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堂村自然村

龍堂村自然村

該村有農戶78戶,該村以漢族為主,到2010年底,全村無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0人,參合率89.55%;享受低保8人。 2004年,村委投資興建村屬幼稚園,2005年,幼稚園師資力量和校屬設施齊全上馬,05年下半年,正式開學,首期聘用幼師四名,入學學生為25人。 該村到2010年底,農副養殖戶已經超過25戶,屠宰加工業務已經超過20戶,從事企業生產和經營業務15戶,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3.55畝。

地理位置

龍堂村自然村自然村位於山東省樂陵市,隸屬樂陵市中街道辦事處管轄,全村人口244戶,屬於平原。位於樂陵市東北部(樂陵市北環),距樂陵市政府12公里。面積1.9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7.5 ℃,年降水量1280毫米,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農作物。村委積極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經濟產業多種多樣,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0畝(其中:棗樹混合種植區73畝,普通農作物土地20畝,棉花試驗田37畝),人均耕地1.71畝,主要

金絲小棗金絲小棗
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擁有經濟林果地1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4畝,主要種植棗樹(金絲小棗)、楊樹等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因為城區開發,占用耕地,大部分居民已經通過舊村改造實現小區化居住,村委和政府代理村民共同出資修建了大部分的二層小樓房,實現了簡單的城區改造,並實現通水、電、路、電話、寬頻五通。全村通自來水,2010年年底全部改通數字有線電視,網際網路寬頻安裝174戶,是城區北部安裝最多的自然村之一;全村都有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
村內主幹道均為2007年修築的柏油馬路,聯通樂陵市市區主道興隆街和西環主幹道,主幹道兩側均建有路燈;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公路兩側有2007年砌築的下水道,全村的下水道路線統一,由村委統一施工;自來水工程和路燈工程於2009年年初重新統一施工改造,提高節水率和降低成本,接入市區自來水幹線。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經濟總收入9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忽略不計(農產品多自給),農副產品加工收入100萬元左右,占總收入的24.39%(主要包括棗製品加工、家庭其他副業);實木製品和機電加工占總收入的60.88%;第二、三產業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2人(占勞動力的 24.4 %),在省內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員多為大學畢業就近工作。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實木製品加工和棗製品銷售、機電設備加工,農作物產業為金絲小棗,主要銷往本縣棗製品加工廠和匯源果汁樂陵分公司。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來源持續擴大,村委積極進行科普宣傳,在外就讀大學生畢業後也積極回歸,自主創業,占據有利形勢,開展農副產品加工和棗製品精加工,積極發展產業經濟。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78戶,該村以漢族為主,到2010年底,全村無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0人,參合率89.55%;享受低保8人。2011年在村委的爭取和街道中心的幫助下,建立村屬衛生室,方便村民就醫和取藥,由於距離市區較近村民的醫療問題較近較為方便,主要為村衛生所和市區醫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樂陵市人民醫院7公里。

文化教育

2004年,村委投資興建村屬幼稚園,2005年,幼稚園師資力量和校屬設施齊全上馬,05年下半年,正式開學,首期聘用幼師四名,入學學生為25人。2007年,開始面向社會招生。至今已經發展成為規模中等,師資力量健全,學科規範,設施齊全,2009年,校內已經配備校車,用於村外學生接送。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城區邊緣,村內學生的讀書及教育狀況良好,中小學生均在城區附近的實驗中學和樂陵一中就讀,目前全村25歲年齡左右高中及中專學歷普及率已到達85%,就讀大學,升入高等職業教育占總人數30%。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農副養殖戶已經超過25戶,屠宰加工業務已經超過20戶,從事企業生產和經營業務15戶,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3.5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有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黨員總數12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黨員人數和黨員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多數任職於司法機關,村委的普法意識和黨員教育活動亦定期開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