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墩上的悖論

龍墩上的悖論

《龍墩上的悖論》由中信出版社2007年9月1日出版。作者: 王充閭。他們是歷史活動中的特殊人群,他們有著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予取予奪的政治威權,而他們的命運,揭示了一系列不易把握、沒有邏輯、充滿玄機與隱秘的東西,即所謂歷史的詭譎,人生的悖論.....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 王充閭ISBN: 9787508609409 頁數: 24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定價: 32.0裝幀: 平裝出版年: 2007-9-1

內容簡介

歷史老人同雄心勃勃的始皇帝開了一個大玩笑:你不是期望萬世一系嗎?偏偏讓你二世而亡;你不是幻想長生不老嗎?最後只撥給你四十九年壽算;北築長城萬里,抵禦強胡入侵,不料中原大地上兩個耕夫揭竿而起;焚書坑儒,防備讀書人造反,而亡秦者卻是不讀書的劉、項。一切都事與願違,大謬而不然。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宋徽宗和李後主本來不是當皇帝的材料,卻偏偏被擁上“九五之尊”,結果,受到無情的命運的作弄,從榮耀的巔峰跌進災難的谷底。歷史不容假設,但也曾偶發奇想:如果這兩個人能夠從其所欲,專心致志於所擅長的專業,那又會怎樣呢?

“三百年風水輪流轉”。同樣是在撫順這個地方,開始是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艱難締造,創業開基,軍威赫赫,戰勝攻取;隨之,他的繼承者揮麾出關,中原躍馬,實現中華一統;爾後,巡幸龍興故地,祭祀先祖,耀武揚威;最終,末代皇帝溥儀傀儡登場,賣國求榮,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以囚徒身份回到祖上肇基之地,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審判和改造。正好應了《左傳》中那句十分警策的話:“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他們是歷史活動中的特殊人群,他們有著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予取予奪的政治威權,而他們的命運,揭示了一系列不易把握、沒有邏輯、充滿玄機與隱秘的東西,即所謂歷史的詭譎,人生的悖論……

作者簡介

王充閭,1935年出生於遼寧盤山。當代散文作家,遼寧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兼任南開大學、瀋陽師範大學教授。曾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著有散文集《清風白水》、《面對歷史的蒼茫》、《滄桑無語》、《何處是歸程》、《千秋叩問》等二十多種,《鴻爪春泥》、《執化齋詩稿》兩種, 。王充閭作品系列”七種。“文化散文叢書”三種。散文集《春寬夢窄》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圖書目錄

自序

祖龍空作萬年圖

漢高祖還鄉

血腥家族

陳朝的兩口井

老皇帝的難題

趙匡胤下棋

從無字碑說起

趙家天下可憐蟲

完顏三兄弟

天驕無奈死神何

龍種和跳蚤

聖朝高考選奴才

東上朝陽西下月

作者自序

人,是歷史舞台上的主角。研究歷史活動,再現歷史生活,自然應該著眼於“春燈走馬”般穿行其間的歷史人物的性格、命運、人生困境、生存焦慮、生命意義的探尋。

而封建帝王,作為歷史活動中的特殊人群,由於他們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予取予奪的政治威權,特別是血火交迸、激烈爭奪的嚴酷環境――那個“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借用佛經上的話)的龍墩寶座,往往造成靈魂扭曲、性格變態、心理畸形,時刻面臨著禍福無常、命途多舛的悲慘結局。這就更會引起人們的加倍關注。

舉凡有關人性的拷問、命運的思考、生存的焦慮以及生命的悲劇意義的探索,都必然會觸及哲學的層面,碰到一系列不易把握的、沒有邏輯的、充滿玄機與隱秘的東西,即所謂歷史的弔詭,人生的悖論。

應該說,這是一個頗具誘惑力與挑戰性的話題。誠如英國邏輯學家史蒂芬里德所說的:“悖論既是哲學家的惑人之物,又是他們的迷戀之物。悖論吸引哲學家,就像光吸引蛾子一樣。”我的理解,所謂“悖論”,是指一種能夠導致無解性矛盾的命題,或者命題自身即體現著不可破解的矛盾。悖論也可以表述為“逆論”、“反論”,諸如,二律背反,兩難選擇,應然與實然、動機與效果的恰相背反,等等。

