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年

1075年

1075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乙卯年(兔年);遼大康元年;北宋熙寧八年;西夏大安元年;越南太寧四年;日本承保二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三開始。

大事記

訾家口之獄
宋熙寧元年(1073)六月,汴河之水突然降低水位,河床水流減少,最淺處水只有二尺深。按照慣例,官府根據黃河每年水勢的緩急,從不同的地方引黃河水注入汴河,以通漕運。汴河水流減少後,發運司官僚主張暫時關閉汴河口,組織人力清除汴河河床淤泥,以通漕運。熙寧八年元月對這一事件做出了判決,判都水監李立之、都水監丞王令圖、都水監主簿李黼、都水監勾當公事陳祐罰銅二十斤,李立之出任陝州(今河南三門峽)知州。判都水監宋昌言已被貶之陝州,至此改貶知丹州(今陝西宜川),劉文應、顏處恭、王琉等官僚降一級官錄用。

熙寧編排蕃兵
熙寧八年(1075)十一月,宋神宗下令將陝西邊境地區的蕃兵組織起來(蕃兵是由沿邊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年齡在二十歲以上,本戶有九丁以上挑選五丁,六丁取四丁,四丁取三丁,三丁取二丁,二丁取一丁,最多的人戶不得超過五丁,在挑選出來的這些蕃兵手背上刺字,每十人組成一個十將單位,根據本民族人數的多少每五十人設定副兵馬使一人,一百人設一名軍使,一名副兵馬使,二百人設軍使一名,副兵馬使三名,三百人設指揮使一名,軍使二名,副兵馬使三名,四百人增加軍使一名,副兵馬使一名,五百人增加指揮使一名,副兵馬使一名。這些蕃兵除了每月正常的軍俸外,還可以得到一些額外的賞錢。指揮使一千五百文、副指揮使一千文、軍使七百文、副兵馬使五百文、十將三百文。

宋設定南平軍
自從熙寧四年渝州蠻李光吉王兗等叛亂被平定後,宋朝在其土地上設立榮懿、扶歡(今四川綦江東南)兩座城寨。在兩寨之外有一個軍事要地名叫銅佛壩(今四川綦江南),銅佛壩南邊緊連線著西南地區的烏蠻、昆明、哥蠻、大小播州(今貴州銅梓)等少數民族自治區域,這些地區由數十部族分而治之。其後宋朝遷補當地土著居民王才進為巡檢使,委任他把守銅佛壩。王才進死後,這幾十個部族又陷於分裂之中。熙寧八年(1075)十月,宋神宗令熊本前往征討。熊本平定渝州蠻的反叛後,建議在這一地區設南平軍(令四川綦江南)以控制烏蠻、昆明等少數民族;熊本還建議將大寧監(今四川巫溪)每年運往陝西邊境或成都的財物作為南平軍的正常開支,並召募商人入中糧草到南平軍。對於這些建議,宋神宗均一一採納,同時還將隆化縣(今四川南川)劃歸南平軍管轄。熊本平定南川獠人叛亂後,被宋神宗提升為知制誥。

宣懿太后賜死

(圖)遼道宗皇后蕭觀音遼道宗皇后蕭觀音

宣懿皇后是遼道宗的妻子,小字觀音,自幼能做詩詞,自作歌曲用琵琶彈唱,清寧初年被立為皇后。大康元年,皇太子開始執政,法度修明,使當時的權臣耶律乙辛不敢營私舞弊,貪贓枉法,因而耶律乙辛將皇太子及其生母宣懿太后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耶律乙辛、張孝傑等唆使宮廷奴婢單登、教坊優伶朱頂鶴等誣告宣懿太后與宮廷伶官趙惟一通姦。遼道宗信以為真,怒不可遏。遼大康元年(1075)十一月,宣懿太后被賜死,皇后被迫上吊自殺。

沈括上《奉元歷》
宋仁宗時期使用《崇天曆》,宋英宗治平初年改用由司天監官員周琮修訂的《明天曆》,但司天監學生石道認為《明天曆》沒有經過驗證,不能使用,但這一意見未得到採納。至熙寧元年(1068)東部地區出現日食現象,與《明天曆》不協調,宋神宗於是下令天文曆法官僚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重新制定曆法。此時,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任提舉司天監,大膽任用淮南人衛朴,並向宋神宗推.薦衛朴,說他精通曆法,於是宋神宗將衛朴召至京城開封。衛朴上任後,立即上書分析《崇天曆》《明天曆》的弊端,宋神宗任命他重新制定曆法。衛朴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制定了新的曆法,歷時五年。熙寧八年 (1075)四月,沈括將衛朴所制定的《奉元歷》上呈宋神宗。直到宋哲宗紹聖初年才改用其它曆法,廢止《奉元歷》。

