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

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

本書以清晰的線條、豐富翔實的史料,論述了20世紀百年中國理論新聞學的發展歷程,依次分析了:中國新聞學研究在20世紀初所面臨的時代背景與學科背景:隨著報業的發展和西學東漸,由術入學,第一批新聞學著作的問世;20—40年代理論新聞學著作的出版高潮;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傳入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聞學研究的重新展開;“文化大革命”對新聞科學的扼殺;改革開放後新聞學研究的興盛與走向繁榮。作者總結歷史,注重史實本身,注重採集第一手的史料。做到論從史出,論述有據。

基本信息

圖書作者:童兵、林涵 著 主編:戴元光、童兵、金冠軍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7309029941
出版時間: 2001-10第1版
印刷時間:2001-10第1次印刷
開 本:
價 格(元):104
本書以清晰的線條、豐富翔實的史料,論述了20世紀百年中國理論新聞學的發展歷程,依次分析了:中國新聞學研究在20世紀初所面臨的時代背景與學科背景:隨著報業的發展和西學東漸,由術入學,第一批新聞學著作的問世;20—40年代理論新聞學著作的出版高潮;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傳入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聞學研究的重新展開;“文化大革命”對新聞科學的扼殺;改革開放後新聞學研究的興盛與走向繁榮。作者總結歷史,注重史實本身,注重採集第一手的史料。做到論從史出,論述有據。
書摘
--------------------------------------------------------------------------------
總 序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的國家,兩千多年前就有關於傳播的概念,關於傳播活動的評價,關於傳播技巧與傳播思想的論述。但是,正如國際著名傳播學家余也魯教授所評價的,一個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一直沒有人在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方面下功夫,實在令人詫異。
20世紀是我國新聞事業發展最為迅速、影響力最大的100年。當我們立足新世紀去審視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走過的風風雨雨的歷程時,不僅為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雖歷經艱難卻不斷前進而感慨萬千,也為我國新聞與傳播學學子雖遭困厄,卻“操持不苟”,“日窮萬卷”而自豪與驕傲。
20世紀前 50年,中國的傳播業是在西方傳播業的影響下,在殖民文化、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的重壓下緩慢發展的。1949年後,中國新聞與傳播事業曾穩步發展,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有過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受極左思想的影響,我國新聞傳播事業與國際新聞傳播業距離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大陸的“文革”時代,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慘遭劫難,新聞與傳播事業處於停頓甚至倒退的狀態。值得慶幸的是,1978年以來,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新聞與傳播事業飛速發展,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撥亂反正,逐步走向法制的軌道。
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專門研究是從新聞傳播史開始的,有近200年的歷史。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出現了記述和探索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史的論文。20世紀初葉,已有關於新聞傳播史研究的著作,1917年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1927年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是1949年前影響最大的新聞傳播史論著。1949年以後,中國新聞史研究進N新時代,尤其是改革開放的1978年後,新聞傳播史研究成為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最活躍、研究隊伍最大、成果最豐富、發展最快的研究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僅最近的20多年,中國大陸就出版了 100餘部新聞傳播史研究專著與教材,發表了5000多篇論文。
我國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起於近代報業出現以後。1873年,《申報》發表了《論中國京報異於外國新報》,是迄今所能見三IJ的較早的理論研究文章。1918年蔡元培先生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新聞研究機構——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1919年,徐寶璜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新聞傳播理論著作《新聞學》。ZO年代後,列寧的報刊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40年代,中國共產黨開始系統研究列寧的報刊思想和新聞傳播理論。總體看,1949年以前,我國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無大的建樹。1949年後到“文革”前,我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雖有進展,但成果不多。