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己亥雜詩注

龔自珍己亥雜詩注是中國清代後期的一部著作,是罕見的大型組詩。

圖書信息

《龔自珍己亥雜詩注》龔自珍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起著承前繼後的作用。他的思想照亮了清代後期的知識分子,他的詩作雄奇瑰麗,生命力之旺盛。《己亥雜詩》更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為了研究龔自珍其人的生平和他的政治思想、交遊、著述,《己亥雜詩》是極珍貴的材料,劉逸生先生的注本對於讀定庵詩者決不可偏廢。

[清]龔自珍 撰
劉逸生 注
出版社:中華書局
版本:1980-8-1
印刷時間:2003-12-1
定價:¥21元
ISBN:710101678
版 次:1
包 裝:平裝
開 本:大32開
頁 數:377

內容簡介

《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於公元1839年(農曆己亥年)創作的一組詩集,總計315首,其中第五首及第一百二十五首收錄於我國中國小語文課本中。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

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 龔自珍不僅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而且“詩人龔自珍”的名氣也決不遜色於“思想家龔自珍”。一百多年來,龔自珍的詩同他的政論一樣,也產生過重大影響。晚清民初之際,學龔詩、集龔句的人之多,打開幾大冊《南社詩集》便可見一斑。南社詩人柳亞子推崇龔自珍的詩是“三百年間第一流”,決不是過譽之詞。
可惜在龔自珍身後,著作嚴重佚失,而以詩為尤甚。龔氏於己亥年(一八三九年)出都時,曾自稱“詩編年始嘉慶丙寅,終道光戊戌,勒成二十七卷”(見《己亥雜詩》第六五作者自注),那時還未包括《己亥雜詩》。但這二十七卷早已佚失,今除龔氏自定的《破戒草》《破戒草之餘》外,都是後人陸續收拾的,全部合起來不過二百八十餘首。龔詩現存而最完整的,就是《已亥雜詩》了。
《己亥雜詩》是中國詩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共有三百一十五首,都是七絕(有些是不那么按照格律的古絕)。這一大型組詩寫於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一八三九年)龔氏辭官返家之時,由當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開始寫起,至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止。龔自珍於庚子年(道光二十年)春給友人吳虹生的信中,提到這事:
弟去年出都日,忽破詩戒,每作持一首,以逆旅雞毛筆書於帳簿紙,投一破簏中。往返九千里,至臘月二十六日抵海西別墅,發簏數之,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龔自珍全集·與吳虹生書(十二)》
這一組詩,是龔自珍有意識地對前半生經歷作一小總結而寫的(當然其內容不限於總結過去)。其中不少篇章是自述家世出身,仕宦經歷,師友交遊,生平著述的。這種自述性質的詩,可使人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為人。但這僅僅是內容的一部分,《己亥雜詩》所涉及的遠不止此。
龔氏在寫給吳虹生信中的所謂“往返九千里”,大抵是這樣的:已亥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出北京,行前向一些老朋友告別,然後遵陸路南行。五月十二日抵達江蘇省清江浦,再南行至揚州,沿路會見一些友人,渡長江鎮江,歷江陰、秀水、嘉興,於七月初九日抵達杭州。在杭州稍作停留,與舊友相見,大約八月底回到崑山縣的羽琌別墅。住到九月十五日再出發北上迎接妻兒。九月二十五日重到清江浦,十月初六日渡河北上,在山東曲阜稍作勾留,然後在河北省固安縣等候妻兒出都。十一月二十二日,與妻何頡雲及兒子昌匏、念匏女兒阿辛等南歸,至十二月一乾六日抵羽琌別墅。《己亥雜詩》就是在這大半年時間內寫成的。
正像但丁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和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龔自珍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起著承前繼後的作用。他的思想照亮了清代後期的知識分子,令無數的人“若受電然”。而他的詩作雄奇瑰麗,生命力之旺盛,自屈原而下,一人而已。《己亥雜詩》更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劉逸生先生的注本對於讀定庵詩者決