宋頒布《三經新義》
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後,《詩》、《書》、《禮記》、《周禮》《易》等儒家經典成為學校教育的課本。為了統一士大夫的思想,王安石組織人力對其中的《詩》、《書》、《周禮》加以詮釋。開始時由太子中允王霧主持這項工作,參加者有呂惠卿等人,其後,呂惠卿之弟呂升卿加入這項工作,並成為詮釋儒家經典的重要人物。《三經新義》中《周禮》是由王安石親自闡釋,謂之《周官新義》,《詩》《書》則是由王雱、呂惠卿、呂升卿等人詮釋。熙寧八年(1075)六月,神宗下詔在全國頒布,作為士大夫的必讀教材。各地舉子要參加官府組織的科舉考試,必須按照《三經新義》的詮釋來答卷。王安石還撰寫《宇說》一書來統一思想。後王安石又撰寫《三經新義》序言,宋神宗詔令國子監在刻印此書時將王安石所作序言置於書首。七月以後,《三經新義》逐漸推行全國。

鄭俠之獄
熙寧八年(1075)正月,鄭俠因上書得罪編管汀州(今福建長汀)後,京城士大夫大多同情他的遭遇,於是解囊相助,為鄭俠沿途路費捐款捐物。參知政事呂惠卿素來與鄭俠不和,而且反感參知政事馮京曾與自己政見不同,想借鄭俠事件排擠馮京。於是呂惠卿在宋神宗面前挑撥離間,謂鄭俠在上書中攻擊青苗、免役等法是眾所周知的;鄭俠的奏章中有關於皇宮之內有人披甲上殿大罵宋神宗等事情,這是參知政事馮京唆使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指導鄭俠寫成的。鄭俠被判為編管英州 (今廣東英德),參知政事馮京任亳州(今安徽亳縣)知州,權發遣戶部副使王堯臣追奪一級官職,丁諷貶為監無為軍(今安徽無為)酒稅,著作佐郎王安國放歸田裡,毀掉以前所寫的一切文稿,慶州錄事參軍楊忠信、吏人孔仲卿、撫州進士吳無至判處杖刑後,分別編管郴州(今湖南郴州)、邵州(今湖南邵陽)、永州 (今湖南零陵),楊忠信還被除名,永遠不被敘用為官。

李逢謀反案
宋熙寧八年(1075)正月,沂州百姓朱唐(沂州在今山東臨沂)告發餘姚縣(今浙江餘姚)主簿李逢謀反朝廷,提點刑獄官王庭筠認為證據不確鑿,李逢僅僅有誹謗朝廷、指責宋神宗的言行,建議判處編配之刑。但宋神宗對李逢案件表示懷疑,於是派權御史台推直官蹇周輔,前往徐州(今江蘇徐州)重新審理此案,執政大臣彈劾王庭筠判處不當,王庭筠被迫上吊自殺。處理結果是,趙世居賜死,劉育徐革凌遲處死,將作監主簿張靖武、進士郝士宣腰斬,司天監學生秦彪和李士寧被編管湖南,趙世居子孫免除死刑,但被趕出宗族,還有其他許多官僚涉及此案,均有不同處罰,原來負責審理李逢謀反一案的官吏同時全部被判刑。告密者朱唐升官為內殿崇班,並賜錢五百貫。

沈括出使遼朝

(圖)沈括沈括

宋熙寧八年(1075)三月,遼使者蕭禧堅持無理要求,要挾宋遼雙方劃定地界,久留於宋都開封,不肯返回遼朝。知制誥沈括查閱保存於樞密院的有關檔案資料,認為遼所爭地界主要有四處,均屬無理要求:蔚州(今河北蔚西南),如果以分水嶺為界,宋方將損失七里以上領土;朔州(今山西朔縣),原以黃嵬山(今山西原平東北)北腳為界,若改以分水嶺為界,則遼所爭土地達三十餘里;武州 (今山西神池縣)所爭領土南北達十里;應州(今山西應縣)所爭領土達二十里。沈括根據這些資料駁斥遼朝使者蕭禧,蕭禧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不得不離開宋都返回遼朝。為此宋神宗賞賜沈括白銀一千兩,同時委派沈括為回謝遼國使,西上閻門使李評為副使出使遼朝。沈括使遼過程中據理力爭,舌戰遼朝群臣,終於迫使遼朝統治者答應以黃嵬山腳為雙方邊界。沈括使遼時還將沿途見聞、與遼方交涉的情況及有關典章制度、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寫成一個考查報告,即《熙寧使遼圖抄》,現存於《永樂大典》卷一萬O八百七十七中,是現存宋代官僚出使遼朝記錄中最為詳細和精確的一種。

