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市七區九縣

齊市七區九縣

龍沙區地處齊齊哈爾市中心地帶,是黨政機關、民眾團體、文化娛樂、商貿市場、金融證券、機械工業的集中駐地。

龍沙區
龍沙區地處齊齊哈爾市中心地帶,是黨政機關、民眾團體、文化娛樂、商貿市場、金融證券、機械工業的集中駐地。全區轄正陽、五龍、彩虹、湖濱、江岸、鐵南、民航、安順8個辦事處和郊區一鄉一鎮,總面積147平方公里,人口30萬。其中:少數民族1.4萬人。
龍沙區作為齊齊哈爾市的龍頭區,具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區內有868家工業企業,其中:有聞名全國的生產大型金屬切削工具機的第一工具機廠,生產萬能銑床和鍛壓設備的第二工具機廠,生產新聞紙的造紙廠,生產防暴槍和獵槍的雄鷹集團,生產部優名酒的北大倉集團,生產響譽全國的名牌家俱的華鶴集團。多年來,全區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億元以上,社會總產值達12億元以上。有8種和14種產品分別填補國家和省內空白。
龍沙區近郊輻射面積大,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盛產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生產實現棚室化。科學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拓展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的領域,促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的縱深發展。農村經濟蒸蒸日上,人均收入達2,600元以上。鄉鎮企業實力雄厚,共有鄉鎮企業77個,其中:中外合資企業10戶,為開發和聯合開發創造了有力條件。
區內有商服網點近300家。百貨大樓哈客隆超市新開路市場新大路市場永青市場國貿城百信鞋城愛格廣場等,構成鶴城主要的商業區。

建華區建華區是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之一,1691年清政府屯建圍城,即在此方圓之內,至今仍有300多年豐厚文化積澱和歷史文明的遺蹟,故有老卜奎之稱。
全區轄7街1鄉,總面積122平方公里,人口22萬。境內公路、水路縱橫交錯,301國道橫穿區域,堪稱全市西北兩大門戶。該區北臨嫩江,蜿蜒環抱,土地廣闊富饒,具有豐富的水利、沙石和副食資源。
建華區依靠科技振興,人才開發,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引進各種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企業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全區60%的企業有了定型產品。形成化工、建材、造紙、電子電器及糧油加工等20餘個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近3億元。
全區以蔬菜、果林、畜牧三大基地為依託,高峰村金柳栽培,高頭村蘑菇種植,紅光村庭院經濟,雙合村水產養殖,星光村蒜苗栽培,曙光村節能溫室示範群,構成城郊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在全市獨樹一幟,率先在全市176個鄉鎮中實現了小康目標。
區內教育事業比較發達。市委黨校齊齊哈爾大學、省級重點高中實驗中學第八中學及國中重點校第三中學二十八中學等都設在該區,形成齊齊哈爾的文化區。
近10年來,建華區一改過去棚戶居多、街道狹窄的舊城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樓群崛起,居民小區林立。拓寬新建的卜奎大街、中華路,為全市再添美景。
商業區發展較快。二百商店交電大樓醫藥大廈輕工市場副食品中市場,均在區內繁華地段。
齊齊哈爾市星火開發區座落在建華區,星火生產資料市場是黑龍江省最大的西部鋼材集散地。
全市最大的可容納萬人的瀏園浴場,碧水銀波,風光秀麗;旅遊勝地明月島和宏偉壯觀的嫩江第二大橋,成為古典和現代建築的兩大景觀。

鐵鋒區
鋒區位於齊齊哈爾城區東部,轄站前、龍華、南浦、東湖、光榮、曙光、通東、北局宅、新工地等街道辦事處和2個鄉,總面積695平方公里,人口29萬。平齊和齊北鐵路線攔腰縱貫全區南北,哈滿公路橫穿東西。齊齊哈爾火車站、齊齊哈爾公路客運站均設區域之內,成為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客運、貨運的重要交通樞紐。
鐵鋒區土地資源豐富,有耕地4.8萬畝,草原18萬畝,葦塘3.8萬畝,水面4.3萬畝。亞粘土藏量巨大,分布面廣,可發展以燒磚制瓦為主的建材業。區內駐有齊齊哈爾鐵路分局、齊齊哈爾車輛集團公司、和平機器製造廠等大型企業,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可藉助其力量發展區街和鄉鎮企業。改革開放20年來,鐵鋒區經濟發展衝出低谷,結束了“大區小經濟”的歷史,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到本世紀末,提前三年翻3番的戰略目標,為實施“十·五計畫”創造了良好開端。建設強區進程加快,經濟規模迅速擴大,連續4年保持全市領先的發展勢頭。工業總產值從70年代末不足500萬元,如今達到5.2億元,而且年年穩步增長。