龔自珍簡介

龔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號定盦,又名鞏祚。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歲。
龔自珍生長在經濟號稱繁庶,文化也較為發達的東南地區,門第又可稱得上書香世族。祖和父輩除了任官,還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父親麗正有史學著作,母親段馴也是詩人。龔自珍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封建文化傳統的教育,對經學、史學、古典文學、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廣泛涉獵,早年就打下相當紮實的學問基礎。其時正當乾嘉考據之學盛行,龔自珍的師友輩中,不少又是考據學者,加上祖父輩的薰染,所以龔自珍自幼便養成考據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說經,以經說字”。他十二歲開始習誦《說文解字》,十四歲考訂古今官制,十六歲讀《四庫全書總目》,開始搜羅罕見古籍,致力於目錄學,十七歲進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進行古文字學的研究。凡此,都說明他自小深受乾嘉樸學的影響。假如不是“世變劇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條道路,他大有可能沿著閻若璩戴震王念孫、段玉裁等人開闢的路子走下去,成為著名的考據學者的(清《皇朝經世文編》《經解續編》均收錄龔自珍的《大誓答問》;光緒重修《杭州府志·人物誌》列龔自珍於“儒學”,可見當時一些人的看法)。
不過,龔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終於阻塞了他親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願。
龔自珍於嘉慶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應順天鄉試,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那時只有十九歲。但在龔自珍自己看來,還是很不如意的。因為鄉試的副榜貢生,在一般人心目中還不是正式舉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龔自珍不滿意這個“出身”,因此他在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兩次再應鄉試,希望取得正式舉人的資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應鄉試,即清嘉慶帝六旬萬壽恩科,他終於中式第四名舉人。那時不過是二十七歲。第四名舉人是所謂“五經魁”之一,這使龔自珍大受鼓舞,以為科名從此一帆風順,可望置身於卿相之列,實現改革政治的理想了。
不料事與願違,龔自珍再考進士試,卻連連落第。嘉慶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會試,不第;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是會試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內閣中書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光皇帝登極恩科,會試仍未第。這樣一直到道光九年,龔自珍已經三十八歲了。這年是第六次會試,才勉強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試為三甲第十九名,連一個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舊回到內閣中書的老位子上。
我們知道,科舉出身的高下,在那時是極關重要的。龔氏既無法“掇取巍科”,此後就始終被棄置在中書、主事的冷署閒曹之中,無從施展抱負。十年之後,終於迫得他不能不辭官而去。這就是龔自珍在官場上坎坷的一生。

己亥雜詩(節選)