沈括察訪河北
熙寧八年(1075)八月,沈括任河北察訪使期間,每天與定州知州薛向騎馬遊獵,將這一地區的山川地貌、關口險隘詳細記錄下來,然後用木屑和蠟將這些地區的地理形勢描繪成圖,頗具立體感。回到開封后用木頭將這些圖雕刻下來,呈遞中央。以後,邊境地區州軍都開始刻寫木圖。沈括在任河北察訪使時,對防禦遼的進攻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三十項為宋神宗所採納並加以實施。

呂惠卿罷政

(圖)呂惠卿故居呂惠卿故居

熙寧八年(1075)九月,御史中丞鄧綰上書彈劾呂惠卿,謂呂惠卿與前任秀州(今浙江嘉興)通判張若濟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張若濟任華亭縣知縣時,參知政事呂惠卿及其弟與張若濟關係非同尋常,呂惠卿託付張若濟派縣吏王利用借貸當地富民朱庠等大戶人家的錢達四千餘貫。宋神宗命令司農寺主簿王古審理張若濟貪贓枉法案件。宋神宗詔令呂惠卿以本官出任陳州(今河南淮陽)知州,其弟呂升卿也被貶出開封府,出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

鄧綰彈劾章惇
熙寧八年(1075)十月,呂惠卿被貶官後,御史中丞鄧綰又上書彈劾三司使章悼,謂章悼結黨營私,罪大惡極。章惇與呂惠卿互相利用,擾亂朝政。在章惇討梅山蠻時,唆使呂惠卿內弟方希覺前往軍中邀功請賞;呂惠卿掌管軍器監時,立即薦舉章惇的內弟張赴為軍器監勾當公事。章惇任三司使後,與呂惠卿之間利用職權,互相交易的情況就更多了。二人勾結起來,濫用職權,欺上瞞下,實屬罕見。章惇在任三司使期間,變亂朝綱,濫支三司錢物,巴結內廷宦官,擅自借貸皇帝所掌握的內庫錢財,很長時間不還,章惇的侄子章鉞違法盜竊三司錢財,身為三司長官的章惇不聞不問,縱容、包庇其親屬,同時章惇還擅自作主,提拔呂惠卿的弟弟呂和卿為官。宋神宗立即派人核實鄧綰所談到的這些情況,調查完畢後,三司使章惇被貶為湖州知州。

出生

金太宗完顏晟出生

(圖)李綱 劇照李綱 劇照

金太宗完顏晟(1075年—1135年,在位1123年—1135年),女真名吳乞買,金太祖之弟,金第二代皇帝。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親手搏熊刺虎。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令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統領金軍,兵分東、西兩路,逼進北宋首都汴京,由於李綱頑強抵抗,金兵一時不能得逞,雙方訂“城下之盟”。天會四年(1126年)八月,經過半年的休整,金太宗再次命宗望、宗翰兩路軍大舉南伐,汴京再度被包圍,破郭京“六甲法”,汴京城陷。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俘二帝北上,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四日,吳乞買封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為重昏侯,移遷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天會十三年(1135年)正月,太宗病死於明德宮,終年六十一歲。遺體葬和陵。其後代全被海陵王完顏亮所殺,海陵王遷都後,改葬於大房山,稱恭陵。

德意志國王洛泰爾二世出生
洛泰爾二世 (Lothar II,1075年—1137年12月3日)德意志國王(1125年—1137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33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蘇普林堡伯爵和薩克森公爵(1106年起)。他的王朝有時被稱做蘇普林堡王朝。他參與了德國諸侯反對皇帝亨利四世的叛亂(1088年),後又領導諸侯反對皇帝亨利五世(1112年—1115年)。洛泰爾二世在亨利五世死後為諸侯所擁立。後在教皇霍諾留斯二世支持下當選。他於1132年出兵義大利,支持教皇英諾森二世反對敵對教皇克雷二世。後者隨即為之加冕。1136年再入義大利,以抵制諾曼人。

逝世

韓琦卒
熙寧八年(1075)六月,司徒兼侍中韓琦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宋神宗聽到這一訊息後,停止早朝三天,在皇宮內表示哀悼,賞賜韓琦家銀二千五百兩、絹二千五百匹,還特地委派入內都知張茂則前往韓琦故鄉處理喪葬之事,並就近差遣安陽縣(今河南安陽)知縣呂景陽、相州觀察判官陳安民與張茂則一道專門負責韓琦的葬禮,允許葬禮時超標準役使吏人、士兵,同時還委派知禮院李清臣韓琦的葬禮上代表宋神宗去祭奠韓琦的亡靈,宋神宗親手為韓琦書寫碑文,記述韓琦的事跡,碑文上刻“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賜諡號為“忠獻”追贈尚書令。韓琦歷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屢任執政大臣,發揮過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