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年

1151年

1151年是一個平年,農曆辛未年(羊年);西夏天盛三年;大理大寶三年;金天德三年;西遼紹興元年;南宋紹興二十一年;越南大定十二年;日本久安七年,仁平元年。

出生

(圖)1151年1151年

張元素(1151年-1234年),字潔古,晚號潔古老人,金代易水(即今河北省易縣)人,著名中醫師。[1]

他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因為犯了廟諱而落第,棄仕學醫。他深入研究《內經》等醫學經典,並且學習了張仲景、王叔和、孫思貌、錢乙等人的醫學,完善了中藥昇降浮沉理論,開創了金元時期的「易水學派」。[1]

他的代表著作有《醫學啟源》三卷、《珍珠囊》一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刺諸痛法》、《醫方》、《藥注難經》、《潔古本草》等等。

高階榮子(1151年?~1216年),鎌倉前期女政治家。法印澄雲之女,號丹後局。後白河法皇近臣平業房的妻子,丈夫因罪流放與後白河法皇生下覲子內親王。

逝世

(圖)1151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號清涼居士。陝西延安人,宋朝名將。

韓世忠出身貧寒。1105年,他應募投身軍旅,時西夏入侵,他奮勇斬將奪關,被提升為軍官,後積功被相繼封為義副尉、武副尉。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韓世忠以副將身份隨同童貫、王淵鎮壓方臘叛亂,於清溪幫源洞生擒方臘,王淵稱讚他為“萬人敵”,升任承節郎。

宣和三年(1121年),韓世忠又隨劉延慶北伐遼國,率50餘騎奇襲滹沱河,在其他諸路均大敗的情況下獲得小勝,以軍功升武節郎武節大夫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欽宗繼位,命韓世忠為單州團練使,守衛滹沱河。時真定被金兵攻克,韓世忠援救守將王淵,亦被圍,但他趁黑夜派敢死隊沖營,斬金兵主帥,潰圍而出。後他又率千人阻擊數萬金兵,掩護趙構南下;趙構侍從叛變,虜趙構北上欲獻趙構予金國,韓世忠力戰救駕奪回趙構,趙構感激遂有日後「殺岳不殺韓」之說。[來源請求]1127年,趙構即帝位,是為宋高宗,建立南宋,升韓世忠為光州觀察使、御營左軍統制。

建炎二年(1128年),韓世忠守衛淮陽,為粘罕所敗,經海路南下,在錢塘(今杭州)與宋高宗會合,高宗賜“忠勇”二字手書,授檢校少保、武勝、昭慶軍節度使。

兀朮南下,韓世忠任浙西制置使,守鎮江,因貪利金軍滿載而歸的掠奪物資,於黃天盪設伏邀擊金兵,以8000人困金兵10萬人48天,其妻梁紅玉親自擂鼓,傳為千古佳話。後金兵掘河北上方得脫困。

1132年,韓世忠用雲梯、火炮攻打建州城(今福建南原),這是世界上使用火炮的最早記載。[來源請求]

1133年,韓世忠受封太尉,1134年再次擊敗南侵的金兵。1135年,升任少保。紹興十年(1140年),又一次率軍擊敗南下的金兵,進位太保、英國公,回朝任樞密使。

清了法師(1088~1151年) 真歇清了和尚,南宋四川人,俗姓雍,號長蘆,少年學經於成都,扣丹霞室而大悟。游浙江五台,住河北真州長蘆,歷住諸山。敕住育王,移住龍翔、杭州徑山、慈寧等。六十四歲為杭州顯孝寺開山,該年圓寂,謚“悟空禪師”。 

李清照(1084-約1151年)李清照, 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中國古代女作家。父李格非官禮部員外郎,北宋晚期著名學者,藏書甚富。母親系狀元王拱辰之孫女,讀書很多。李清照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十八歲嫁與太學生出身的金石考據家趙明誠。婚後兩人詩、詞唱合,又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生活優裕、美滿。李清照四十四歲那年,金兵入據中原,他們被迫拋棄金石書畫,逃往江南。兩年以後趙明誠病逝。李清照隻身在離亂貧困中到處飄泊,直至年邁病故。