己亥雜詩(315首)
清·龔自珍
1. 著書何似觀心賢?不奈巵言夜湧泉。百卷書成南渡後,先生續集再編年。
2. 我馬玄黃盼日曛,關河不窘故將軍。百年心事歸平淡,刪盡蛾眉惜誓文。
3. 罡風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臥九閽。終是落花心緒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4. 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半尚紅顏。白雲出處從無例,獨往人間竟獨還。
(余不攜眷屬僕從,雇兩車,以一車自載,一車載文集百卷出都。)
5.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6. 亦曾橐筆侍鑾坡,午夜天風伴玉珂。欲浣春衣仍護惜,乾清門外露痕多。
7. 廉鍔非關上帝才,百年淬厲電光開。先生宦後雄談減,悄向龍泉祝一回。
8. 太行一脈走蜿,莽莽畿西虎氣蹲。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
(別西山
9. 翠微山在柘潭側,此山有情慘難別。薜荔風號義士魂,燕支土蝕佳人骨。
(別翠微山)
10. 進退雍容史上難,忽收古淚出長安。百年綦轍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先大父宦京師,家大人宦京師,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歲四月二十三日出都。)
11. 祖父頭銜舊熲光,祠曹我亦試為郎。君恩夠向漁樵說,篆墓何須百字長。
(唐碑額有近百字者)
12. 掌故羅胸是國恩,小胥脫腕萬言存。他年金匱如收采,來叩空山夜雨門。
13. 出事公卿溯戊寅,雲煙萬態馬蹄湮。當年筮仕還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14. 頹波難挽挽頹心,壯歲曾為九牧箴。鍾簴蒼涼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15. 許身何必定夔皋簡要清通已足豪。讀到嬴劉傷骨事,誤渠畢竟是錐刀。
16. 棄婦丁寧囑小姑,姑恩莫負百年劬。米鹽種種家常話,淚濕紅裙未絕裾。
(有棄婦泣於路隅,因書所見。)
17. 金門縹緲廿年身,悔向雲中露一鱗。終古漢家狂執戟,誰疑臣朔是星辰?
18. 詞家從不覓知音,累汝千回帶淚吟。惹得爾翁懷抱惡,小橋獨立慘歸心。
(吾女阿辛書馮延巳詞三闋,日日誦之,自言能識此詞之旨,我竟不知也。)
19. 卿籌爛熟我籌之,我有忠言質幻師:觀理自難觀勢易,彈丸壘到十枚時。
(道旁見鬻戲術者,因贈。)
20. 訊息閒憑曲藝看,考工文字太叢殘。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
(過肆市有感。)
21. 滿擬新桑遍冀州,重來不見綠雲稠。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
(曩陳北直種桑之策於畿輔大吏)
22. 車中三觀夕惕若,七歲靈文電熠若。懺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貫珠累累若。
(余持陀羅尼已滿四十九萬卷,乃新定課程,日頌普賢、普門、普眼之文。)
23. 荒村有客抱蠹魚,萬一談經引到渠。終勝秋燐無姓氏,沙渦門外五尚書
(逆旅夜聞讀書聲,戲贈。沙渦門即廣渠門,門外五里許,有地名五尚書墳,五尚書,不知皆何許人也。)
24. 誰肯栽培木一章?黃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與兒孫作屋樑。
(道旁風景如此)
25. 椎埋三輔飽於鷹,薛下人家六萬增。半與城門充校尉,誰將斜谷械陽陵?
26. 逝矣斑騅罥落花,前村茅店即吾家。小橋報有人痴立,淚潑春簾一餅茶。