我國大陸的現代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首先是在清理“文革”的破壞和干擾,從新聞傳播理論的 ABC開始的,這不能不使中國的新聞學子的心靈受到震動: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新聞傳播理論如此之滯後。改革開放後,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逐步開展,並有實績。 80年代初就有幾部理論著作先後出版,但大體上仍未擺脫“左”的影響。從8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雖受到多方面的干擾,但研究成果已頗豐,水準不斷提高。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真正取得突破性進步的,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後。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我國大陸先後出版各類新聞學著作、教材和普及讀物達2000餘種。
人的傳播活動是從第一聲啼哭開始的,我國的先賢聖哲們對傳播的認知非常悠久且非常深刻,職業傳播者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早在春秋戰國和先秦時代,就有“攬賓客”,“養”學生,“著書本天下”之風氣,但傳播學在中國的出現卻比西方晚半個世紀。20多年前,西方人把傳播學概念傳進中國大陸時,我們對“傳播學”這個詞還非常陌生。20多年來,傳播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傳播學學科地位在中國的確立,是許多學者不懼“困厄”,孜孜追求的結果。從禁區到發展為二級學科,僅跨越了20多年。20多年時間,等於中國電視從發展到初步普及加上網路傳播初步發展的時間,等於一個孩童從第一聲啼哭到大學畢業。但我們還是有理由欣慰:我們的書架上有100多部中國人的專(譯)著,1000餘篇傳播學論(譯)文。從 1997年起,我國已有傳播學的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
新聞業務的研究起步較早,但研究範圍較小。過去關心的主要是采寫編評等實務,忽視對新聞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研究;對新聞是不是商品,新聞的功能究竟是什麼,新聞媒介集團化產業化問題,也缺乏深層次研究。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陸共發表新聞業務方面的論文、論著、教材、譯著、作品集等 1800多部(篇)。
最近幾年,我國關於媒介經營管理和新聞法學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發展,新聞與傳播學學科、相關學科包括傳播心理學、傳播倫理學、輿論學、宣傳學、公關與廣告學的研究,這幾年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並有向交叉、邊緣、套用方向發展的趨勢。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新聞法學研究備受關注。大陸新聞法學的研究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1980年新聞學界首先提出研究新聞法的問題,1984年,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成立新聞法研究室,1988年,中國新聞法制研究中心成立。進入90年代,研究新聞法的論文逐漸多起來,內容涉及新聞自由、知曉權、名譽權、輿論監督等,並於1991年和1993年召開了新聞糾紛與法律責任研討會,90年代中期起,一些理論著作陸續出版。
20世紀是世界新聞傳播事業空前發展的一個世紀,傳播媒介從單一的印刷媒介(報刊圖書)發展到廣播、電視、電影和網路媒介。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雖落後於西方,但也有很大的進步,包括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即:1949年前印刷媒介和廣播的發展,1949年以來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發展,1978年以來傳統傳媒、電子傳媒和網路傳媒的發展。經過這三個階段,我國大陸的新聞傳播事業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現在我國大陸有 1900多家有(無)線公共電視台,900多家廣播電台,2000多家報紙,8000多家刊物,每年生產200多部電影,1000餘部電視劇。網路傳播雖起步於1995年以後,但網民卻已達到2000萬,而我國傳播學者對網路傳播的關注還較早。
綜觀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走過的百年歷程,我們不能不認識到,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現狀與國際研究水準相比,與我國近13億人口相比,與我國這樣一個龐大的新聞與傳播市場相比,與我國初具規模的新聞與傳播事業相比,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比,是不相稱的,是應該有危機感的。
我國的傳播學研究最薄弱的是基礎理論研究。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首先是缺乏對西方國家傳播理論的系統梳理和研究。提到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大概沒有人否定,談到西方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些人是否定的。不能說西方的科學技術非常先進,而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一無是處。研究西方文化也不是為了馬上去實行它,而是去認識它,消化宮,也包括吸收它,批判它,甚至改變它。文化的同化、被同化,文化的異化和移情是客觀的和正常的,害怕西方文化是下策,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才是要緊的,何況許多文化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是無國籍的。其次是學術研究環境不夠寬容,干擾多。學者應當立足現有的基礎,從現狀去看未來,研究未來,預測未來。研究未來,預測未來,就要看到現在的不足,就要有批評精神。沒有批評精神的學者不能算是真正的學者,批評(包括反批評)越多離真理越近。我國大陸現在實行的許多改革開放政策,在“文革”前和“文革”中是無法想像的,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是難以想像的,但鄧小平同志以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膽略去實踐,走出了一條新路。