李清照的詞,富於真實的感情,同時又重視音律,字句精練,語言清麗。詞風接近五代花間派的李煜和早於她的北宋詞人晏幾道。形式上採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其作品同她的生活緊密結合。前期生活優裕,多寫悠閒、歡樂的生活;後期生活動盪不安,多寫家破人亡、眷念故鄉的現實生活。後期的詞,表現出傷離感亂、淒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她的詞由於形象鮮明,概括性強,具有感人的力量,達到抒情詞的很高境界。《聲聲慢》、《武陵春》、《永遇樂》等都是後期的代表作。她對詞的評論,也很有己見。她主張作詞既要鋪敘,又要典重;既要情致,又要故實。她強調?quot;別是一家",要特別重視詞在協律上的重要意義;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她的詞論屬於婉約派的主張。這就使她在詞的藝術上雖有很高成就,但在思想內容上不免有局限。

李清照雖以詞名,但也工詩。其詩頗多感時憂國、慷慨雄勁之作,與詞風不同。其詩留存不多。如"願將血淚寄河山,去灑青州一抔土",又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絕句》。)

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時已刊行了包括詩、文在內的《李易安集》和詞集《漱玉詞》)。但以上刻本,均不傳。現行各種版本的《漱玉詞》是後人輯錄的。至今流傳下來的只有詞七十八首,詩十五首,文三篇,和《打馬圖經》及賦、序等若干篇。均收在今人輯錄的《李清照集》內。

大事記

(圖)1151年1151年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中都城進行擴建,同時建築宮殿。宮城位於皇城中部,總體布局分成中、東、西三路,中路為朝寢區,東路為太子居住的東宮和太后居住的壽康宮及內務府,西路有御花園,如瓊林苑、蓬萊院,以及妃嬪居住的寢宮。據《金圖經》載,“亮(完顏亮)欲都燕,遣畫工寫京師宮室制度,闊狹修短,盡以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修之”。從《金圖經》、《北行日錄》、 《攬轡錄》文獻記載可知,這組大朝正殿與東京大慶殿形制幾乎相同,而規模則有所增加。大安殿十一間,兩側朵殿各五間。大慶殿七間,兩者均為東西廊各六十間。前部為大安殿門九間,左右有日華月華門,而宋代宮殿原為大慶門及左右日精門。這一群組前為宮城大門應天門,相當於宋代宮殿的宣德門,兩者均為城樓、朵樓、東西閣,其間連以行廊,只不過應天門十一間,而宣德門僅七間。

仁政殿也是有東西廊各三十間的一座廊院式建築群,殿兩側各有三間樓閣,稱為東西上 門,院內廊間並設有鐘鼓樓。這是一座常朝便殿。仁政殿之北為昭明宮,內有昭明殿、隆徽殿,均為帝後之寢宮。

中都宮殿絕大部分建築為金代所建,明顯地將中路做成前朝後寢的格局,而將東、西路做成后妃、太子寢殿及御花園,以突出中路在總體布局中的地位。這對以後的元明各朝的宮殿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惜宮殿早已坍毀,但它的具體形象可以從山西繁峙縣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畫中所繪的宮殿圖中得到較為具體的認識和印象。

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鄉人便合力在他製藥行醫的青礁龍湫坑修建了"龍湫庵",雕塑神像,祀奉"醫靈真人",香火日盛。

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朝廷賜廟額“慈濟”。從此,奉祀吳真人的慈濟宮便在閩南各地紛紛創立。

宋慶元年間(公元1195年),朝廷追封吳真人為忠顯侯。開禧二年(公元1207年),南方大旱,而漳泉一帶,傳說因祈禱吳真人,竟"歲以大熟"。因此嘉定(公元1208年)時,又封為英惠侯。自此,東至莆田、長樂,西至河州、潮州,對大道公吳真人的信仰大為流行。到宋理宗寶慶年間,封"康佑侯",端平年間又封"靈護侯",嘉熙年間晉封為"正佑公",隔年再封為“沖應真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