(出都日,距國門已七里,吳虹生同年立橋上候余過,設茶,灑淚而別。)
27. 秀出天南筆一支,為官風骨稱其詩。野棠花落城隅晚,各記春驄戀縶時。
(別石屏朱丹木同年雘。丹木以引見入都,為予治裝,與予先後出都。)
28.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別黃蓉石比部玉階。蓉石,番禺人。)
29. 觥觥益陽風骨奇,壯年自定千首詩。勇於自信故英絕,勝彼優孟俯仰為。
(別湯海秋戶部鵬)
30. 事事相同古所難,如鶼如鰈在長安。從今兩戒河山外,各逮而孫盟不寒。
光州吳虹生葆晉,與予戊寅同年,己丑同年,同出清苑王公門,殿上試同不及格,同官內閣,同改外,同日還原官。)
31. 本朝閩學自有派,文字醰醰多古情。新識晉江陳戶部,談經頗似李文貞。
(別陳頌南戶部慶鏞。)
32. 何郎才調本孿生,不據文家為弟兄。嗜好畢同星命異,大郎尤貴二郎清。
(別道州何子貞紹基,子益紹業兄弟。近是孿生,皆據質家為兄弟。)
33. 少慕顏曾管樂非,胸中海岳夢中飛。近來不信長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
(別會稽少白山人潘諮
34. 猛龍當年入海初,婆娑曾否有倉佉?祇今曠劫重生後,尚識人間七體書。
(別鎮國公容齋居士。居士睿親王子,名裕恩,好讀內典,遍識額納特珂克、西藏、西洋、蒙古、回部及滿漢字,又校訂全藏,凡經有新舊數譯者,皆訪得之,或校歸一是,或兩存之,或三存之,自釋典入震旦以來,未曾有也。)
35. 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嶄然。恍從魏晉紛紜後,為溯黃農浩渺前。
(別大興周丈之彥)
36. 多君媕雅數論心,文字緣同骨肉深。別有樽前揮涕語,英雄遲暮感黃金。
(別王秋畹大令繼蘭,秋畹,濟寧人。)
37. 三十年華四牡腓,每談宦轍壯懷飛。樽前第一傾心聽,兕甲樓船海外歸。
(別直隸布政使同年托公。公名托渾布蒙古人。)
38. 五十一人皆好我,八公送別益情親。他年臥聽除書罷,冉冉修名獨傷神。
(別南豐劉君良駒、南海桂君文耀、河南丁君彥儔、雲南戴君綗孫、長白奎君綬、閩黃君驤雲、江君鴻升、棗強布君際桐。時己丑同年留京五十一人,匆匆難遍別,八君即握手一為別者也。吳虹生已見前。)
39. 朝借一經覆以簦,暮還一經龕已燈。龍華相見再相謝,借經功德龍泉僧。
(別龍泉寺僧唯一。唯一,施南人。)
40. 北方學者君第一,江左所聞君畢聞。土厚水深詞氣重,煩君他日定吾文。
(別許印林孝廉瀚。印林,日照人。)
41. 子云識字似相如,記得前年隔巷居。忙殺奚童傳搨本,一行翠墨一封書。
(別吳子苾太守式芬。子苾,海豐人。)
42. 夾袋搜羅海內空,人才畢竟恃宗工。笥河寂寂覃溪死,此席今時定屬公。
(別徐星伯前輩松。星伯,大興人。)
43. 聯步朝天笑語馨,佩聲耳畔尚泠泠。遙知下界覘乾象,此夕銀潢少客星。
(別共事諸宗室)
44. 毫霜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只販古時丹。
(己丑殿試,大指祖王荊公上任宗皇帝書。)
45. 眼前二萬里風雷,飛出胸中不費才。枉破期門佽飛膽,至今駭道遇仙回。
(記己丑四月二十八日事)
46. 彤墀小立綴鵷鸞,金碧初陽當畫看。一隊佽飛爭識我,健兒身手此文官。
47. 終賈華年氣不平,官書許讀興縱橫。荷衣便識西華路,至竟蟲魚了一生。
48. 萬事源頭必正名,非同綜核漢公卿。時流不沮狂生議,側立東華儜佩聲。
(官內閣日,上書大學士,乞到閣看本。)
49. 東華飛辯少年時,伐鼓撞鐘海內知。牘尾但書臣向校,頭銜不稱其詞。
(再國史館日,上書總裁,論西北塞外部落源流,山川形勢,定《一統志》之疏漏,初五千言,或曰:非所職也。乃上二千言。)
50. 千言只作卑之論,敢以虛懷測上公?若問漢朝諸配享,少牢乞附孫叔通。
(在禮部上書堂上官,論四司政體宜沿宜革三千言。)
----------------------------------------------------------------------------------------
