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鎮[安徽省東至縣]

龍泉鎮隸屬於安徽省東至縣,地處縣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身是城關鎮。1996年10月1日撤鄉並鎮,原城關鎮、城東鄉、田家鄉合併為龍泉鎮。2000年4月根據管理需要,又分為一鎮兩處,即龍泉鎮、城東辦事處、田家辦事處。現龍泉鎮總面積為23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8930人,分為朝陽、中山、新華、雙碧、秀峰、雙勝6個社區居委會和17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大板水庫大板水庫

龍泉鎮位於皖贛兩省的東至彭澤鄱陽三縣交界處,周邊與本縣的青山、昭潭、泥溪及江西鄱陽的石門、侯崗等鄉鎮接壤,地處安徽最南端,俗有安徽“南大門”之稱。是安徽省十三個重點邊貿市場之一,是安徽省綜合體制改革試點鎮及省中心建制鎮、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試點鎮,2006年被省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鎮。

境內轄14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三個國有場(種子場、園藝場、茶樹良種場),人口2.7萬人,耕地面積3萬畝,鎮域面積187平方公里。境內資源豐富,盛產棉花、糧食、油料、蓮子、木材、香菇、木耳、鮮魚等農副產品,一馬平川的萬畝鹽田大板是安徽久負盛名的“米糧之倉”,有26萬畝山場資源,木材蓄積量十分豐富。有國家旅遊聖地,全國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地,大板紅軍局、天主教堂、屈原祠天子坡小九華香山等一批旅遊景點,龍泉既有山色之靈秀,又兼具平原水鄉之旖旎。

區位優勢

紅軍樓紅軍樓

境內有龍泉河,迤邐北來,淼茫南去,源於仙寓山,注入鄱陽湖。與龍泉鎮隔河相望的是江西省波陽縣石門街鎮,其間有一橋如虹勾通兩地。景泉(景德鎮至龍泉)、大石(大渡口至石門街)兩條聯接兩省、溝通南北的公路,在此交匯,傍206國道,距景九高速僅24公里,交通便捷。因地處交通要塞,歷史上戰亂時期為兵家角逐之地,和平年代是商賈雲集之所。

該鎮主要有菜、煙、果三大產業,種植蔬菜7千餘畝,優質烤菸600多畝,開發優質水果大五星枇杷1000多畝,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擁有各類企業343家,個體私營主6000多戶,從業人員9000餘人,形成了以家俱製造業、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業、機械製造業為支柱的主導產業,民營經濟產值占全縣民營經濟總產值50%以上。近幾年來,龍泉鎮借招商引資的東風,抓住沿海產業內移和本地能人回鄉創業的機遇,引進企業10多家,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

經濟發展

古廊橋古廊橋

2007年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招商引資工業項目到位資金占總到位資金的70%以上,工業項目到位資金固定資產轉化率達50%以上,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0%,完成招商引資4000萬元,財政收入265萬元。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追趕、奮力崛起、實現跨越為主鏇律,實施“邊貿活鎮、工業強鎮、旅遊興鎮”戰略,重點抓招商,核心抓工業,聚力抓園區,突出抓項目,全力抓環境,努力構建和諧龍泉。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按照“改革推動、外向帶動、科教驅動、城鎮拉動”的總體思路,繼續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強交流,全面啟動,重點突破,把龍泉對外開放推向一個新階段,我們真誠希望和期待國內外各界人士來龍泉旅遊觀光、洽談投資,攜手共創龍泉美好明天。

旅遊資源

大板水庫

大板水庫大板水庫

大板水庫屬鄱陽湖水系,龍泉河流域大板河,壩址位於原蘇維埃政府皖南紅軍區根據地之一的東至縣龍泉鎮大板村。距鎮政府14公里,大板水庫始建於1959年,1980年主體工程基本竣工。庫區集雨面積45平方公里,養殖水面1100畝,總庫容17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0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規模,是池州市境內目前最大的水庫。已建有壩後式水力發電站一座,裝機3台,計325千瓦,年發電量達50萬千瓦小時,庫區林木茂密,景色宜人,“紅軍樓”、“方誌敏烈士墓”等古蹟為該水庫增色不少。

生態曹村

曹村位於東至縣最南端,S222省道由此經過,距景(德鎮)九(江)高速公路僅30公里,交通便利,總面積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04畝,山場面積1.3萬畝,森林覆蓋率75%。全村10個村民組,296戶,總人口1169人,該村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容整潔,經濟發展較快,該村進行改土治水,農田林網,生態富民工程,道路組組通,主要路段全部綠化。該村相繼被評為市奔小康先進村,市“五好”村黨支部標兵,安徽省百佳生態村等。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龍泉鎮龍泉村東面香山上。於二○○○年被宗教局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該寺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壞,目前尚在興建中。

紅軍樓

紅軍樓位於龍泉鎮大板村,距龍泉鎮約14公里,在革命戰爭年代,大板憑藉山高林密,成為皖贛革命根據地之一,1929年就有中共組織在此活動,1932—1934年間,贛北特委從江西陳家山遷駐此地。邵式平、方誌敏等曾來大板山區開展革命活動。紅十軍獨立師師長匡龍海率部在此與國民黨武裝展開激戰,史稱“大板保衛戰”。贛北特委 舊址史稱“紅軍樓”座落於此。該樓為二層磚木結構,面積約300平方米。樓記憶體有少量歷史資料。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誌敏烈士墓”等古蹟為該水庫增色不少。“方誌敏烈士墓”在該樓對面的山上。

屈原紀念館

屈原紀念館是應我鎮黃荊港村屈家組、屈灣組、屈墩組屈氏後代提出申請,2000年秋經縣文化局批准動工,於2001年11月3日落成。該館坐落於黃荊公路邊的獅子坡上,占地約半畝,三間磚木石灰鋼筋水泥混合結構祠館矗立在綠樹叢中,青山綠水,紅磚碧瓦,芳草雅室,相映成趣。館的正面寫有“三閭大夫”四個大字,揭示了館的主人的身份。大門兩邊有文人雅士所作的對聯數幅。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縣著名書畫家王建中根據歷史記載所作的屈原畫像。紀念館內還有我縣文人雅士所書的各種字型的屈原對聯數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揭示了屈原作為一代偉人坎坷的一生。“世人皆醉,唯我獨醒”展示了紀念館的主人不逐波揚濁的高風亮節。館的側廳內有保存完好的屈原塑像。逢年過節,尤其是端午節許多對屈原懷有崇厚感情的人們趕到這裡對其頂禮膜拜,熱鬧異常。館內還配有龍船數隻,以備端午節下河湖奪標競渡。紀念館內還珍藏有屈氏後代保存完好的家譜數本,尤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整個紀念館掩映在綠樹叢中,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到此一游,偉人的博大胸懷,高尚情操,不屈的人格感人至深,受益非淺。尤其是屈氏後代不忘根本,歷盡艱辛,自資興建紀念館的精神更是令人欽佩,發人深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