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4年

1034年

1034年是農曆甲戌年(狗年);契丹重熙三年;北宋景祐元年;大理正治八年;西夏顯道三年,開運元年,廣運元年;越南天成七年,通瑞元年;日本長元七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一開始。

大事記

元昊稱制改元

(圖)元昊元昊

元昊雖然表面上仍向宋朝、遼朝稱臣納貢,但元昊的車馬、服飾、儀衛都是按照帝王的規格設計的。元昊的謀臣楊守素上書元昊說:帝王是“神武立功,德威御眾,要必建元表歲,以示維新,國家累世經營,規模宏遠,猶遵中國舊號,豈足彪炳皇獻,昭示區宇?”元昊採納了楊守素的建議,改顯道年號為開運,一個多月後,有人告訴元昊說“開運”是五代時期後晉的亡國年號,於是元昊又下令將“開運”改為“廣運”,定本年為廣運元年(1034)。

元昊攻府州
起初,元昊派人在宋夏邊境地區地勢險的三百餘處地方修築城堡,準備召集一些老弱殘兵為先鋒,元昊主力部隊尾隨於後,向宋朝發動進攻。但宋朝邊境將領率領宋軍將元昊的兵馬驅逐出了這些城堡。廣運元年(1034)、宋景祐元年二月,元昊激怒這些被驅逐的士兵,驅使這些士兵對府州(今陝西府谷)進行了一番大肆掠奪後回到了西夏本土。同年五月,西夏軍隊又入侵府州,宋仁宗下令并州、代州(今山西代縣)宋軍嚴陣以待,西夏軍被迫撤離了宋朝領土。

仁宗朝河患
早在天聖六年(1028),澶州(今河南濮陽)地方官上報說黃河在王楚埽(今河南濮陽境)決口,長達三十步,宋仁宗接到報告後,嚴懲了瀆職官僚,並將澶州大小官僚一律降1級錄用。第二年宋仁宗下令黃河沿岸地區老百姓可以入中糧草到澶州,準備修復黃河決口。宋仁宗批准了李仲昌的建議,委派李璋為修河都部署、周沆、鄧保吉、李仲昌、張懷恩等人為修河工程指揮官,後來又派施昌言為六塔河工程具體負責人。但這一工程尚未完工,嘉祐元年(1056),由於所修六塔河河道太窄,容不下河水,四月,黃河又再一次從商胡埽決口,淹死士兵、丁夫及淹沒所用物資不計其數,宋仁宗治理黃河遭到了失敗,李仲昌等人全部被貶官。

法天皇后專權
自從耨斤成功地排擠了仁德皇后以後,她自稱皇太后,後又尊為法天皇太后,遼興宗幼年繼位,因此朝政由法天皇后蕭氏把持,重熙三年(1034)八月,她與大臣蕭孝先合謀,誅殺了許多功臣,任用自己的兄弟分別負責南、北蕃漢院的具體工作,蕭孝先更是驕橫跋扈,為所欲為,權傾君主,朝廷內外大臣都出自蕭孝先之門。法天皇太后的奴僕擔任團練、防禦、節度、觀察使的達四十餘人,因此范陽地區(今北京附近)的無賴地痞很多都心甘情願地為蕭太后作奴僕,一時間蕭氏一門雞犬升天。但遼興宗對此卻無可奈何。一次,遼興宗將自己的銀帶賞賜給一名樂師,蕭太后怒不可遏,派人鞭打了樂師。遼興宗懷疑是內宮宦官告密,於是下令誅殺了一名太監,蕭太后更為惱怒,出言不遜,大罵遼興宗。遼興宗只好妥協說:我身為天子,卻象囚犯一樣接受你的審訊。從此以後,遼興宗與法天皇后之間的矛盾愈益加劇,太后與蕭孝先合謀廢遼興宗,擁立重元為帝,重元卻將這一訊息告訴了遼興宗。因此,遼興宗不得不同耶律喜孫等人商討對付太后的辦法,通過周密的策劃,遼興宗一次假裝率領宮廷禁衛軍離開皇宮,然後突然召見蕭孝先,對蕭孝先說要廢掉法天皇太后,蕭孝先瞠目結舌,無言以對。最後終於廢掉法天皇后,命令她回慶州七括宮(今內蒙古巴林佐旗西北)為遼聖宗護陵。重熙六年(1037),遼興宗後悔囚禁母后,親自到慶州將法天皇后接回宮中奉養,十分孝順。但法天皇后常常怏怏不樂,遼興宗去世後,她一點兒悲痛的情緒都沒有。遼道宗清寧初,法天皇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遼宮變亂

