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瑞宮

龍瑞宮

龍瑞宮是中國唯一洞天福地雙棲處(陽明洞為第十洞天、若耶溪為第十七福地),宮址在今紹興會稽山東南宛委山景區,宛委山古為越中道教聖地,該山之龍瑞宮,更為越中一大勝跡。系道家“第十洞天”。《道書》云:“黃帝時嘗建候神館於此”。唐神龍元年(705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714年)因龍見,改名龍瑞宮。懷仙館為南朝宋人孔靈產入道後所重建。所謂“龍見”,指“敕方士葉天師設醮而龍現。康熙《會稽縣誌 》卷十六曰:“龍瑞宮在宛委山下,其旁為陽明洞天。”

瑞宮 

 龍瑞宮張公聖君簡介

龍瑞宮始建於明朝,清嘉慶年間曾有加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宮殿的中殿較高,兩廂較低,屋面龍脊花檐,以像雄鷹展翅之英姿,矗立在安溪縣官橋鎮虞宗村的北面獅山的萬木蔥蘢之間,背座獅身,堂朝三水之匯,山下有藍溪的滔滔急流,宮殿懸於溪沿峭壁,每逢雨季,波濤拍岸,遙望此地,大有雄鷹展翅翔於河海之勢,雨期過後,宮下存一深潭,水綠如璧,潭畔立一碑,碑有“阿彌陀佛”之字。傳說專治潭中惡鬼作祟,碑後長一叢竹,專用落地除妖之符,人稱青竹符。碧潭東畔溪中,怪石嶙峋,呈有石筆、石龜、石獅、石雞、石狗之狀,傳說群石立水尾,急水廻流,為境內萬民招財聚寶。石獅石龜鎮水尾治洪水泛濫,石筆屹立致民眾安康,石狗靜聽,吠妖魔出境,石雞猛醒報天致吉祥。如此天然巧合,呈佛地奇觀,顯宮中張公之聖。張公聖君,姓張,名沙,道號自觀。福建省永福(永泰)縣桃溪境月洲村人,出生於南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七月二十三日。10歲時受名師指點,練功修道,18歲就練就一身神功妙法,雲遊閩地,為民除害。21歲時有一次見巨蟒傷人,與巨蟒搏鬥,頭額受傷一凸,面部受蟒蛇毒氣所傷而變黑,受傷之人死裡逃生,此人系陳氏後裔,陳氏家族感恩致謝。24歲時,張公路過一古山寨,見來往行人步行非常艱難,他留宿此地,待深夜運用神功,砌成3400多級石階,並用寶劍畫痕,防滑利行,據傳山寨內外居住多數系陳氏家族,知曉戶,讚嘆不已。45歲時,張公功成果滿,是年三月初八羽化於九龍潭,顯於石壺,後來道人卜知,此系玉帝下旨,召張公壬監雷聖君。張公到處鎮邪除妖,安民濟世,多次與陳氏家族有緣,閩地陳氏首次塑佛敬奉。佛像系黑面散發,項伴麻蛇,右手執劍,道貌如生,威儀可敬。明正德皇帝封張公為法主神號,世人奉為張公聖君,香火傳播四方。明嘉靖年間,虞宗大路口一陳氏子民,因誤食“金錢包”肚腹日漸漲大,痛苦難堪,請境內古佛通天大使出壇,其指示系蛇咬纏身,須請張公前來救治,即刻乩童快步如飛帶領村民衝上鐵鋒山,在碧水岩古寺舊石洞裡請出張公聖君金身。金身一到虞宗即出壇顯聖,乩童銅刀往患者腹部一按,上吐下瀉,湧出幼蛇數以百計,皆未睜眼,患者立愈。一門感恩,全村敬仰,為答張公恩澤,陳姓村民紛紛集資欲為張公重塑金身,立廟供奉,張公也慨然允諾,並出壇擇地——即現在之龍瑞宮勝境。龍瑞宮落成之後,主殿供奉“大老”、“二老”兩尊張公金身。宮裡有僧人主持,香火不斷,便利民眾。張公大發慈悲,廣施符水丹藥,人們又稱張公為法主公。法主公神威顯赫,保境安民,爐下弟子廣受恩澤,邪祟斂跡,疫病不生。

傳云:

一年夏天夜晚,宮前溪中石狗狂吠,原來一群惡鬼欲潛入虞宗。此時,張公當道而立,項纏猛蛇,手執利劍,聲色俱厲:“有吾在此,汝等須當遠遁,否則,休怪寶劍無情!”眾鬼見之,紛紛逃竄。至今四鄰七月均有“普渡”,唯虞宗無此習俗,一境安寧。張公生平專除蛇祟又善馴蛇,早年龍瑞宮四周樹林茂密,人們時見巨蟒嬉遊於林間,其貌和善,從不傷人。人們也屢見不鮮,知其乃法主公馴養之物,用來鎮護宮廟。法主威名遐邇周知,外鄉民眾,如有病疫發生,每每前來請求法主公金身前去驅邪治病,聖君到處,賜以符水丹藥,患者病除身安,合境無恙。如清嘉慶年間,白姓信士白彩市,受法主公恩澤,叩謝一對石雕香爐,至今保存完好。倘有諸多事例、心無,因滄海桑田,未能善存,誠為憾事。七月二十三日乃法主公聖誕,陳姓村民皆虔誠敬奉,外姓善男信女值此張公聖誕,前來祈求還願,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規模之大,供品之豐,盛況空前,令人讚嘆。米粽松糕要用榖桶裝盛,糯米炊蒸之印果(俗名大龜)大如米蘿,臨近舍里無可比擬(民國初年還是如此)。張公聖君神威遠播,澤被四方,爐下弟子有往外地謀生者,大都愛帶上張公香火信物隨身供奉以求平安。條件具備即立廟雕像以供眾膜拜。幾百年來,張公聖跡遍布海內外。如廈門、溫州、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處,均有龍瑞宮分爐之張公聖殿廟,時有分爐信士尋根問祖,前來找尋龍瑞宮發祥地。彼此往來,神人一體,正是神道無私,惠及蒼生,澤被萬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