全區通過增加投入,調整種植結構,加強副食品基地、畜牧業基地和中低產田改造建設,大力發展“二高一優”農業,提高了農業經濟整體效益,榮獲市級農業先進區和省級“興鄉企,奔小康”先進單位五連冠。
國內外著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該區東部,是鶴類保護、飼養、繁殖的研究中心和觀光旅遊勝地。
富拉爾基區
國北部的嫩江西隅,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從國家執行第一個五年計畫起,這裡誕生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器廠,誕生了我國第一個特殊鋼廠……周恩來總理於60年代初踏上“紅色河岸”新中國工業文明的熱土,稱讚一重為“國寶”,讚譽北鋼是“掌上明珠”。總理返京後在審閱中國地圖時,便產生了在齊齊哈爾地名之後,親筆括上富拉爾基的故事。從此這座“鋼鐵之城”聞名中外。相繼建起的熱電廠、化工廠、紡織廠、玻璃廠等大中型企業,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如今分別組建企業集團,釋放更大的作用。全區工業以機械、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為主導行業,許多產品已經躋身國際市場。
富拉爾基距齊市37公里,總面積375平方公里,人口28.2萬人。周邊農業經濟走上規模化發展之路,糧豆薯總產量達到120萬噸以上,蔬菜商品量達到5.3萬噸。養漁水面4,000畝,實現綠化村10個,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戶一品”的專業生產格局,有6個村達到小康標準。
該區是典型的重工業城市,廢氣、廢水、廢渣排出量較大。國家為治理環境撥出專款,用於鍋爐改造、白灰窯除塵、焦油脫水、建立中溫瀝清生產線等55項。大氣環境質量指標均低於國家三廢標準,連續9年獲全市環境衛生競賽第一名。
這裡交通便利,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距民航機場30公里。郵電通訊設施、供水、供電、供氣、供暖等設施完善。地下石油資源豐富,現已形成開採規模。
近年眾人矚目的黃金街在富區落成,是一條集住宅、寫字樓、商場為一體的步行街。人們餐前飯後三三倆倆到步行街散步、聊天,讓人有一種高雅歡欣的享受。
富拉爾基區有“老龍頭”原始社會遺址一處;紅岸公園是人們休閒、度假、遊覽的好去處。

昂昂溪區
昂昂溪區位於齊齊哈爾正南23公里,總面積753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有耕地10.4萬畝,草原30萬公頃,葦塘19.3公頃。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3個鄉,總人口9.3萬,居住10多個民族。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區間設火車站8個,其中:昂昂溪站是北京至莫斯科國際列車的停靠站;三間房站是全國38個大型編組站之一。濱州、齊平兩線在此交匯;齊白、杜齊兩條公路貫穿全區;距民航機場10公里。
工業經濟已具規模,開發出鋼材、橡膠、造紙、煉油、骨膠、鍋爐輔機、減速機等一系列產品。其中:橡膠產品暢銷美國,骨膠產品被評為部優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工業總產值為1.25億元。
全區將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作為重點,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向集約型產業化方向轉變,由單一的生產經營模式,轉向牧業、稻米、蔬菜、林果、漁業、蘆葦6大特色產業。農業總產值為9,700萬元,鄉鎮企業發展到47家,建立了省級集團企業。農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400元,增加到1,849元。
全區旅遊業形成以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為特色的兩大風景區。有金三角、森林公園、蘇慧園、乾隆湖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溪水公園龍潭渡假村等旅遊景點。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治沙實驗示範區,培植各種樹木300餘種、100多萬株。近年,引進美國、加拿大等國外珍稀觀賞樹種260餘種。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業成為新興的支柱產業,年收入在120萬元以上。