(圖)宋仁宗宋仁宗

耶律隆緒(971~1031)在位49年,是遼歷朝皇帝中統治最久的一位。他自幼受到漢族文化的薰陶,10歲能詩,長大後精於射法,通曉音律,喜好繪畫,並努力從經史百家中學習漢族統治經驗。耶律隆緒朝前半期,承天太后臨朝稱制,漢人宰相韓德讓輔政,效法漢人的統治方法實行改革。承天太后、韓德讓死後,耶律隆緒“銳意於治”,繼續推行改革,使遼朝政治走向清明,經濟日益發展,文化逐漸繁榮。耶律隆緒還在統和二十二年(1004)與宋締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雙方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安定和平環境。耶律隆緒去世後,其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聖宗嫡妻仁德皇后蕭氏無子,遼興宗為遼聖宗與宮人耨斤所生。仁德皇后頗為善待遼興宗,視為己出。遼興宗即位後,其生母耨斤自立為皇太后,史稱欽哀皇后。她臨朝稱制後,排擠、誣陷仁德皇后,唆使護衛馮家奴、喜孫等誣告北府宰相蕭浞卜、國舅蕭匹敵謀反,並通過此案牽連到仁德皇后。遼興宗其時尚年幼,十分孝順仁德皇后,代其求情,欽哀太后不聽,蕭匹敵、蕭浞卜等40餘人於是都被處死、籍沒。仁德皇后被遷往上京囚禁,後被迫自殺。欽哀太后專權,多殺功臣,其兄弟皆封王加官,朝野為之側目。重熙三年(1034),欽哀太后與諸弟密謀廢遼興宗,立其少子重元。興宗獲悉,先發制人,捕殺諸舅,將欽哀太后遷往慶州,奪回政權

李淑上時政十議
景祐元年(1034)二月,知制誥李淑上時政十議,具體內容為:(1)議國體。劉太后執掌朝政後,宦官、外戚相繼專權,應該改變這種局面;(2)議災旱。連年災荒,使老百姓背井離鄉,是因為朝廷違背天意,是上天對人世間君主和臣民的懲罰;(3)議言事。建議宋仁宗親政後廣開言路,讓大臣們暢所欲言,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4)議大臣。李淑認為大臣權力太重,削弱了君權,應該改變這一現象;(5)議擇官。朝廷應該提拔那些有才能而又有政績的士大夫作官,罷黜那些年齡大、患病、平唐的官吏;(6)議貢舉,(7)議制科。李淑認為科舉太濫,應該對舉子進行嚴格考核,籠絡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9)議時令,(10)議入閣。指出要改變禮儀紊亂的情況。這些建議是針對劉太后執政時期政治腐政現象而提出的,因而受到了宋仁宗的高度重視。

龍馬嶺之役
慶州(今甘肅慶陽)西北七十里處的馬嶺寨(今甘肅慶陽西北)居住著二千餘戶吐蕃族,他們從來未曾歸順過宋朝,元昊命令這一部落的士兵為前鋒,擄掠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地區,殺死當地宋朝居民,宋朝下詔予以警告,但元昊根本不予理睬。同時,元昊還派兵修築白豹城及其附近的城堡(今甘肅華池西北),這些堡寨已進入宋朝領土一百餘里,隔斷了延州(今陝西延安)與慶州之間的聯繫。夏廣運元年(1034)、宋景祐元年七月,宋朝柔遠寨(今甘肅華池)蕃部巡檢嵬逋髮兵攻破白豹城等堡壘。元昊揚言要報仇雪恨,於是派兵直接侵犯慶州,宋朝沿邊都巡檢楊遵、柔遠寨監押盧訓率領七百名騎兵與西夏軍隊在龍馬嶺交戰。結果宋軍大敗,環慶路都監齊宋矩、走馬承受趙德宣、寧州都監王文率兵增援龍馬嶺宋軍,增援部隊到達節義峰時,遭到元昊軍隊的伏擊,齊宋矩被生擒,過了一段時間才被釋放回宋。

尚、楊二妃得寵
景祐元年(1034)八月,劉太后去世後,宋仁宗對劉太后所立皇后郭氏極為不滿,於是尚、楊二妃開始得寵,為此還廢掉了皇后郭氏。此後,尚、楊二人更加肆無忌憚,宋仁宗也更寵愛她們。每每都由尚、楊二人侍候宋仁宗休息,導致宋仁宗身體日益虛弱,甚至一連好幾天不思飲食,朝廷內外對此議論紛紛,都歸罪於尚氏、楊氏。太后楊氏不得不提醒宋仁宗注意影響,但宋仁宗置之不理,宦官閻文應早晚侍奉仁宗,屢屢進言,宋仁宗很不耐煩。景祐元年(1034)八月,宋仁宗被迫同意將尚、楊二人趕出內宮。尚氏出家為道士,居住洞真宮,楊氏別宅居住。

