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會

龍華會

龍華會:是由於彌勒佛下生補登佛位時在龍華樹下得道成佛,普度眾生的傳說而來的佛教節日。龍華會浴佛節的時間在農曆四月初八,此日也是彌勒佛的生日。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徵也。另說,龍華會無國界、無黨派、無幫派、無教派之分。凡是天下行好之人都一律相待,只要你心誠,心中有上天,信仰者都收、都要,相互取長補短,相互探討,相互學習,怎樣才能修成佛祖、神仙、回天見母。龍華會是上天六萬年開天闢地時注定的。為了下三界的穩定,世界的平安,人心向善,教人學好、行好、作好事、不造孽,少造多修。定三陽,管理乾坤不亂,三次差上佛下世渡人真修、元靈歸原位聽封,永住天盤伴,不下世,不輪轉。上天第一次差青陽下世渡人、傳道。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太上老君,他當時發揚光大的是道教功法。

龍華會·浴佛節

龍華會浴佛節的時間在農曆四月初八,此日也是彌勒佛的生日。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徵也。”唐代劉長卿也留下詩句:“支公去已久,寂寞龍華會。”

龍華會的“淵源”。

據傳,彌勒佛本來是釋迎牟尼的弟子,但他先於其師而入滅,上升到兜率天內院(後稱“彌勒淨土”)作“補處菩薩”,即“未來佛”。彌勒佛入滅之時,釋迦牟尼佛曾“受記(預言)”,說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相當於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然後下生補登佛位。下生之後,將在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其後,彌勒將遵循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華林園裡的龍華樹下三番說法,度脫上、中、下三種根基的眾生——這就是佛教寺院傳統的龍華會的“淵源”。

關於彌勒佛的記載

本來的塑像是眼觀鼻、鼻觀心,摒絕情慾,超凡脫俗,一副莊嚴法相。中世以後,怎么變成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了呢?其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說是五代後梁時,有一個叫契此的胖大和尚,言語無常,面帶笑容,常背一隻口袋在街上遊逛。他行為怪異,能預測風雲;天要下雨的時候便預先穿濕布鞋,夭晴時則穿木屐。他常常把口袋裡的東西統統倒出來叫人看,知人禍福,每言必中,人稱“布袋和尚”。
《梁高僧傳》、《五燈會元》、《二浙名賢錄》等還作了這樣的記載,說這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是1100餘年前浙江寧波奉化人。家住長汀,由農民張重大撫養成人,後在奉化大橋鎮岳林寺出家。這位和尚不守戒律,常攜一布袋流動化緣……。蔣氏的遠祖蔣宗霸(摩訶居士)曾拜他為師,跟隨他雲遊三年。梁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坐於岳林寺東廊的盤石上圓寂,肉身葬在封山(錦屏山)的中塔寺。圓寂時他曾留下偈語: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人們從偈語中悟出:
噢,他啊,原來就是彌勒的化身!
相傳北宋時,才把他大肚笑臉的形象塑為彌勒全身。……後來的人們又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大肚彌勒佛不斷地進行改造:如在大肚彌勒的身邊塑幾個和他戲耍的小兒,稱“五子戲彌勒”,不孕的婦女常向他祈求子嗣,這也就是所謂“送子彌勒”。
……時至今日,大肚彌勒佛的小塑像還常被人們置於案頭几上,用以迎合國人的中庸隱忍處世哲學,消釋生活中的怨怒憂憤。有人以效彌勒作下“至理名言”:
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一聲,風平浪靜。
當然,人們更不會忘記天王殿掛在彌勒佛身旁那副令人尋味的處世聯對: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記得八十年代的有一天,全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來奉化溪口,見雪竇寺正在修復,提議建造彌勒殿,當即獲傳山長老的贊同;台灣法師到雪竇寺朝拜,聞此訊息,主動承擔費用。現在,在奉化雪竇寺的大雄寶殿前新建了全國獨有的彌勒殿。殿前豎起了一塊石碑,上刻佛教“五大名山”,“大慈彌勒菩薩應跡聖地。”殿內有彌勒大佛一尊,重3.5噸,高3.6米,純銅鑄成,耗資17萬元。計畫還將塑造一千尊千姿百態的小彌勒圍坐四壁,千尊彌勒,濟濟一堂……到那時:
四大名山添昆仲,彌勒道場雪竇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