碾子山區碾子山區於齊齊哈爾西北部,相距113公里。全區總面積357平方公里,人口8.6萬。全境地處大興安嶺嫩江平原過度地帶。
建國以來,碾子山區由一個小鎮,在國有大型企業華安廠的驅動下,人口不斷增加,城鎮不斷擴展,逐步發展為具有總體功能的區級城市。工業形成建材、礦產、食品、電子四大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因建築石料揚名的礦業迅猛發展,13家石材企業組建聯合艦隊,形成大船出海,規模競爭的優勢。農業有耕地12萬畝,現已形成蔬菜、林果、畜牧、石材4項支柱產業,初具“林上山,糧下川,果中間,岸插柳,治沙灘”的發展格局,改變了城鄉面貌,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生活條件。曙光農貿批發市場,輻射半徑達200公里以上,成為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現開採5個系列23個品種,為附近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基本建設做出貢獻。
碾子山區人民解放紀念碑雄偉壯麗,蛇洞山、蛤蟆山、二線天、臥虎石、蟒蛇石等名勝,已成旅遊熱線。
全區正以構築開放型、外向型經濟為目標,擴大招商引資成果,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民有民營企業;以生態農業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搞活大流通,吸引外埠人流、物流、信息流,實施城市綜合開發,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第三產業檔次,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梅里斯鎮約建於1648年(清順治年初),距齊齊哈爾城區20公里。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始建1956年11月,1958年12月撤銷。1988年7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恢復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成為全國惟一的市轄達斡爾族區。全區4鄉4鎮,1個街道辦事處。全區總人口16.7萬,幅員面積1,989平方公里,成為齊齊哈爾的“衛星”城鎮。有國有農林牧場和企辦基地43處,華齊乳品廠、第九磚廠、農業機械修造廠、黑龍江省農林牧機械研究所、農業機械化學校等設在境內。
自恢復民族區以來,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推進,形成齊市地區重要的糧食、蔬菜及畜牧業基地。糧豆總產量年均穩定在20萬噸以上,國家定為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耕作水平逐年提高,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蔬菜商品量超億公斤大關,大牲畜存欄2萬餘頭。
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拉動區域經濟向產業化發展。齊梅保健品責任有限公司的主導產品——降糖奶粉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打入紐西蘭香港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達港浸油有限公司生產的豆粕等產品,銷往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尤其是大牲畜交易市場,輻射山東浙江內蒙古等省區,日交易量達2,000頭(匹),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最大的交易市場。
城鄉面貌有了根本性轉變。街道整潔,環境優美,鄉級公路黑色化,村級公路沙石化,村村通汽車。全區8個鄉開通了有線電視。民族文化生活非常活躍,有些節目參加全國比賽榮獲大獎,並東渡日本演出,受到好評。
訥 河 市

齊市七區九縣齊市七區九縣
前進中的訥河市是由境內訥謨爾河簡稱得名,1913年設縣,1992年改市。位於北緯47°,東經125°。齊嫩鐵路、齊黑公路縱貫全境,成為北部物資集散中心,是齊齊哈爾市轄的惟一縣級市,有12個鎮、11個鄉、246個行政區、4個國營農場、15個軍辦農場和個勞改農場,國有大型企業紅光糖廠座落於拉哈鎮。全市總面積6,674平方公里。住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達斡爾、鄂溫克等25個民族,總人口70.8萬人。
訥河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跨溫和、溫涼、冷涼三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0.7℃、降水量450毫米,無霜期122天。
