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龕道場

龍龕道場

龍龕道場位於廣東羅定市苹塘鎮談禮村境內,“道場”是佛教徒誦經禮佛的場所,隋朝大業九年(613年),全國統一改寺院稱“道場”。“龍龕道場”是羅定市的一處重要文化與自然遺產,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龍龕道場”所處的龍龕岩是在一座孤峰下,據傳有老龍蛻骨於岩洞中,故名龍龕。岩洞南北走向,捲曲百米,如巨龍穿山而過,留下龍身的印模,絕無人工斧鑿的痕跡,真是巧奪天工,人們稱謂“龍龕脫骨”。這實為嶺南一絕。道場建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由時任瀧州永寧縣令的陳普光與僧人惠積主持建造。道場位置在龍龕岩洞的洞口石室前,東南方向,一座兩進。在道場正殿神龕的北壁畫有一幅“當陽像”,即當朝皇帝李淵的畫像。左右兩旁廂房,繪有飛仙、寶塔、羅漢、聖僧的壁畫。道場眾僧禮佛,“洪鐘一扣,響徹三十三天,石磬再鳴,還聞十八地獄,紅幡外颶,彩影亂於雲霓,香菸內騰,素氣通於迥就。”為此,道場成為嶺南一著名佛教聖地。道場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別為本地人惠積和寶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間(674—676年),當地人陳普光的長子陳叔瓊,在神龕中建造“當陽連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公元690—698年之間,有效趾郡(即現越南)僧人寶聰,來龍龕道場頂禮膜拜,並與陳叔瓊一道,對道場作了進一步的修建,寶聰並作主持。陳普光死後,陳叔瓊的三位胞遞陳叔、陳叔瑋、陳叔便令其門宗於道場之南(正門內)建造釋迦牟尼尊像一座。該道場曾於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進行過第一次重修。到武則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則天自號“金輪聖神皇帝”(“金輪聖神”是佛教名詞)。至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在全國上下一片崇佛的環境影響下,由陳普光的孫輩主辦,對道場進行第二次重修。這是大規模的重修,其時請當朝位列公聊、且在國都長安供職的瀧州(現羅定市)人陳集原撰文以紀念此盛事。於是,陳集原便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龍龕道場銘並序》。這是《龍龕道場銘並序》的來由。

龍龕道場銘

陳集原,時官拜“冠軍大將軍行使左豹韜衛將軍”,授予“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等勛位、爵位,且“世為嶺表酋長”。其祖父佛智,南朝陳初為南靖太守,歷任羅州及西衡州刺史,封安靖郡公,父龍樹仕唐,歷任瀧、南扶、建、萬、普、南施六州刺史,封鄱陽縣開國男,子仁謙,仕至知兵馬使。自佛智以下四世鄉賢,均是嶺南地方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陳集原所撰寫的“銘序”,鐫刻於岩洞西側石壁靠洞頂處。“銘序”文楷書陰刻,高0.8米,寬1.1米,共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數從20餘字到40餘字不等,字方寸大小,帶北碑風格,間有行體,鐫刻技藝精湛,字跡清晰可辨,內有武則天時代創製新字12個,是我國石刻與文字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蹟。《龍龕道場銘並序》無書者與刻者姓名,石刻內容敘述了龍龕道場修建演變的歷史以及對佛教思想的頌揚。該石刻以其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價值高而著稱於世,被譽為嶺財第一唐刻,不少文人、學者、金石家對“銘序”及石刻稱頌有加。清代西江名士彭泰來寫有“嶺南唐刻今在世,屈指最古龍龕銘”詩句;清時才子葉恭綽贊其文章及石刻之佳“為嶺南諸碑之冠”;清代金石家歐陽廉稱其刻文為“粵中第一古碑”;旅港著名學者吳天任更譽其“文章優美,駢詞工麗,和唐太宗撰《三藏聖教序》風格略同。”其後,“銘序”收錄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征》中。
龍龕道場的建立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龍龕石刻所記錄的嶺南佛教盛況,是可證嶺南之文化亦同臻發展。《龍龕道場銘並序》的研究價值,不單是石刻、書法與文字,所涉及的還包括嶺南隋唐史、宗教史、文學史以及盛唐時期西江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地方史志等諸多方面,而且對武則天主政期間朝廷與嶺南民族的良好關係等等均有體現,這些都有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龍龕道場銘原文