仁宗立皇后曹氏
皇后郭氏被廢后,宰相呂夷簡於景祐元年(1034)八月請求宋仁宗冊立新皇后。宦官引壽州(今安徽鳳台)茶商陳氏之女入宮,宋仁宗也很喜歡陳氏之女,但參知政事宋綬對宋仁宗說:陛下想立卑賤之女為宮中貴人,這是不合禮儀的。幾天后,樞密使王曾也勸諫宋仁宗,認為立茶商之女為皇后不太合適。宰相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楊偕郭勸等大小官僚也上書宋仁'宗說冊立皇后應該謹慎,不可造次。但此時京城之中已謠言四起,傳說陳氏之女是其父陳子城通過楊太后的關係接入內宮的,楊太后早巳答應將他的女兒立為皇后等等。宦官閻士良將陳於城的情況調查清楚後,竭力反對宋仁宗娶奴僕之女為皇后,迫使宋仁宗打消了娶陳氏之女的念頭。最後選中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為皇后。

范仲淹疏五河
范仲淹因力諫宋仁宗皇后而被貶知睦州(今浙江建德東)後半年,又被任命為蘇州(今江蘇蘇州)知州。范仲淹上任伊始,蘇州就遭受到特大洪水災害,老百姓根本無法耕種田地。景祐元年(1034)九月,范仲淹召募當地遊手好閒之徒疏浚五河,引太湖水入海,這一工程尚未完成,范仲淹又被遷知明州(今浙江寧波)。兩浙路轉運使上書朝廷,說范仲淹治水有方,希望他能繼續留任蘇州知州,等疏浚五河工程完工後再調離。范仲淹得以留任蘇州,完成了治理五河的任務。

景祐恢復現錢法
陝西邊境地區屢屢出現缺乏軍糧的現象。而國家財政無法撥款解決士兵俸祿問題。宋仁宗甚為憂慮,下令宰相、三司使、樞密使與李諮一道共同商量對策,李諮認為原來商人入中糧食到邊疆地區後,官府給予他們茶鈔或鹽鈔,商人從中漁利,虛報入中數目,甚至出現了商人用十四文錢換取國家一百文錢的茶鈔或鹽鈔的現象,造成國家財政日益困難的局面。李諮建議改革入中之法,只許商人用現錢入中,國家也以現錢銷售茶葉或食鹽,但李諮的措施執行不久,商人怨聲載道,失去了漁利的大好機會。但後來由於李諮患病,現錢法並未執行下去。景祐元年(1034)九月,李諮出任樞密副使,建議宋仁宗實行現錢法,於是朝廷又恢復了現錢法。

元昊殺母
元昊即位後,其母衛慕氏被尊為皇太后,外戚山喜是皇太后同一宗族的人,山喜準備陰謀殺害元昊,但事情敗露。廣運元年(1034)十月,元昊將山喜及其同族的人全部沉入黃河中淹死。同時用毒酒毒死了自己的生母,然後派遣使者到宋朝告哀,宋仁宗派閥門祗侯為致祭使、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郭勸為吊贈兼起復官告使,封贈元昊為鎮軍大將軍、左金吾衛上將軍。元昊賄賂郭勸等人一百萬文錢,郭勸等人拒不接受。此後不久,元昊又尊訛藏屈懷氏為皇太后。

元昊獻馬求經
元昊雖然為人殘酷,嗜殺成性,但他特別崇拜佛教學說。廣運元年(1034)、宋景祐元年十二月,他派遣使者出使宋朝,進獻五十匹良馬,請求宋朝賞賜一些佛教經典。宋仁宗下令賞賜元昊佛經一藏。

逝世

梅什科二世逝世

(圖)梅什科二世梅什科二世

梅什科二世 (Mieszko II,約990年~1034年)。皮雅斯特王朝的波蘭國王(1025年~1031年;1032年~1034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之子。

梅什科二世的統治受到企圖獨立的大貴族與外國強權的挑戰。波希米亞、匈牙利和德國人相繼入侵。匈牙利國王伊什特萬一世從梅什科二世手裡奪取了斯洛伐克(102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則奪取了上盧日策(1031年)。丹麥也趁機侵入波美拉尼亞。1031年,梅什科二世的兄弟貝斯普里姆奪走了他的王位。

在波希米亞公爵奧德爾奇赫幫助下,梅什科二世在1032年恢復了王位,但他不得不放棄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

1034年,梅什科二世離奇逝世,其子卡西米爾一世被貴族們趕到薩克森,型成長達六年的皇位真空時期,直至1038年卡西米爾一世回國即位為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