訥河市工業建立以食品、建材、飼料、機械為支柱,以陶瓷、化工、醫藥、塑膠、造紙、冶金、電器等行業為主體,構成地方特色工業體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初步形成糧油、馬鈴薯、脫水蔬菜、肉食、礦泉水、飼料系列產品開發為重點的6大產業群體,重點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牽動力的龍頭企業,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全市有耕地450萬畝,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壤結構。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戰勝低溫寡照,少雨乾旱,大搞科學種田,一直盛產“兩豆一麥”(大豆、土豆、小麥)、水稻、甜菜,名揚省內外,暢銷不衰。境內有優越的“地緣”優勢,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大豆出口基地,又是全國糧食生產交售先進縣,多次獲得“省農業先進縣”、“九小龍市縣”的殊榮。
共有林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13.4%;草原99萬畝;水域12萬畝、養魚水面4萬畝,水資源豐富;有帽兒山、連花山、紅馬山等山峰11座,青山疊翠、依江畔水,為理想的旅遊地。名勝古蹟有清代五世將軍墓、近1.2萬年的清河屯遺址、清末皇后婉容的家族墓地——莽鼎墓群等,分布市郊各隅;城南西亭公園,建有假山真湖、亭台樓閣、花室碑雕,環境優雅,遊人如織。訥河市山川秀美,城市經濟發達,招商引資,觀光旅遊,前景廣闊。
龍 江 縣龍江縣是全省產糧縣之一,產量一直穩定在10億斤以上,主要品種有玉米、大豆、高糧、水稻、雜糧;經濟作物有甜菜、葵花、蓖麻、烤菸等,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和產糧百強縣。
龍江縣位於大興安嶺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北緯47°,東經123°。濱洲鐵路、哈滿公路、齊碾公路橫穿境內,縣域鄉村相通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促進城鄉市場繁榮活躍,貨運量達445萬噸。各類市場14處,農村大集27處,基本形成城鄉商貿貫通的市場格局。
龍江縣轄5鎮、18鄉、13個農林牧漁場、305個行政村,總面積6,200平方公里。住有漢、回、侗、苗、壯、瑤、滿、蒙、畲、朝鮮、錫伯、赫哲、達斡爾、鄂溫克等19個民族,總人口59萬人。
龍江縣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323萬畝,草原140萬畝。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優越條件,野生植物76科436種,有“野生中草藥寶庫”之稱。境內蘊藏37種礦產資源,而以建材資源為最豐富,河流石儲量達20億立方米,石灰岩5,000萬噸以上。境內河流總長達426公里,還有3個超萬畝水庫,盛產62種魚類。
畜牧業是支柱產業,占農業總產值30%。主要品種有奶牛、羊、豬和家禽,是我國細毛羊重點繁殖縣。
龍江縣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形成以乳品加工、啤酒、磚瓦、水泥、電機、煉鋼、鋼加工和砂石開採等行業為主導,輕重工業比例協調的工業體系。雅魯河牌啤酒、燈塔牌奶粉分別獲國際博覽會“金熊獎”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
全縣認真貫徹“科教興國”方針,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育事業成果輝煌。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62所,連年不斷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合格新生。曾多次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職業技術教育先進縣”、“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改善辦學條件先進縣”等光榮稱號,早在1995年通過了國家和省“兩基”驗收。
甘 南 縣 一趟趟滿載肥牛的列車,從北方重鎮齊齊哈爾出發,呼嘯著穿過高山,越過平原,出長城跨廣州,飛馳奔向深圳口岸,再由公路轉運給“東方之珠”——香港。這是祖國人民奉獻給香港同胞的肉食牛,一年四季供應不斷,而且絕對保證質量。您可知道,這些肉食牛就是來自黑龍江省的甘南縣。
甘南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北緯48°,東經124°,處嫩江中游右岸,距齊齊哈爾市約100公里。全縣5鎮、7鄉、164個行政村,總面積4,792平方公里。居住17個民族,總人口36.7萬人。
甘南縣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冬季嚴寒乾燥,春季雨少易旱,秋季降溫急劇?是省內雨量較少的地區。