100. 坐我三熏三沐之,懸崖撒手別卿時。不留後約將人誤,笑指河陽鏡里絲。
101. 美人才調信縱橫,我亦當筳拜盛名。一笑勸君輸一著,非將此骨媚公卿
(友人訪小雲於杭州,三至不得見,慍矣。箴之。)
102. 網羅文獻吾倦矣,選色談空習性存。江淮狂生知我者,綠牋百字銘其言。
(讀某人與友人書,即書其後。)
103. 梨園爨本募誰修?亦是風花一代愁。我替尊前深惋惜,文人珠玉女兒喉。
(元人百種,臨川四種,悉遭伶師竄改,崑曲鄙俚極矣,酒座中有徵歌者,予輒撓阻。)
104.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處士卑。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
(予平生不蓄門弟子)
105. 生還重喜酹金焦,江上騷魂亦可招。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讀曲是明朝。
106. 西來白浪打旌旗,萬舶安危總未知。寄語瞿塘江上賈,收帆好趁順風時。
107. 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憐縮手時。今日不揮閒涕淚,渡江只怨別蛾眉。
108. 六月十五別甘泉,是夕丹徒風打船。風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109. 四海流傳百軸刊,皤皤國老尚神完。談經忘卻三公貴,只作先秦伏勝看。
(重見予告大學士阮公於揚州)
110. 蜀岡一老抱哀弦,閱盡詞場意惘然。絕似琵琶天寶後,江南重遇李龜年
(重晤秦敦夫編修恩復)
111. 家公舊治我曾游,只曉梅邨與鳳洲。收拾遺文浩無涘,東南一部小陽秋。
太倉邵子顯輯太倉先哲叢書八帙,起南宋迄乾隆中,使予序之。)
112. 七里虹橋腐草腥,歌鐘詞賦兩飄零。不隨天市為消長,文字光芒聚德星。
(時上元蘭君、太倉邵君,為揚州廣文;魏默深舍人、陳靜蓭博士喬揚州;又晤秦玉笙、謝夢漁、劉楚楨、劉孟瞻四孝廉,楊季子都尉。)
113. 公子有德宜置諸,有德公子毋忘諸。我方乞■忽誦此,箴銘磊落肝脾虛。
114. 詩人瓶水與謨觴,郁怒清深兩擅?H鞝爍卟攀じ叩冢?廢巫吩?∪?啤?
(郁怒橫逸,舒鐵雲瓶水齋之詩也;清深淵雅,彭甘亭小謨觴館之詩也。兩君死皆一紀矣。)
115. 荷衣說藝斗心兵,前輩鬚眉照座清。收拾遺聞歸一派,百年終恃小門生
(少時所交多蒼老,於乾隆庚辰榜過從最親厚,次則嘉慶己謂,多談藝之士。兩科皆大興朱文正為總裁官。)
116. 中年才子躭絲竹,儉歲高人厭薜蘿。兩種情懷皆可諒,陽秋貶筆未宜多。
117. 姬姜古妝不如市,趙女輕盈躡銳屐。侯王宗廟求元妃,徽音豈在纖厥趾?
118. 麟趾褭蹄式可尋,何須番舶獻其琛?漢家平淮書難續,且仿齊梁鑄餅金。
(近世行用番錢,以為攜挾遍也,不知中國自有餅金,見《南史•諸彥回傳》,又見韓偓詩。)
119. 作賦曾聞紙貴夸,誰令此紙遍京華?不行官鈔行私鈔,名目何人餉史家?
120. 促柱危弦太覺孤,琴邊倦眼眄平蕪。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被除。
121. 荒青無縫種交加,月費牛溲定幾車?只是場師消遣法,不求秋實不看花。
(所僦寓有治圃者,戲贈。)
122. 六朝古黛夢中衡,無福秦淮放棹行。想見鐘山兩才子,詞鋒落月互縱橫。
(欲如江寧,不果,亦不得見馬湘帆戶部、馮晉漁比部兩同年訊息。)
123.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
124. 殘客津梁握手欷,多君鄭重問烏衣。故家自怨風流歇,肯罵無情燕子飛。
(重晤段君果行、沈君錫東於逆旅,執手言懷。兩君,家大人舊賓客也。)
125.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過鎮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詞萬數。道士乞撰青詞。)
