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上器

據研究,在鼓膜穿孔的情況下,聲波不僅可以通過部分殘餘的鼓膜,經由聽骨傳向內耳;同時還可以經過穿孔處,直接進入鼓室。 另一是鼓膜不僅穿孔,聽骨鏈中斷,鐙骨底板運動也不靈活,這時聲波使鼓室內空氣產生振動,首先使基底膜發生振動。 用棉片貼補鼓膜穿孔,能夠提高聽力的事實,證明完整的鼓膜不僅有傳聲作用,還有避聲作用。

鼓膜上器

簡介

據研究,在鼓膜穿孔的情況下,聲波不僅可以通過部分殘餘的鼓膜,經由聽骨傳向內耳;同時還可以經過穿孔處,直接進入鼓室。這樣,聲波既經過聽骨鏈作用於卵圓窗,又直接作用於圓窗,兩方面的作用互相抵消,結果內耳淋巴液不會發生振動,當然,我們也就感覺不到聲音。不過,如果從卵圓窗和圓窗任一窗戶傳進去的聲音強度大於另一窗戶的話,內淋巴液依舊能產生液波,從而感受到聲音。這也就是為什麼患中耳炎的患者,在鼓膜穿孔後,並非全聾,還保留有部分聽力的原因。這裡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患者單純鼓膜穿孔,聽骨鏈還完整,鐙骨底板活動良好,這時聲波可以經過殘餘鼓膜,經聽骨鏈傳入內耳。另一是鼓膜不僅穿孔,聽骨鏈中斷,鐙骨底板運動也不靈活,這時聲波使鼓室內空氣產生振動,首先使基底膜發生振動。不過這條路是反正常傳導路徑而行之,需要聲音的強度大些。在前一種情況下,在穿孔的鼓膜上貼片,有可能使聽力提高;在後一種情況下,在鼓膜穿孔上貼片後,限制了聲波激動圓窗膜,因此聽力反而下降。用棉片貼補鼓膜穿孔,能夠提高聽力的事實,證明完整的鼓膜不僅有傳聲作用,還有避聲作用。對卵圓窗來說,它起的是傳聲作用,對圓窗而言卻有遮蔽聲音干擾內耳淋巴液波的作用。人們發現,前庭階的容量比鼓階的容量大,二者容量之比為5:3;此外,由於卵圓窗上附著有鐙骨底板,而圓窗膜上不附有任何物體,又比較隱蔽,圓窗膜的活動度比卵圓窗大5倍。因此,不論是在聲波的壓縮相或稀疏相,卵圓窗和圓窗兩窗之間總是保持一定聲強(或聲壓)的差別以及聲波位相的差別,這是內耳淋巴液能自由振動,不受干擾,從而保證正常聽力的必要條件。這一“鼓膜雙重作用”的理論已經在近代廣泛開展的鼓室成形術的臨床實踐中得到證實和套用,使得許多傳導性聾患者有可能通過一些措施以提高聽力。

相關資料

鼓膜也叫耳膜(eardrum),俗稱耳鏡子,距外耳道口約2.5厘米-3厘米,位置在外耳道與鼓室之間。鼓膜的高度約9毫米,寬約8毫米,平均面積約90平方毫米,其厚度0.1毫米,比紙厚不了多少,是具有彈性的薄膜。(右上圖是右耳正常的鼓膜,下圖是顯示鼓膜在耳內的位置)

鼓膜雖然很薄,但它的解部結構有3層,外層是皮膚,內層為黏膜,其中部由放射形和環狀纖維所構成。所以,鼓膜有一定的彈性和張力。鼓膜上方的一小部分沒有中間纖維層,比較溥而鬆弛,稱為鬆弛部;而有纖維的部分鼓膜,稱為緊張部。

鼓膜外觀呈灰白色,有一定光澤,為毛玻璃狀,呈半透明,外向錘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止於鼓膜的中央,因而各內牽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狀,很像收音機的揚聲器。其中央最凹陷處,稱為鼓膜臍部

鼓膜具有集音擴音作用。在聲波衝擊鼓膜,鼓膜聚周圍振動於中央部,其振動力量增強,經錘骨柄傳人,引起聽骨鏈及鼓室內的空氣發生振動,再由內耳卵圓窗(前庭窗)激動內外淋巴液變為液波,振動基底膜,使位於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受到刺激,再衝動聽神經傳導大腦聽中樞,而產生聽覺。

鼓膜可保護內耳圓窗膜,使之不受音波過分的干擾而損傷。鼓膜也能保護中耳,如果鼓膜破裂穿孔,細菌容易直接侵人中耳腔內而發生中耳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