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2日

1949年9月22日

1949年9月2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繼續舉行。周恩來在政協會議上代表主席團作關於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名單和設立六個分組委員會的報告,代表第三小組作《關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的起草經過和特點》的報告,粟裕、胡耀邦等當選中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

大事記

1949年9月2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繼續舉行。劉少奇何香凝章伯鈞黃炎培陳毅擔任執行主席。按照議程,大會首先聽取主席團報告,決定通過主席團提議,設立六個分組委員會:1、政協組織法草案整理委員會,委員54人,召集人譚平山;2、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委員51人,召集人周恩來;3、政府組織法草案整理委員會,委員52人,召集人董必武;4、宣言起草委員會,委員53人,召集人郭沫若;5、國旗、國徽、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委員55人,召集人馬敘倫;6、代表提案審查委員會,委員14人,召集人高崗。接著,中國人民政協籌備會代理秘書長林伯渠作《關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的報告》,籌備會第二小組組長譚平山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起草經過的報告》。籌備會第四小組組長董必武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起草經過的報告》。籌備會第三小組組長周恩來作《關於草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經過及其特點的報告》。

1949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的社論。社論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是中國光輝燦爛的人民的新世紀的開端。這是中國人民空前大團結的會議。這個會議宣告了舊中國的永遠滅亡和新中國的偉大誕生。在人民革命勝利基礎上召開的包括全國所有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分子的代表人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制定中國人民自己的憲章,組織中國人民自己的政府。從三年前那箇舊的政治協商會議到今天這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劃分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證明中國人民的唯一出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舉行人民革命,建立自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就決定了中國人民所要建立的新的國家制度,必須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是極為重大的,但是,已經取得了偉大勝利的中國人民及其代表是一定能夠完成這些任務的。從此,全世界的人都將看到中國人民以空前英勇的姿態站起來,成為有高度文明的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

粟裕粟裕
194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任命張雲逸為中共廣西省委書記。

194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宴請來訪的義大利共產黨中央委員斯巴諾毛澤東出席宴會,並感謝歐洲人民對於中國革命的援助。

1949年9月22日—24日,浙江省召開第一屆農民代表會議。會議在杭州市舉行,出席各縣農民代表429人。大會聽取並通過了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譚震林所做的《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討論了華東局9月15日公布的《華東新區農民減租暫行條例(草案)》及《華東區農民協會組織章程(草案)》,並決定以華東區農民協會組織章程草案作為省、縣、鄉的農民協會組織章程。大會又推選委員51人,成立浙江省農民協會籌備會,作為全省農協未正式成立前領導全省農民運動的最高機構,由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譚啟龍任主任。大會發表告全省《農民書》,號召農民組織和團結起來,為建設民主農村而奮鬥。

1949年9月22日,美國參議院通過《軍事援外法案》。規定以7500萬美元作為“援助中國及遠東一般地區反共之用”。

董必武董必武
1949年9月22日,粟裕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體會議代表。

1949年9月22日,《內部參考》創刊,每日一期,此刊物為新華社“參考訊息”組編輯的內部參考資料,供主要官員了解國內國際動態,本文注釋均註明引文出處之期號和頁碼。

1949年9月22日,胡耀邦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體會議代表。

1949年9月22日,周恩來在政協會議上代表主席團作關於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名單和設立六個分組委員會的報告,代表第三小組作《關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的起草經過和特點》的報告。

1949年9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8支隊21團開進山城,南靖宣告解放。

1949年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草擬經過及其基本內容》中,對政務院名稱的由來作了說明。

1949年9月22日,毛澤東在中國召開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式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公開宣告:“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戰勝了美國帝國主義所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戰勝了美國帝國主義所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戰勝了美國帝國主義所援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