龍龕道場銘
陳集源
集源,瀧州開陽人,武后時歷右豹韜衛將軍。
蓋聞中天顯跡,千劫誠希遇之因;[C099]相騰暉,三界表獨尊之稱。悟其指則直心是道場,契其源則淨身為佛土。可以神(闕一字)事絕於筌蹄;難以名言,理歸於真寂。故八十種好,不可以色睹真容;十二部經,不可能詞詮至理。然而煩惱郭重,貪愛河深,六趣輪迴,劍葉與刀山競起;四生湮沒,毒蛇將惡獸交馳。由是法雨橫流,慈 普{ 護},宏化城於 路,朗惠炬於迷津。大乘小乘,隨淺深而悟道,中莖中葉,逐性分以含滋。皆所以安樂群生,提孩眾品,施殷憂以無裹,息多難以夷途。大矣哉!無得而名也。
此龍龕者,受形於渾沌之(闕一字)擢秀於開闢之日。孤峰峻峙,罩深逕而出 霞;危壁削成,排日晨而 藺霓漢。峭 秀麗,為眾岩之欽挹;花葯奇卉,實先聖之安憩。是故龍出龍入,每脫骨於岩中;仙隱仙棲,屢承空於香氣:因得龍骨,故曰龍龕雲。武德四年,有摩阿大檀越永寧縣令陳普光,因此經行,遂回心口,願立道場,即有僧惠積,宿緣善業,回響相從。惠積情慕純陀,巧自天性,即於龕之北壁,畫當陽像,左右兩廂,飛仙寶塔,羅漢聖僧。雖年代久遠,丹ぬ如(闕一字)粉色凝沈,采影猶在。洪鐘一叩,向除淆十三天;石磬再鳴,遠聞十八地獄。虬蟠外揚,彩影亂於 霓;香菸內騰,素氣通於迥(闕一字)。故得法流猾 ,釋教被於無垠;元化遐覃,振錫窮於有截。豈如白馬駝經,靈泉創於方丈;緇衣闡教,廬山頓其威儀者哉!
既而年代浸遠,石龕無毀壞之期,歲序奄遷,粉黛有沈湮之理。昔之惠積,早隨劫而為灰,寶亮亦投身於餓虎。兩僧勇猛,志貫白 ,雖學不出境,而精情自溢。上元年,先男叔瓊,不棄前蹤,龕中造立當陽連地尊像一軀。近有交趾郡僧寶聰,弱歲去家,即詣江左,尋師問道,不惑圖南。聞有此龕,振杖頂禮,睹佛寺之摧殘,心目悲眩,共成勝因。又檀越主善勞縣令陳叔、 陳叔(闕一字)陳叔垓,痛先君之肇建,悲像教之凌遲,敦勸門宗,更於道場之南造釋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圓滿,為七代之父母修六道之緣。屬聖神皇帝御紺殿以撫十方,動金輪以光八表,宏護大乘,紹隆缶教。覆載之恩, 夕黔黎乎赤子; 雨之施,等潤澤於蒼 。地平天成,河氵兼海晏,雖復道被匡中,而凝懷俗表,將使比屋之化,契法俗以{莊全}菩提;垂拱之風,葉治真而成缶覺:就日與慧日俱明,油雲共法雲同覆,遠矣大矣,無得言焉!是知觀夫秉氣舍靈,有生之類,七識已具,六精斯起。攀緣於虛妄之境,馳騖於名色之間,譬彼騰猿,猶茲狂象,棲托於愛河之內,遨遊於火宅之中。方石几銷,冰炭之群不息;須彌屢盡,鼎鑊之報無窮。輪迴長夜,終焉莫曉,同亡異術,豈不哀哉!大矣能仁,隨機誘喻,或宣四諦,或導一乘,潤小枝而不遺,淨滿[C099]以圓燭。系想於方寸之間。而神超於(闕一字)塵之表,喻起生死,歸乎寂滅。其為淨室禪龕者也。(闕一字)永鐫勒,以希不朽。爰命解劍之夫,運茲不斌之筆,庶海變桑田,終無毀日,敬題年紀,不文而質。其詞曰:
岩岩石室,鬱郁禪枝。五門清淨,八解連漪。神高習海,道溢須彌。欲求蟬脫,良津在斯。龕自天工,室唯地絡。石磬長懸,洪鐘不著。無假梁楝,自然花葉。掩室杜口,何憂何樂?爰飾金繩,於茲勝境。(闕二字)畢修,雕龍鹹整。 起山窗,花開蓮井。蕭爾閒曠,悠然虛靜。篤矣親信,共宏利益。或舍衣資,或傾銀帛。詎勞斤鑿,無煩匠石。湛然真相,嶷爾無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日之日,天寶之寶。猛虎相宿,波(闕一字)降早。闡六渡於迷津,踐三乘之悟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