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鎮[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龍泉鎮[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龍泉鎮總面積40.16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龍泉鎮通訊發達、交通便利,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程控電話近萬門,省道湖南路縱貫南北。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淳樸的民風,吸引著海內外賓朋雲集於此,共謀圖騰大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泉頭村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泉頭村

龍泉鎮地處山丘地區,東部為石灰岩山區,西部為沙頁岩山區,中部地形較為平坦,整個地勢東西高,中間低,南高北低,成箕狀,東西最大距離6.9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9公里,全鎮總面積為40.16平方公里。南部王山海拔高度373米,般陽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韓莊溝、台頭溝與般陽河相連。省道湖南公路貫穿南北,柳泉石礦、龍泉煤礦兩條鐵路支線分列東西。全鎮共有耕地面積789公頃,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及各類蔬菜,全鎮植被面積1200公頃,覆蓋率達30%。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炭、鋁礬土、陶土、紫砂石 、石灰石。主要特產有渭頭河大瓮、龍口氈帽、泉頭砂鍋等。

2002年,全鎮轄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3萬人,人口增長率2.94‰,計畫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和綜合措施落實率達到100%。2002年被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同年被評為全省“婚育新風進家,宣傳教育進村”活動先進鄉鎮。

歷史革沿

建國初期為淄川縣三區,轄龍口鄉、韓聖鄉、圈子鄉、渭頭河鄉、石谷鄉、車宋鄉。1955年4月,撤淄川縣,龍泉劃為崑崙區、後歸屬洪山區,成立龍口辦事處和渭頭河辦事處。1958年3月,洪山區撤銷,併入淄川區。1958年9月,成立龍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18日成立龍泉城市人民公社(簡稱龍泉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龍泉鎮。

龍泉鎮位於淄川城東南,鎮機關駐地在龍一村。南與西河鎮以劈山為界,東與張莊鄉相鄰,北與洪山鎮接壤,西與城南鎮、崑崙鎮相連。

經濟發展

奧運頌奧運頌

改革開放持續深入發展使這座文化名鎮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鎮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培植高新技術企業、扶強骨幹優勢企業、狠抓重點工程建設、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重點,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使全鎮經濟建設跨入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目前全鎮已擁有企業170家(中外合資企業17家,高新技術企業17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44家,全區工業企業50強中占有7家。國家級企業集團1家,省級企業集團4家,全國中型二檔以上企業17家,強力構築起了工業立鎮宏偉壯闊的發展戰略框架。2003年,全鎮招商引資完成1.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完成4.2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完成3.4億元,上繳國家稅金3500萬元,三項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數為歷年來最高。尤其是引進了淄礦集團總投資達10億元的大水泥項目後,成為鎮域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04元。

產業發展

在新世紀希望與機遇同在,挑戰與成功共存的新形勢下,龍泉鎮黨委、政府立足經濟強鎮優勢,堅持高起點定位,咬定發展不放鬆,調整經濟結構,最佳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壯大鎮域經濟。建材是該鎮的主導產業,現有建材企業32家,三磚年產量達到8600平方米,經濟總量占全鎮經濟總量的30%以上。“三材一電”(磁性材料、晶體材料、金剛石、高性能電池)和玻璃企業已成為鎮域經濟兩大特色。以“三材一電”為龍頭的17家高新技術企業經濟總量已占到全鎮的30%,成為鎮域經濟的重要支撐。玻璃企業成為全鎮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新亮點,企業規模已達到9家,生產的玻璃工藝品全部出口,初步實現了從玻璃制球、拉絲到玻璃纖維織布的一條龍生產。龍泉鎮已形成了煤炭、建材、高新技術“三產鼎立”的工業結構新格局。170家企業逐步形成了電子、建材、化工、玻璃、機械、服裝、陶瓷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生產體系。主要產品電子變壓器、水晶石、金剛石、鎳鎘充電電池、衛生潔具、玻璃工藝品、高級牛奶杯、高檔茶具、硫酸二甲脂、乳酸等暢銷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南非香港台灣等十幾個國家、地區和國內近20幾個省、市、自治區。

