每日4次,連續兩天.測定服藥後血皮質醇及24小時尿皮質醇,多數腎上腺增生患者在服藥後可抑制到對照值50%以上,腎上腺腫瘤或異位ACTH分泌綜合徵則多不能達到滿意的抑制。
3)極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第一天上午8時採血測ACTH和皮質醇,午夜口服地塞米松8mg,次日上午8時、下午4時、午夜12時各服8mg,第二、第三日上午8時採血測ACTH和皮質醇,第二日上午7時至第三日上午7時留尿測游離皮質醇。本法陽性率明顯高於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
(2)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按此標準1mg午夜抑制法診斷Cushing綜合徵有12%~15%的假陽性率,其中主要是一些嚴重雙向抑鬱症和嚴重酒精中毒的假Cushing綜合徵患者,診斷的敏感性約為79%~100%,特異性70%;2mg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的敏感性為56%~90%,特異性為100%。一些輕症患者血皮質醇往往可被抑制到正常範圍內。有學者認為2m9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已無實際意義,1mg地塞米松午夜抑制試驗因其操作簡便尚可作為篩查手段,但也可以被血皮質醇晝夜節律和尿皮質醇測定所替代。
2)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由於Cushing病患者的垂體ACTH分泌腺瘤對外源性糖皮質激素的反饋作用的抵抗是相對的,因此只要加大地塞米松的用量4~8倍,仍能抑制其分泌;而異位ACTH綜合徵和不依賴ACTH的原發腎上腺皮質病中皮質醇的分泌完全自主.再加大劑量的地塞米松也不能起作用。臨床上可利用本試驗幫助區別Cushing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Cushing綜合徵。試驗中血、尿皮質醇不受抑制提示原發性腎上腺皮質病或異位ACTH,可被抑制者為Cushing病。
(3)方法學評價
1)地塞米松的作用比可的松強40倍,故用很小的劑量即可抑制正常垂體分泌ACTH,而其對尿-OHCS的影響極少,2mg僅使尿-OHCS增加0.7mg/d,8mg增加2.4mg/d。
2)腎上腺腫瘤,垂體或非垂體來源的ACTH分泌腺瘤,均可有間歇性高皮質醇血症,每日的激素分泌可不盡相同;約5%的Cushing病患者因垂體瘤過大,8mg劑量的地塞米松無法抑制。
3.ACTH興奮試驗
(1)試驗方法;通過靜脈注射ACTH來評價腎上腺皮質的可興奮性。
1)短期ACTH試驗:25U(0.25mg)合成ACTH1-24靜脈內彈丸式注射。注射前和注射後60分鐘採血測定血漿皮質醇。為鑑別原發與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須加測基礎ACTH濃度。
2)延長的ACTH試驗:50U(0.50mg)合成ACTH1-24溶於50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8小時。滴注前與滴注後4、6及8小時採血測定血漿皮質醇,同時檢測尿皮質醇。
(2)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ACTH靜脈注射60分鐘後血漿皮質醇升高至>55nmol/L(200μg/L)可除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2)如果血漿皮質醇升高不充分,僅根據皮質醇濃度無法區分原發與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因為存在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時腎上腺的可興奮性下降。直到ACTH興奮重複數天后.腎上腺的可興奮性才重新開始增高。通過興奮試驗前測定ACTH濃度可更容易地進行鑑別診斷,在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中ACTH升高而繼發性中ACTH下降。
3)如果皮質醇升高達臨界水平,可能存在部分性垂體功能減退。這種情況下,殘餘的ACTH分泌足以防止腎上腺皮質萎縮。因此,ACTH興奮後可出現皮質醇增加。這些患者處於垂體ACTH分泌儲備不足的危險中,在應激反應時垂體ACTH分泌儲備能使皮質醇適當地升高。在這種情況下須進一步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的興奮試驗,如CRH賴氨酸血管升壓素試驗、胰島素耐量試驗或美替拉酮試驗。
4)同時測定血漿醛固酮濃度可作為附加診斷標準。在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病例中,由於腎上腺皮質被破壞,導致ACTH興奮後醛固酮濃度不升高。相反,在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巾醛固酮分泌功能保存完好;醛固酮濃度至少升至>140pmol/L(50n9/L)。
4.美替拉酮試驗
(1)試驗方法:11:OOpm進食夜宵同時口服美替拉酮30mg/kg體重。次晨8:00am採血測定11-脫氧皮質醇和皮質醇。
(2)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本試驗評價垂體通過ACTH分泌的適當增加對11-羥化類固醇反饋抑制減弱的反應。套用美替拉酮後血漿11-脫氧皮質醇濃度>180nmol/L(70μg/L)提示整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功能正常,在應激狀態如手術前不需要糖皮質激素替代治療。臨床上美替拉酮試驗與胰島素耐量試驗價值相同,而美替拉酮試驗對患者來說危險性與副作用更少。美替拉酮套用後低常反應提示存在原發或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但無法對兩者進行鑑別診斷。
5.甲吡酮試驗
(1)試驗方法:該試驗的口服法是每4小時口服甲吡酮500~750mg,共1日,留對照日、服藥日及服藥次日的24小時尿,測17-KS較對照日增高2~4倍,血皮質醇則降至對照日的1/3以下。垂體性Cushing綜合徵患者大多反應增強,部分病例(尤其是垂體分泌ACTH腺瘤)無明顯反應,但如加測血漿AcTH可發現ACTH水平增高。腎上腺腫瘤呈自主性分泌,不受ACTH調節,故無反應。異位ACTH綜合徵大多也無反應。
(2)臨床診斷價值和評價
1)甲吡酮可抑制雙側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過程中的11-β羥化酶,使皮質醇合成停留在11-去氧皮質醇階段,因而皮質醇合成減少,皮質醇大大下降,對下丘腦-垂體的反饋作用減弱,ACTH分泌增多,進一步刺激腎上腺皮質,使11-去氧皮質醇及其代謝產物明顯增加。因此,本試驗用以判斷垂體分泌ACTH的儲備功能。測定血ACTH、皮質醇或尿17-OHCS、17-KS間接反映ACTH儲備功能。
2)如果對照日尿17-OHCS、17-KS低於正常,試驗日無明顯升高,則提示下丘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功能障礙或垂體分泌ACTH功能減退以及腎上腺皮質功能代謝。如果對照日尿17-OHCS、17-KS高於正常,試驗日升高甚微或不升高,則提示以下可能:①可能存在垂體分泌ACTH的腫瘤,此類患者為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不能被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而對甲毗酮刺激有反應;②可能存在腎上腺皮質自主性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腫瘤而不受ACTH的調節,此時測定ACTH最有意義,前者升高,後者明顯降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