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白玉斧

齊家文化白玉斧

1992年出土。1996年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莊浪縣博物館。長1 2厘米,寬6厘米,厚1厘米,重164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美玉。商周時期,隨著青銅鉞和直內戈等冷兵器的出現,玉制斧鉞在戰爭中失去了重要性,遂演變為禮器,成為統治者威嚴與權力的象徵。莊浪縣境內齊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所出土的玉器有璧、琮、璜、鏟、斧、鉞、玉紡輪等。在出土的石器中,石斧最為常見,且品質繁多;而玉斧則較少,多為黃綠、墨綠色等雜玉。 齊家文化有穿白玉斧,1992年出土於莊浪縣良邑鄉蘇苗塬仰韶——齊家文化遺址。1996年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莊浪縣博物館。斧長1 2厘米,寬6厘米,厚1厘米,重164克。器為白玉質,白色微黃,隱現青斑,刃部一角有褐色沁,形狀略呈長方體。玉斧上端和兩側面微弧,下端略寬,刃部雙面打磨。近背處正中有對鑽圓穿,用於繫繩佩帶,亦能穿皮條束扎固定木柄。靠近穿孔的下側還留有一磨鑽淺痕。白玉斧平直規整,玉質光滑細膩,做工精良,保存完好,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文物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說明:1992年出土。1996年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莊浪縣博物館。 長1 2厘米,寬6厘米,厚1厘米,重164克。

玉斧是由傳統的石斧發展而來。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發現了比石更堅硬、溫潤的玉石,並用以製作玉斧。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史前時期,石斧曾被作為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後以玉製成,便演化為氏族酋長或部落聯盟首領執掌的王權象徵物。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為多。

筆者收藏的傳世玉斧來源於甘肅,青海、陝西等西北地區。這些地區都在齊家文化範圍之內。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美玉。新石器時代晚期,玉斧首先以實用器出現於生產生活之中。在狩獵活動中,斧又充當了武器,是石鉞的前身。商周時期,隨著青銅鉞和直內戈等冷兵器的出現,玉制斧鉞在戰爭中失去了重要性,遂演變為禮器,成為統治者威嚴與權力的象徵。莊浪縣境內齊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所出土的玉器有璧、琮、璜、鏟、斧、鉞、玉紡輪等。在出土的石器中,石斧最為常見,且品質繁多;而玉斧則較少,多為黃綠、墨綠色等雜玉。

這件精美的齊家文化有穿白玉斧,1992年出土於莊浪縣良邑鄉蘇苗塬仰韶——齊家文化遺址。1996年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莊浪縣博物館。斧長1 2厘米,寬6厘米,厚1厘米,重164克。器為白玉質,白色微黃,隱現青斑,刃部一角有褐色沁,形狀略呈長方體。玉斧上端和兩側面微弧,下端略寬,刃部雙面打磨。近背處正中有對鑽圓穿,用於繫繩佩帶,亦能穿皮條束扎固定木柄。靠近穿孔的下側還留有一磨鑽淺痕。白玉斧平直規整,玉質光滑細膩,做工精良,保存完好,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文物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