甘南縣以農業生產為主,有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雙河農場、全國馳名的農業先進典型“興十四大隊”,這裡被省確定為“商品糧建設基地縣”。除糧食作物外,經濟作物占耕地面積25%。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奶牛、黃牛、綿羊為大宗。省確定為“商品牛基地縣”和“全國優質細毛羊基地縣”。
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基本形成了以農機、膠鞋、建材、食品、飼料為主的生產體系,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特別是農用小型四輪拖拉機、膠鞋、飼料、甜蜜素、檸檬酸、釀酒等特色行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以集團企業為龍頭的現代工業體系。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地上地下水蓄量331億立方米,宜開發的達93億立方米,養魚水面6,000餘公頃,產魚量逐年提高。還有豐富的地礦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僅鮮蘑產量就達500餘噸。
音河水庫旅遊區位於縣城西北4公里,碧波蕩漾,綠樹成蔭,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景點別致,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度假、休閒垂釣的理想去處。
泰 來 縣
齊市七區九縣齊市七區九縣
有座小城在松嫩平原腹地,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揚名周邊。每天,當東方發白、金雞報曉,住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邊界的老百姓便可以聞雞起舞,迎著朝陽開始一天的勞作,這便是“雞鳴三省”的泰來縣。
泰來縣於1917年設縣,位於齊齊哈爾南部,北緯47°,東經124°。縣轄6鎮、10鄉,面積3,957平方公里。居住漢、回、蒙古、朝鮮、錫伯、達斡爾等15個民族,總人口32萬人。
泰來縣年平均溫度4.2℃、降水量400毫米,氣候怡人,無霜期130天左右,有黑龍江“小江南”之稱。總水面37萬畝,大型水庫4座,養魚水面27萬畝,宜林荒山、荒地51萬畝、草原150萬畝、葦塘14萬畝。自然環境適於農牧副漁各業發展,盛產鰲花、胖頭、鯉子、鯿花等67種魚。農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糧、大豆、綠豆、紅小豆為主,年產量13萬噸左右。稻米產量高、質量好,尤其是久負盛名的寶安沼等國營勞改農場的稻米,籽粒飽滿,鬆軟香甜,暢銷省內外,堪稱“魚米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成績斐然;沙地治理成為全國的典範。街基新建莊園式開發小區,文明典雅,氣宇不凡,受到國內外建築專家的一致好評。
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緊緊圍繞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中心,加大企業改革力度,實行規模戰略、名牌戰略、升級戰略,全縣形成以食品加工、建材、造紙、化工、亞麻、機械加工、羽絨、乳製品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擁有啤酒、乳粉、機製紙、紅磚、水泥、麻棉等10餘種拳頭產品,打入了省內外市場。
境內有數百種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已開發的嫩江沿岸天然氣和石油等礦藏豐富。石器時代宏升東翁招山遺址、9百年歷史的塔子古城遺址、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晚清年間出土文物300多件,以及張平洋將軍紀念碑和江橋馬占山將軍抗日紀念地等名勝古蹟,吸引國內外八方旅遊者前來觀光、憑弔。
富 裕 縣
“富裕不富,樹林沒樹”。這是過去人們流傳的一句順口溜。而如今,富裕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永遠告別了貧窮落後、樹稀綠少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富裕縣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糧豆薯產量不斷升帳。以奶牛為主體的畜牧業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占農業總產值50%。由於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狠抓牧業技術改造,實現畜牧業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成效顯著,邁向了富裕康莊大道,今有“酒城、肉縣、乳鄉”之美譽。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全省“商品牛生產先進縣”和“草原建設先進縣”。
