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蛇吟

《龜蛇吟》是早期著名革命家、宣傳家、政論家、“龍華二十四烈士”之首林育南寫的一首抒情詩,在整首詩中,詩人緊扣題目,以龜蛇作巧妙的比喻,用工整的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當時自己所處的情形和自己思想變化的過程,盡情抒發了內心的苦悶。

概述

《龜蛇吟》是早期著名革命家、宣傳家、政論家、“龍華二十四烈士”之首林育南寫的一首抒情詩,在整首詩中,詩人緊扣題目,以龜蛇作巧妙的比喻,用工整的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當時自己所處的情形和自己思想變化的過程,盡情抒發了內心的苦悶。

作品原文

龜蛇吟

龜蛇古靈物①②,向如俗所稱。
龜灼卜先知③,蛇起兆戰爭。
我來江漢滸,數載與君鄰。
朝上抱冰堂,暮宿紫陽亭。
邦國亦委瘁④⑤,貧困辱蒼生。
哀鴻滿澤國⑥,鄭俠實愴神⑦。
視天若夢夢,龜蛇何昏沉。
誰知超群力,於今竟無聞。
念茲將去汝,適彼海之垠。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龜:龜山。古名翼際山。一稱魯山,大別山。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城東北。東濱長江,北臨漢江,和武昌蛇山隔江對峙。
②蛇:蛇山。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中。因山形蜿蜒如蛇而得名。
③卜:古人用龜甲占卜。卜時灼龜甲,視其裂紋以判吉凶。
④委:通“萎”,植物枯槁。這裡指國家衰敗。
⑤瘁:毀壞。
⑥哀鴻:《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後用哀鴻形容流離失所得災民。
⑦鄭俠:北宋福州福清人。治平進士。少時以苦學為王安石所重,後監安上門,反對新法。借旱災的機會,繪流民圖獻給宋神宗,把災民疾苦,歸咎新法。

創作背景

林育南出身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林育南為革命的潮流所鼓舞,與同學一同積極參加民主共和思想的宣傳。但不久,袁世凱的竊國使剛剛呼吸了幾天的民主空氣窒息了。中國重新陷入了黑暗的深淵,也給林育南帶來了深深的憂慮和惆悵。於是他奔赴武漢去尋找革命的真理。在武昌他進入了當時新思潮中心的中華大學學習。並很快投入了這個時代的革命洪流。在武昌他和惲代英等一起領導了武漢的五四愛國運動,並且和其他同志一同組織進步社團、創辦進步刊物,積極從事新思想、新文化的宣傳和研究,探尋著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還創辦了書店和工廠,希望避免用革命手段,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想通過發展教育、實業、積累為社會服務的大資本,從經濟方面壓服資產階級,使全世界變為“社會主義的天國”。然而他們所創辦的書店、工廠的失敗,使他們這些不切實際的空想變為了泡影。林育南又陷入了新的困惑之中。目睹黑暗的社會現狀和在困苦中掙扎的人民,他苦悶、彷徨,最終決定離開武漢去尋找一條真正的救國之道。

作品鑑賞

這首詩作於他離開武漢進入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學習之前。
第一、二句“龜蛇古靈物,向如俗所稱。龜灼卜先知,蛇起兆戰爭。”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對龜蛇這兩種古代靈物的推崇和迷信,實際上是藉此二物來比喻武昌這個地方。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對這個新思潮中心所寄予的很高的期望。接著詩人對自己在武昌多年來的生活作了回顧。“我來江漢滸,數載與君鄰。朝上抱冰堂,暮宿紫陽亭。”詩人來到武昌後一直非常刻苦,希望能通過學習知識來開闊思想,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然而“邦國亦委瘁,貧困辱蒼生。哀鴻滿澤國,鄭俠實愴神。”儘管詩人和許多民主之士紛紛在努力,卻始終沒有找到解救中國的正確方法,只能眼看著國家衰敗,人民塗炭。詩人在這裡似戲謔地寫道:“鄭俠實愴神”,實際上也是詩人在自嘲,真實地流露出他心中的無奈與困惑。無奈之餘,他將自己的這種困惑和怨憤遷怒於“天”,遷怒於“龜蛇”。“視天若夢夢,龜蛇何昏沉。誰知超群力,於今竟無聞。”詩人其實是以“天”、“龜蛇”來影射當時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和醜惡的社會現狀。詩人心中有滿腔的不平和憤怨,他渴望能救國於危難,救民於水火。憂心如焚,卻無以為計。通過不斷的摸索、嘗試,詩人經歷了許多的挫折和失敗。他從期待、失望轉為抱怨,最後終於醒悟。“念茲將去汝,適彼海之垠”他決定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去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此詩從字面上看似乎言淺意明,但細細品讀卻於平淡中隱藏著奇崛。在整首詩中,詩人緊扣題目,以龜蛇作巧妙的比喻,用工整的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當時自己所處的情形和自己思想變化的過程,盡情抒發了內心的苦悶。全詩始終隱含著詩人因報國無計,壯志難酬焦慮而鬱憤的情緒。然而最後一句詩作者卻及時收筆,猶如穿出柳暗遇花明,將沉悶,抑鬱的氣氛一掃而清。整首詩的格調沒有沉溺與低彌和消極之中,為世人展現了一個廣闊而充滿生機的未來。

作者簡介

林育南(1898~1931)湖北黃崗人。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主任、團中央書記、全國總工會執委兼秘書長。參與領導上海工人運動和五卅工人大罷工。第五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共滬東區委書記。1929年底在上海主持召開全國第五次勞動大會,為恢復工人運動作出了貢獻。1930年任全國蘇維埃中央準備委員會秘書長。1931年1月17日在東方旅社被捕。2月7日犧牲於龍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