126. 不容兒輩妄談兵,鎮物何妨一矯情。別有狂言謝時望:東山妓即是蒼生。
127. 漢代神仙玉作堂,六朝文苑李男香。過江子弟傾風采,放學歸來祀衛郎。
128. 黃河女直徙南東(金明昌元年),我道神功勝禹功。
安用迂儒談故道,犁然天地劃民風。(渡黃河而南,天異色,地異氣,民異情。)
129. 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
(舟中讀陶潛,詩三首。)
130. 陶潛酷似臥龍豪(語意本辛棄疾),萬古潯陽松菊高。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
180. 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島疇人奉大師。如此奇才終一令,蠹魚零落我歸時。
(吊黎見山同年應南。見山順德人,官平陽令,卒於杭州。)
181. 惠逆同門復同藪,謀臧不臧視朋友。我茲怦然謀乃心,君已砉然脫諸口。
(陳碩甫秀才奐,為予規劃北行事,明白犀利,足征良友之愛。)
182. 秋風張翰計蹉跎,紅豆年年擲逝波。誤我歸期知幾許?蟾圓十一度無多。
(以下十有六首,杭州有所追悼而作。)
183. 拊心訊息過江淮,紅淚淋浪避客揩。千古知言漢武帝,人難再得始為佳。
184. 小樓青對鳳凰山,山影低徊黛影間。今日當窗一奩鏡,空王來證鬢絲班。
185. 嬌小溫柔播六親,蘭姨瓊姊各沾巾。九泉肯受狂生譽?藝是針神貌洛神。
186. 阿娘重見話遺徽,病骨前秋盼我歸。欲寄無因今補贈:汗巾鈔袋枕頭衣
187. 雲英未嫁損華年,心緒曾憑阿母傳。償得三生幽怨否?許儂親對玉棺眠。
188. 杭州風俗鬧蘭盆,綠蠟金爐梵唱繁。我說天台三字偈,勝娘膜拜禮沙門。
189. 殘絨堆積繡窗間,慧婢商量贈指環。但乞崔徽遺像去,重摹一幀供秋山。
190. 昔年詩卷駐精魂,強續狂游拭涕痕。拉得藕花衫子婢,籃輿仍出涌金門。
191. 蟠夔小印鏤珊瑚,小字高華出漢書。原是狂生漫題贈,六朝碑例合鐫無?
192. 花神祠與水仙祠,欲訂源流愧未知。但向西泠添石刻,駢文撰出女郎碑。
193. 小婢口齒蠻復蠻,秋衫紅淚潸復潸。眉痕約略彎復彎,婢如夫人難復難。
194. 女兒魂魄完復完,湖山秀氣還復還。爐香瓶卉踐復殘,他生重見艱復艱。
195. 天將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時。冰雪無痕靈氣香,女仙不賦降壇詩。
196. 一十三度溪花紅,一百八下西溪鍾。卿家滄桑卿命短,渠儂不關關我儂。
197. 一百八下西溪鍾,一十三度溪花紅。是恩是怨無性相,冥祥記里魂朦朧。
198. 草創江東署羽陵,異書奇石小崚嶒。十年松竹誰留守?南渡飛揚是中興。
199. 野冬修竹欲連天,苦費西鄰買筍錢。此是商鞅墾土令,不同鑿空誤開邊。
200. 靈簫合貯此靈山,意思精微窈窕間。區壑無雙人地稱,我無拙筆到眉彎。
-----------------------------------------------------------------------------------------------
250. 去時梔子壓犀簪,次第寒花掐到今。誰分江湖搖落後,小屏紅燭話冬心。
(是夕立冬)
-----------------------------------------------------------------------------------------------
313. 惠山秀氣迎客舟,七十里外心先投。惠山妝成要妝鏡,惠泉那許東北流?
(廿二日攜女辛游惠山)
314. 丹寶瓊花海岸旁,羽琌山似峚之陽。一家可惜仍煙火,未問仙人辟穀方。
(歲不盡五日,安頓眷屬於海西羽琌之山,戲示阿辛。)
315.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忽然擱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