富裕縣位於松嫩平原北部,北緯48°,東經125°。轄5鎮、5鄉、142個行政村,總面積4,060平方公里。有16個民族,總人口29.2萬人。
富裕縣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降水量444毫米,無霜期130天。境內有嫩江、烏裕爾河、烏雙河和塔哈河4條天然河流、2條引嫩人工運河。
全縣耕地面積8.7萬公頃,草場14萬公頃,葦塘1.6萬公頃,水域1.5萬公頃,其中養魚水面8,000公頃。森林面積3.6萬公頃,覆蓋率達11.7%。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縣經濟結構逐步協調,日趨合理,全縣140家工業企業迅速崛起,形成以黑龍江造紙廠(富裕紙漿廠)為龍頭,以造紙、釀造、食品加工為主體,以化工、機械、包裝、醫藥、印刷、建材為支柱,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取得搞活商品流通、繁榮縣域經濟新局面。地方名牌產品桂花牌瓊酒、富裕老窖酒分別在北京和東北三省食品博覽會上獲金、銀獎。松鶴牌紅梅牌全脂淡奶粉和加糖奶粉分別獲省優和部優證書。
依安縣
依安縣曾被列為貧困縣,但實施“米稻戰略”以來,迅速摘掉貧困帽子,提前6年實現了“翻兩番”。該縣在齊齊哈爾東北部,北緯48°,東經125°,處松嫩平原北緣。公路城鄉聯網,客貨運輸暢通。
依安縣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寒暑明顯,春季多乾旱,夏季雨水集中,年平均降水量474毫米、氣溫1.7℃。縣轄5鎮、13鄉,總面積38,000平方公里。居住14個民族,總人口47萬人,是省內西部農業大縣。主產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及甜菜、亞麻、葵花籽、馬鈴薯、烤菸等經濟作物,全縣“糧牧企”步上良性循環軌道,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商品糧大縣和商品糧基地。
全縣將“興縣富民”做為重中之重,依託本地資源,發展黃牛、生豬、大鵝等品類,培植養殖專業戶,形成以天鵝集團和縣乳品廠為龍頭的產、加、銷體系。尤其是“鵝經濟”的滾動發展,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依安縣形成以食品加工業為主體,以建材和輕紡工業為兩翼的生產體系。“黑龍”冰櫃、“建華”奶粉、“金傘”粘土瓦、“依寶”赤豆沙和“冰山”馬鈴薯澱粉等,都被國家和省認定為合格產品。
依安縣自然資源豐富,有廣闊的水域,有效灌溉面積30萬畝。地下礦產品類多種,擁有省內惟一大型石英砂礦,精礦率為80%,年生產能力12.5萬噸,開發潛力巨大。
10年前,在縣內發現墓葬出土文物——青銅短劍。經考古專家鑑定,該劍約??銅短劍的分布和國際學術界一直爭議其族屬的認定,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克 山 縣
齊市七區九縣齊市七區九縣
1935年,克山縣突發無名奇症,病魔猖獗,十室九空,真是“萬戶蕭疏鬼唱歌”,一派悲涼景象!當年病因探查不明,便以地名冠之為“克山病”。建國後,在黨的“救死扶傷”、“防治並重”的方針指引下,經專家、醫務人員和廣大人民共同努力,終將肆虐多半個世紀的“瘟神”徹底降服,而使塞北小城聞名於世。
克山縣位於齊齊哈爾東北方,北緯48°,東經125°,轄6鎮、11鄉、212個村和9個農林牧漁場。總面積3,320平方公里,人口48.5萬人。
境內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寒暑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3℃、降水量601毫米,無霜期120天。
克山縣是全國重點糧、豆、薯生產基地之一,素有“黑土明珠”之稱。年糧豆薯總產量達50—60萬噸。小麥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年產穩定在15萬噸以上;大豆質量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馬鈴薯品種優良,馳名全國。
全縣工業形成以食品、紡織、建材、機械、化工等為基礎的生產體系,全省四大紡織企業之一的亞麻紡織廠是支柱產業。食品工業依靠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加大“食品戰略”實施力度,已成新興主導產業。
克山縣自然資源豐富,發展種植業潛力較大,境內有諾漠爾河等4條主要河流,水庫14座,塘壩53個,可利用水量2.44億立方米。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待開發利用。天然林和人工林1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3.8%,評為“全國林業先進縣”。草原8萬畝,生長藥用動、植物120餘種。交通運輸發展較快,公路建設躍入一等縣。
