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鞠草

鼠鞠草

鼠麴草,俗稱清明草,又名念子花、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綿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綠色開花草本植物。【學名不存在鼠鞠(jū)草,依據各地叫法將鼠麴(qū)草叫做鼠鞠草。可參見鼠麴草、鼠麴草、清明草相關介紹】

基本信息

形態

鼠鞠草鼠鞠草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間長8-20毫米,上部節間罕有達5厘米。

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

鼠鞠草鼠鞠草

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總苞鐘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內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

鼠鞠草鼠鞠草

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

分布

產我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濕潤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見。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藥用功效

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療效。

出處

鼠麴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寫法各異,而在安徽安慶地區又被稱為:水萩、水球等。鼠鞠草,俗稱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綿菜、米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本草綱目》中有段記載的文字:「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該草遍布我國各地,先人歷來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團的記錄。

作用

鼠鞠草鼠鞠草

在三明,人們把清明果又叫成青青果,選取的野草主要也是鼠鞠草和艾草兩種。用鼠鞠草做的為淡綠色,隱隱有股子清香氣,用艾草做的清明果為深綠色,有股濃郁的艾香味。艾草同樣是我國廣泛用於製作清明果的原料。

鼠鞠草鼠鞠草

在四川用這個草和糯米等做的叫清明粑,在清明節當天給祖先上墳時,除了帶鞭炮,香,紙錢

,燭,肉,酒外,還得帶這個粑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