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

1400年

世紀:15世紀 年代:1400年代。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生於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為燕王。受教育於宮廷。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赴封國北平,時年21歲。史載,朱棣智勇有大略,屢次率諸將出征,皆建戰績,頗有威名。

大事記

1、1400年,李氏朝鮮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

1400年1400年

2、140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為了奪取其侄明惠帝朱允的皇位,從北平出師南伐。

3、1400年,五月,朱棣兵臨濟南城下。山東參政鐵鉉死守濟南,拒不投降。燕王圍城數月不下,乃撤圍而去。

4、1400年,楊士奇應惠帝之召,進入翰林院當編纂宮,迅即為翰林修書總裁方孝借推崇,奏升為副總裁。

5、1400年,十月,燕王的“靖難軍”攻取滄州鹽山等地。

6、1400年,燕王率"靖難"之兵曾屯駐固安縣.。

7、1400年,越南陳朝陳朝最後的國王陳少帝被胡季氂簒奪王位,陳朝完全滅亡。

1400年1400年

8、1400年,蒙古額勒伯克汗長子坤帖木兒即位。

9、1400年,明廷多次秘密派人和客列亦惕部首領阿木古郎凱聯繫安定邊疆之事,使明廷挫敗阿魯台勢力。

10、1400年,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高度發達的商業,開始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11、5月,朱棣兵臨濟南城下。山東參政鐵鉉死守濟南,拒不投降。燕王圍城數月不下,乃撤圍而去。

12、10月,燕王的“靖難軍”攻取滄州鹽山等地。

13、1400年前,正是公元608年前後,當時上台的是隋煬帝楊廣。

出生

1、 谷登堡1400年出生於德國的美因茨。

逝世

1、傑弗里·喬叟於1400年逝世。

理查二世理查二世

2、理查二世(英格蘭)於1400

年逝世。

歷史記載

白溝河大戰

建文元年(1399)末至次年的三月,沒有發生大的戰事。雙方厲兵秣馬,伺機再戰。建文二年(1400)四月初一日, 李景隆率軍自德州北進,武定侯 郭英、 安陸侯吳傑等自真定出兵,約定會師於 白溝河。十八日, 李景隆兵至河間,遣先鋒參將平安至 白溝河; 郭英、吳傑等移師保定,合軍六十萬,號稱百萬。燕王 朱棣從四月初五日率師出北平南下,二十日,燕軍渡過玉馬河,駐營於蘇家橋。二十四日中午,燕軍渡至 白溝河東岸,遭到都督平安的萬餘伏騎的迎戰。平安素稱驍勇,奮戈直前;都督 瞿能父子率眾陷陣沖盪,所向披靡。燕軍驚慌失措,連連退卻。這時,燕府內侍狗兒、千戶華聚、百戶谷允等人見勢危急,挺身力戰,斬首七級,才算頂住了兇猛的攻勢。 朱棣趁機率部分騎兵繞至平安的背後發起攻擊,平安的先鋒騎師在燕軍的夾攻下潰敗了。正當 朱棣率領以 張玉將中軍、 朱能將左軍、 陳亨將右軍為先鋒,丘福將步騎為後繼的十餘萬眾繼續前進時, 李景隆、 胡觀、 郭英、吳傑的六十萬大軍衝殺上來。雙方數十萬將士廝殺在一起,難解難分。 朱棣曾試圖利用騎兵的優勢攻陷敵陣,不料, 郭英等早已在陣前預藏了大批“一窩蜂”、“揣馬舟”之類專門用來對付騎兵 沖陣的火器。待燕騎沖至陣前時,火器齊鳴,燕師猝不及防,紛紛落馬而死。激戰直到夜闌更深,才逐漸平息下來。 朱棣在拼殺中迷失了道路,他和剩餘的三騎靠河流辨別東西方向,勉強返抵大營。次日清晨,十萬燕軍渡河準備決以死戰, 李景隆橫陣數十里以待。燕後軍房寬首戰不利,死傷慘重;平安英勇 沖陣,把燕軍的先鋒大將 陳亨刺落下馬。 朱棣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衝殺在前,他的坐騎三次受創,三次易馬再戰。後來, 朱棣率領一隊燕騎被逼到河堤下,他在絕境中情急生智,躍馬登堤,佯裝舉鞭招呼後騎,追兵疑其堤後有伏,遲不敢進。此時,恰巧趕上 朱高煦率軍救援, 朱棣方免於一死。午後,雙方鏖戰正酣。勇將 瞿能父子率萬餘精兵,大呼“滅燕”口號,再度向燕軍猛攻。緊隨其後的是 越巂侯 俞通淵、陸涼衛指揮滕聚。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意外的一股鏇風將 李景隆軍中的大將旗桿吹折,頓時朝廷之師無所適從。機不可失, 朱棣乘勢命令勁騎繞行到敵陣後方,順風縱火,引燒了 李景隆的大營。朝廷軍陣大崩,奔聲如雷。陷入敵陣的 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人孤力無助,戰敗身亡。平安率軍與燕將 朱能接戰,見形勢急轉直下,潰退而走。燕軍乘勝追至月漾橋,降服十餘萬眾, 李景隆單騎南逃德州。建文帝朱允炆命 魏國公 徐輝祖率領的殿後之師,尚未參戰,便聽到 李景隆潰敗的訊息,因而得以全軍歸還。