克山縣十分重視改善城鄉人民居住條件,狠抓住宅,道路、給排水、採暖、液化氣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卓著,連續多年被省授予“城鎮建設、村鎮建設先進縣”稱號。
克東縣
齊市七區九縣齊市七區九縣
每當人們圍坐火鍋旁,涮起鮮嫩肥美的羊肉片,蘸著醇香可口的克東腐乳汁時,便不由地想起“克東縣”來。是的,克東縣獲部優的地方名牌產品“克東腐乳”以工藝精湛、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
克東縣歷史悠久,1960年歸屬齊齊哈爾。位於黑龍江省中北部,處大興安嶺松嫩平原過渡帶,北緯48°,東經126°。縣轄4鎮、8鄉、143個村,面積2,083平方公里。居住著滿朝鮮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11個民族,總人口28萬人。
克東縣氣候宜人,雨雪調順,年平均氣溫1.2℃、降水量600毫米。沃野平疇,物阜糧豐,資源豐富。有耕地141.5萬畝;草原19.4萬畝;林地7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1%,林木蓄積量近10萬立方米;水面10萬畝。具有發展農業、牧業、林業、水產業的良好條件。農作物以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為主,尤以盛產大豆、小麥而聞名,有“克拜糧倉”之稱,除上交國家,尚有30萬噸農副產品可供加工利用。畜牧業較為發達。野生植物資源有食用、飼用、藥用上百種。礦泉水和礦產資源更為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全縣工業已初具規模,擁有建材、食品為主體,以機械、焰花、醫藥、化工為支柱的產業體系。流通領域繁榮活躍,每個鄉鎮均建起集貿市場,私營經濟已成全縣新的經濟成長點。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吃、穿、住、行向著高檔化發展。
在克東縣城西北7.5公里處,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文物金代北方重鎮蒲峪路遺址,距縣城東北1.5公里處,有第四紀晚期噴發的休眠火山——二克山。
拜 泉 縣
齊市七區九縣齊市七區九縣
黑龍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緣,在北緯47°,東經126°之間,有個地肥糧豐的好地方——拜泉縣。轄23個鄉鎮,9個農村牧場,286個行政村,面積3,599平方公里。居住漢、滿、蒙、回、苗、壯、朝鮮、達斡爾、柯爾克孜等11個民族,人口56萬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6.1%。
拜泉縣地處亞寒帶,屬於大陸性氣候,夏短多雨,秋季早霜,四季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1℃、降雨量407毫米。
拜泉縣地域遼闊,土質肥沃,耕地面積361萬畝,適宜耕種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糧食產量步步登上新台階,是省內較大的農業縣,也是重點產糧區。
多年來,拜泉縣總結一度粗放式掠奪性經營,受到大自然偉力報復的歷史教訓,不懈堅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和發展生態農業戰略,實行各行各業大協作,大搞坡水??的輝煌。現已擴展經濟小區近200處,發揮了生態經濟工程的整體效應,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業全面發展,奶牛存欄數突破萬頭大關;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林業建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率先在“三北”地區平原地帶建成百萬畝人工林,受到省政府表彰獎勵,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題詞首肯;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獲國家“水土保持先進縣”稱號,並經有關部門認定,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拜泉縣在兩個文明建設中,重視民眾性體育運動,使其穩步、健康發展,屢屢獲得好成績。體育活動場地3萬多平方米,設業餘體校、體訓班,擁有各類國家級裁判83人;常年參加體育活動達2.3萬人;籃球、田徑運動員曾多次在省、市比賽中名列前茅;少年兒童冰上運動開展得更為活躍,速滑獲金牌11枚、銀牌7枚、銅牌4枚,被命名為“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先進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