悖論,衝突的雙方都具有充分的價值和理由,不涉及正誤、是非的判斷,而是經常體現在矛盾選擇之中。選擇往往是令人困惑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信息過量,前路多歧,會使人莫知所從。腕上戴一塊手錶,可以毫不遲疑地確認當下的時間;而進了鐘錶陳列室,叮叮噹噹,響個不停,便無法判定幾時幾分幾秒了。更何況,這裡所說的選擇,常常是“反貼鬥神――左右難”,許多都帶有無解性。也正是為此,它使歷史的話題帶上了深邃而苦澀的哲學意味。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王安石《讀史》詩句)原本是立體的、多維的歷史進程,經過太多的整合與過濾,難免會祛除許多鮮活的富有生機的東西。作為一個散文作家,我不想讓作品呈直線、平面、單維狀態,而更執著於“運用各種文學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個人感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思想家薩特語)。

我想用一種新的方式解讀歷史:透過大量的細節,透過無奇不有的色相,透過它的非理性、不確定性因素,復活歷史中最耐人尋味的東西,喚醒人類的記憶。發掘那些帶有荒謬性、悲劇性、不確定性的異常歷史現象;關注個體心靈世界;重視瞬間、感性、邊緣及其意義的開掘。既穿行於枝葉扶疏的史實叢林,又能隨時隨地抽身而出,藉助生命體驗與人性反思,去溝通幽渺的時空,而不是靠著一環扣著一環的史料聯結;通過生命的體悟,去默默地同一個個飛逝的靈魂作跨越時空的對話,進行人的命運的思考,人性與生命價值的考量。由感而悟、由情而理地深入到歷史精神的深處,沉到思想的湖底,透視歷史更深刻的真實。

本書講述了千百年來的帝王之事,揭示了歷史的種種悖論:秦始皇欲以有涯的生命追求無涯的欲望,卻不得不無時無刻向著有限回歸;漢高祖劉邦是中國第一個“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他的成功卻揭示了功業與道德的背反;撫順是大清朝開創三百年基業的肇源之邦,末代皇帝溥儀最終卻以囚徒身份出現在當日的龍興故地,這也真是歷史的弔詭……書稿內容引人入勝,令人深思。

歷史老人同雄心勃勃的始皇帝開了一個大玩笑:你不是期望萬世一系嗎?偏偏讓你二世而亡;你不是幻想長生不老嗎?最後只撥給你四十九年壽算;北築長城萬里,抵禦強胡入侵,不料中原大地上兩個耕夫揭竿而起;焚書坑儒,防備讀書人造反,而亡秦者卻是不讀書的劉、項。一切都事與願違,大謬而不然。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宋徽宗和李後主本來不是當皇帝的材料,卻偏偏被擁上“九五之尊”,結果,受到無情的命運的捉弄,從榮耀的巔峰跌進災難的谷底。歷史不容假設,但也曾偶發奇想:如果這兩個人能夠從其所欲,專心致志於所擅長的專業,那又會怎樣呢?

“三百年風水輪流轉”。同樣是在撫順這個地方,開始是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艱難締造,創業開基,軍威赫赫,戰勝攻取;隨之,他的繼承者揮麾出關,中原躍馬,實現中華一統;爾後,巡幸龍興故地,祭祀先祖,耀武揚威;最終,末代皇帝溥儀傀儡登場,賣國求榮,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以囚徒身份回到祖上肇基之地,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審判和改造。正好應了《左傳》中那句十分警策的話:“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他們是歷史活動中的特殊人群,他們有著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予取予奪的政治威權,而他們的命運,揭示了一系列不易把握、沒有邏輯、充滿玄機與隱秘的東西,即所謂歷史的弔詭,人生的悖論……

這一切,對於我,已經成為一種召喚,一種宿命。當然,“情感預期”未必都能靠得住。如同我在作品中說到的,願望與實際時常出現悖反。我會不會也是:“本來要奔向草原,結果卻闖入了馬廄”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