濟南之圍

建文二年(1400)五月初七日,李景隆自 德州奔向濟南。兩天后,燕軍進入 德州,城內百萬糧儲等盡為燕軍所獲。經過休整補充的燕軍繼續南下,沿途城守,望風潰散,五月十六日直抵濟南城外。此時, 李景隆所率的十餘萬眾剛剛到達濟南,驚魂未定,倉皇列陣迎戰,被燕軍再次打敗南逃。整個濟南城處在燕軍的重圍之中。此時,濟南城內,都督 盛庸和山東參政 鐵鉉,以及使燕南歸的參軍 高巍等人誓約死守。 朱棣在射書勸降遭到拒絕的情況下,於五月十七日下令堵塞城外河道,以水灌城,全城士民一片恐慌。 鐵鉉假裝投降,遣千人出師央求 朱棣退師十里,以單騎入城受降。次日, 朱棣果然由數十名護衛隨從來到城下,當他在“千歲”的歡呼聲中騎馬進城時,一塊事先安置在城門上的鐵板驟然而降,擊傷了 燕王的坐騎,急忙易馬回逃。 朱棣惱羞成怒,對濟南城加緊了攻勢。 鐵鉉、 盛庸等率全城軍民傾力守御,雙方相持不下。 朱棣又調集大炮轟城, 鐵鉉設計在城牆上懸掛出“太祖高皇帝神位”的神牌,燕軍將士面面相覷,沒有人膽敢轟城。 朱棣自感束手無策之際,從 白溝河戰場敗退下來的都督平安率軍準備攻取 德州,切斷燕軍後路。道衍和尚見情勢不利,勸請 朱棣暫還北平,以圖後舉。 朱棣無奈只好還兵,派人命令其子 朱高燧率軍南下接應。八月十六日,圍攻濟南三個月之久的燕軍被迫解圍北去。 鐵鉉、盛唐乘燕軍撤圍之機,率兵出擊,燕將 陳亨受創而死。 鐵鉉軍中的宋參軍曾建言乘勝北上攻取北平。 鐵鉉雖嘉善其議,但由於軍餉睏乏,將士守城日久疲憊,而且南將多駑材之輩,不足為恃,終於未能採納。

燕軍襲取 滄州

朱棣鑒於建文朝廷讓平安、吳傑駐守 定州, 盛庸駐守 德州, 徐凱、陶銘駐守 滄州,其中德州、定州早已森嚴壁壘,只有 滄州一處城防未竣,若攻其不備,必能取勝。於是決計偷襲 滄州。建文二年(1400)十月十五日, 朱棣佯稱出征 遼東,卻秘密派遣 徐理、陳旭率人至 直沽架設浮橋。十六日,師出通州。滄州守將 徐凱相信燕軍並無南下之意,因而毫無防犯準備,只是督令軍士四出伐木,晝夜築城。十九日,燕軍進駐夏家店,兩天后經過 直沽突然循河南下。一些人納悶不解, 朱棣相欺說:昨夜有二道白氣,自東北穿向西南,占卜的結果是“利南”之兆,故而改道南行。燕軍日夜兼程三百里,二十五日凌晨時分進抵 滄州城下。 滄州守軍一無防備,臨陣奮起抵抗也難挽敗局,遂為燕軍擊潰。主帥 徐凱、都督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等人均為燕軍生擒,降卒數萬人。燕軍偷襲 滄州的勝利,打破了建文帝對付 燕王的犄角之勢。

東昌之役

朱棣偷襲滄州的成功,助長了燕軍的士氣,他決心再次與 南軍一決雌雄。於是, 朱棣一面命令把 滄州所得的戰利品運到北平,一面親率大軍南征。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十二日,燕師由 德州進駐臨清,盛唐、 鐵鉉恐其長驅直下,遂率兵追躡其後。十四日,燕軍自館陶渡河,南略地至東平。十二月初四日,燕師駐營汶上, 盛庸、 鐵鉉率兵進駐 東昌。 朱棣準備回師決戰,他首先以 朱榮、 劉江等將士於滑口鎮襲破 盛庸部將孫霖的先鋒部隊,爾後全部發往 東昌。二十五日,燕師抵至 東昌城下。 盛庸、 鐵鉉在 東昌宰牛設宴犒軍,誓師勵眾,擇簡精銳,背城布陣,遍置火器、毒弩,做好迎戰準備。由於燕軍屢勝輕敵,戰鬥剛剛開始, 朱棣即急不可待地率騎直攻 盛庸軍隊的左翼,數擊不動,只好繞出陣前猛衝中堅。 盛庸故意開陣誘入,待燕軍突進後,又合陣圍攻。燕將 朱能見勢不妙,匆忙率番騎救援。此時,火器、毒弩齊發,燕騎損傷慘重。 朱棣借朱能沖陣鏖戰之機,從重重包圍中破陣突出。燕將 張玉知道 朱棣陷入重圍,奮不顧身 沖陣來救,他在陣中沖盪,不見朱棣蹤影,直至力竭被創陣亡。這時,平安率兵趕來,與盛臘協力作戰,勢如破竹,燕軍步騎大敗。次日,兩軍麾旗再戰,燕軍又以潰敗告終。燕王 朱棣率領百餘騎殿後北奔,一路上不斷遭到尾追堵截。十二月二十七日,燕軍退至館陶,因為平安、吳傑已經占據了 真定,切斷了燕軍歸路, 朱棣只得改走 深州(今河北深縣)。在 深州又遇到吳傑、平安的追殺, 朱棣自感心力交瘁,不敢戀戰,竭盡全力沖開一條血路,倉皇北逃。建文三年(1401)正月十六日,燕軍回到北平。 朱棣對失去大將 張玉無比悲恨。他說:勝負是兵家常事,不足計慮;而在艱難之際失去 張玉這樣的良將,實在令人悲恨之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