新聞傳播也一樣,80年代末,還有人批評把“廣播、電視、報紙”稱作“傳播媒介”,現在大概不會,但有些人對媒介產業、媒介市場、媒介消費、媒介兼併很敏感,提到“新聞自由”、“新聞商品屬性”、“產業化”就恐懼,就過敏,好像這些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加入WTO在即,這些問題是迴避不了的,關鍵是我有1要去研究,做前人沒有做、不敢做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加強理論研究和新聞學、傳播學科建設是新千年的首要任務,因為新聞學和傳播學都已經成為一級學科,而對於它們的發展卻不能沒有系統研究;傳播學的中國化研究剛剛開始;網路傳播的許多問題還很模糊;加入WTO將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是十幾位作者三年多時間的研究成果,是兩岸三地專家學者的共同心血,是集體的智慧和勞動成果。它展示了100年來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勾畫了它們發展的基本輪廓。
早在1995年就構想寫50年(1949-2000)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1996年,童兵教授應邀去蘭州大學講學,在同戴元光敘舊時,共同探討了組織專家研究100年(1901-2000)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問題。在認真磋商後,初步構想從七個方面研究100年來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即理論新聞學、新聞史學史、套用新聞學、傳播學、宣傳學與輿論學、公關與廣告、台港澳新聞與傳播學,商定了擬邀請的專家,開始籌集啟動經費,並於1996年底開始啟動。1998年夏,童兵教授、明安香教授邵培仁教授、徐培汀教授、夏鼎銘教授、金冠軍教授、戴元光教授等聚會上海大學樂乎樓,就研究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進行了討論,並達成共識。
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方明倫教授一直關心本研究的進展,並同專家交流學術問題。著名新聞傳播學專家寧樹藩先生、丁淦林先生、夏鼎銘先生、彭家發先生審讀了編寫大綱,並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吳小美先生、樊凡先生、魏永征先生、劉樹田先生、朱敏彥先生、孫旭培先生、曹家麟先生、張國良先生、霍紅輝先生、徐維傑先生、陳力丹先生、李良榮先生、丁柏銓先生,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幫助。復旦大學出版社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許多專家學者為本書的編寫出謀劃策,並一直關心本書的編寫進度。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20世紀已經過去,21世紀的曙光已沐浴大地。新聞與傳播學學子已登上新世紀的航船!
編委會
2001年1月1日
作者介紹:
童兵,男,1942年11月26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6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81年和198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香港樹仁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顧問,美中傳媒交流研究中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浙江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河北大學、湘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主講新聞傳播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中西新聞傳播比較研究、中國社會與中國大眾傳播等課程。1990年起指導碩士研究生,1993年起指導博士研究生。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聞思潮、比較新聞學、新聞學原理。
撰寫出版教材專著21部,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主體與喉舌──共和國新聞傳播軌跡審視》、《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比較新聞傳播學》、《新聞理論》、《中西新聞比較論綱》、《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新聞傳播學原理》(合著)、《新聞事業概論》(合著,國家優秀教材三等獎)、《新聞理論教程》(合著,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新聞理論簡明教程》(合著)、《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合著)等。主編《中國監督學大辭典·社會監督卷》、《企業報理論與實踐》、《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新聞傳播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等。參與主編《新聞學大辭典》等。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
主持國家教委“七五”課題《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理論研究》(已完成)、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八五”課題《中西新聞比較研究》(已完成)、國家教委“九五”課題《中西新聞理論與方法的比較研究》(已完成)。現正主持國家教育部“十五”重大課題《中國新聞傳媒輿論監督歷史使命與操作機制研究》、復旦大學課題《新聞輿論導向與公民環境意識》。
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國家教委表彰為“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次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