社會事業

淄川區龍泉鎮和莊村東北朝晚期石室墓葬出土淄川區龍泉鎮和莊村東北朝晚期石室墓葬出土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龍泉鎮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近年來,龍泉鎮先後獲得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市級“教育強鄉鎮”、市級“六好鄉鎮黨委”、市級“中心城鎮”、“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鄉鎮”、“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市級“發展經濟強鄉鎮”、省級“先進黨校”、省級“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省級“城鎮建設新型鄉鎮”、省級“小康鄉鎮”、省級“體育文化先進鄉鎮”、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在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時,龍泉鎮的小城鎮功能也日臻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鎮政府駐地為中心,以湖南路為交通大動脈,公路兩側建有學校、醫院、影劇院、集市、郵政、電信、金融、保險、農機、水利、火力發電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新型城鎮格局。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改觀。目前,全鎮舊村改造率達65%,樓房入住率達50%,建有5個住宅小區,2個公園,綠地面積達22.8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0%,扮靚了龍泉鎮的秀麗容顏,煥發了龍泉人的精神面貌。特色農業獲得長足發展,目前建有4個特色農業示範園和6處特色養殖小區,其中麓山梅花鹿良種繁育中心被命名為“全國特產業梅花鹿(淄博)示範基地”。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提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滾滾浪潮,龍泉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抓住歷史機遇,放眼世界,前瞻未來,瞄準國際化大市場,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企業繳納各項稅金、新建項目手續、高新技術項目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理順各種關係,最佳化投資環境,為來自國內外的投資創業者搭建起縱橫馳騁的經濟大舞台。

文教衛生

1949年境內有學校8處(其中完小2處),學生850餘人,開辦農民夜校10年,多數青壯年達到國中文化水平。1958年,淄博第十四中學設龍泉。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1000人。90年代,鎮投資500萬元建起2處高標準中學和2幢教師宿舍樓。2002年,全鎮有2處中學,在校學生2022人,6處國小,在校學生2708人,其中3處為市規範化學校,獲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項獎勵275項。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首批教育強鄉鎮之一。2002年全鎮現有教職工359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1982年,龍泉鎮和莊村發現一古墓,出土青釉蓮花瓷尊1件,青釉瓷碗3件,現收藏市文化局。根據造型、紋飾和胎釉分析,應是北齊時期北方青瓷窯所產。經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代表著北齊時期的北方陶瓷藝術水平。1972年成立公社電影隊,1975年成立公社文化站,1984年建起龍泉影劇院。各村相繼建立圖書室、閱覽室、文化大院。1988年先後辦起《龍泉通訊》、《工程簡報》、《龍泉信息》、《工作動態》等內部刊物。

新中國建立之前,鎮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少數名中醫和部分個體藥鋪;1956年成立聯合診所,衛生人員22名,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1999年建門診大樓一幢,購置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醫療條件。2002年全鎮有衛生院1處,村衛生室18處,病床40張。

1991年承辦“龍泉杯”全國少年足球賽,並組隊參加比賽。1992年舉辦“迎省運山東省‘龍泉杯’農民中國象棋比賽”。1992年9月淄川德利陶瓷廠與山東體育報合辦德利藝術攝影大獎賽。韓聖村連續舉辦八屆元宵燈會,尚莊高蹺、礬場舞獅均獲得優秀表演獎。

人民生活

20世紀70年代,以小麥、玉米、瓜乾為主糧。80年代,以麵粉為主食。90年代,以麵食為主,雞、魚、肉、蛋、奶、蔬菜多樣化,穿著趨向高檔化。1985年以來,全鎮有18個村實施舊村改造,拆平房、蓋樓房。住宅走向樓房化。台頭、和莊、圈子村全部改造為二層小樓,渭二居委會蓋起16幢高層住宅樓,水電暖氣配套。2002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0200部,閉路電視普及率60 %,80年代,腳踏車,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運輸和代步工具。1996年,全鎮各村戶戶通電、通自來水、通柏油馬路,18 %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鎮敬老院1989年被評為省級敬老院,1991年龍泉鎮列入省級文明鎮,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428元。

鎮村建設

1985年始,鎮聘請省、市專家進行小城鎮整體規劃。湖南路龍泉段拓寬改造工程長8.4公里、寬31米,投資3500萬元。投資420萬元建江北第一家程控電話工程,投資1440萬元完成全鎮供水工程,完善全鎮交通、電力、通訊、汽等基礎設施。2000年,為建設高標準中心鎮,聘請省勘察設計院,重新修編原有規劃。

1995年始,總投資3.6億元新建農貿市場5個,完成小城鎮建設總面積30萬平方米,高層住宅樓7.3萬平方米,二層住宅樓20萬平方米,商住兩用樓3.3萬平方米,湖南路龍泉中心路段安裝路燈204盞,種植花草867600平方米,全鎮40個單位3000戶居民解決冬季取暖和生產用汽,集中供熱8.5萬平方米,淄川城區供熱面積45萬平方米。和莊、渭二、台頭村被省人事廳、省建委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6年龍泉鎮獲得省級“城鎮建設新型鄉鎮”稱號,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中心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