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火炬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火炬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火炬共傳遞了4000多公里,有5000人參與,最後由謝爾蓋-貝洛夫在開幕式上點燃主火炬。

火炬外形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火炬上寫有“莫斯科奧運會1980”字樣。在下邊托架上有本屆奧運會的會徽

火炬接力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火炬接力經過了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前蘇聯共4915公里,5000人參與了火炬接力。
籃球傳奇人物謝爾蓋·貝洛夫點燃了開幕式上的火炬。

火炬傳遞

運動會於1980年7月19日下午2點在列寧中央體育場正式開幕。蘇聯黨政領導及奧委會主要官員出席了開幕式。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主持了他任期內的最後一屆奧運會,本屆之後他卸任為名譽主席。西班牙的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被選為國際奧委會第七任主席。開幕當天天氣不佳,主辦當局不得不出動6架飛機,在雲層中噴灑化學藥劑,驅散飄浮在體育場上空的烏雲。
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傳送奧林匹克火種的做法後來受到非議。本來以傳統的方式傳遞火炬,目的是在世界各地傳播奧林匹克理想和精神,而利用衛星傳送則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本屆遂根據國際奧委會的決定,又恢復了傳統方式,進行了火炬接力傳遞。
7月19日攜火炬進入中央體育場的是蘇聯三屆奧運會三級跳冠軍維克托·薩涅耶夫。他繞場跑一周后,將火炬轉交給了蘇聯著名籃球運動員謝爾蓋·別洛夫,後者最後完成了點燃塔上火焰的使命。蘇聯元首萊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宣布了本屆奧運會開幕,代表運動員宣誓的是蘇聯上屆體操明星弗拉季米爾·安德里亞諾夫,代表裁判和官員宣誓的也是蘇聯著名運動員、三屆奧運會摔跤冠軍亞歷山大·梅德韋季。

相關資料

儘管國際奧委會一直倡導奧運會不受政治干擾,但現代奧運會從1948年後,還是不斷受到抵制的威脅,這種情況在第二十二屆奧運會上達到了最高峰。為了抗議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聯合抵制了莫斯科奧運會,共有65個國家拒絕了本屆奧運會對他們的邀請。
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舉行。蘇聯宣布將盡最大能力,讓這屆奧運會變成“歷史上空前盛大的體育節日”,要讓它的規模超過以往任何一屆奧運會。據有關資料統計,蘇聯為主辦這屆奧運會共耗費了90億美元左右,這在奧運會歷史上是創紀錄的數字。
然而,最後只有80個國家參加了莫斯科奧運會,這是自1956年以來參與國最少的一屆奧運會。有16個隊在入場式上沒有打本國國旗,以奧林匹克五環旗替代;有10個隊只有旗手一人,運動員沒有出場;在獲獎時也不升國旗、不奏國歌。前去莫斯科參觀奧運會的外國遊客,比預計的30萬人減少了大半以上。
對於一個運動員而言,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參加奧運會的機會,失去的機會將永遠不會重來。面對著失去的機會,不少運動員都有意見,為了安撫他們,美國奧委會只好做出決定,發給本應參加這屆奧運會的每位運動員一枚紀念金牌,以做補償。
由於上屆奧運會非正式團體總分列前十名的美國、日本等國拒絕參加,田徑、游泳、體操、柔道所受的影響尤為明顯,有的甚至不能反映當時的世界實際水平。如男子游泳,在上屆奧運會全部13個項目中,破12項世界紀錄,本屆僅破了1項。馬術項目上屆奧運會的14個隊中有13個沒有派隊去莫斯科。曲棍球項目上屆前五名球隊也全都沒有出席。人們評論說:莫斯科奧運會金牌貶值達50%。
在眾多強手缺席的情況下,本屆奧運會蘇聯共獲金牌80枚、銀牌69枚、銅牌46枚,居各隊之首。這是奧運會有史以來一個國家在一屆奧運會上獲金牌最多的一次。1980年8月3日的閉幕式上,由於美國反對,一反慣例沒有升起下屆奧運會東道主美國的國旗,而代之以洛杉磯市市旗。這對莫斯科奧運會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夠圓滿的句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