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

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是唐、宋時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不會晚於五代。點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具體操作是:先用瓶煎水,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鏇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

簡介

點茶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古時,點茶與點湯成為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云:“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這也許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偽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閒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鏇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義

點茶點茶

“點茶”、“點湯”這兩個茗事術語出現於宋代。本義是指茶、湯的調製,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唐宋盛行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元明後大多改為散茶沖泡。但其共同點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過嫩或過老,否則就會影響到茶湯的質量,這在古人是非常講究的,都樂於躬親操作。

唐時雖未見“點茶”術語,但陸羽《茶經》中有“五之煮”一章,說到燒水和煮茶的方法,其關鍵是要掌握好“三沸”:當水燒到“沸如魚目,微有聲”為第一沸,這時,按水的多少加入適量調味的鹽;當水繼續燒到“緣邊如湧泉連珠”為第二沸,此時,要舀出一瓢水,然後用竹筅在沸水中繞圈轉動,再將碾好的茶末從沸水漩渦中投入繼續煮;待到茶湯“翻波鼓浪”為第三沸,這時要把湯麵出現的一層色如黑雲母的水膜除去,然後將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加進去止沸,使茶湯孕育出浮起的“沫餑”,那是茶之精華所在。然後開始分酌茶湯了。

如果說《茶經》中點茶是既煎水又煮茶的話,那么北宋蔡襄《茶錄》中的“點茶”就只煎水不煮茶了:“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在爾後宋徽宗《大觀茶論》中,“點”茶的技藝就更為講究細膩了,要經過七式點注沖泡並攪動擊拂乃成。

明清一般飲用散茶,“杭俗用細茗置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陳師《茶考》)。對煎水沸度的掌握很重視。明人張源在《茶錄》中對茶湯“純熟”與否的分辨法作了維妙維肖的描述:“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形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到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當然,採用什麼樣的沸度為宜,則要視所點茶、湯之差異而定,不可一概而論。以上為“點茶”“點湯”第一義。

“點茶”、“點湯”的第二義指的是“客辭敬湯”之習俗禮儀。宋袁文《瓮牖閒評》謂“古人客來點茶,茶罷點湯,此常禮也”。宋佚名《南窗紀談》說到“客至則設湯,不知起於何時,然上至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蓋客坐既久,恐其語多傷氣故其欲雲,則飲之以湯。”又見宋朱或《萍洲可談》:“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點茶”、“點湯”的第三義則作“逐客”解。上述“點湯”原為“客辭敬湯”之禮俗,不意後來被人引用作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愛軒筆錄》中講到宋時有一個吏部官員叫胡枚,被調到陝西興元去做知府,他因家貧路遠,無力赴任,於是去求見樞密院長官陳昇之,不料陳不和通融,也不願聽他的陳訴,“遽索湯使起”,也就是立即點湯,下逐客令了。“枚得湯,三奠於地而辭去”,胡枚接湯後沒有喝,而是把它潑在地下忿忿離去。“點湯”逐客在元雜劇中多有反映,如“點湯是逐客,我則索起”(《凍蘇秦》),“你休來耳邊廂叫點湯”(《龍虎風雲會》)等。近人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彙釋》中對此也有解釋:“舊時主客會晤,有端茶送客之習慣,客瀕行時,主人要端茶敬客,以為禮節。其有惡客不願與之交談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由此可見,舉起茶杯也可用送客、逐客了。

煎茶、點茶與泡茶

點茶點茶

1、煎茶、點茶與泡茶在中國飲茶史上,曾出現過多種沏茶之法。而多種飲茶方法的出現,又是與當時所制的茶類,以及人們的時尚有關。煎茶、點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出現的沏茶之法,現分別簡述如下。

⑴ 煎茶 煎茶始是何時,起於何地,不能指實。但人們似乎可以從蘇氏兄弟的詩句中,找到蹤影。北宋蘇軾《試院煎茶》曰: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其第蘇轍有歌和之,詩云: “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兄弟倆一致認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 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煎茶法”。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

眾所周知,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藥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採集嫩梢,先是生嚼,後是加水煮成湯飲。大約在秦漢以後,出現了一種半制半飲的煎茶法,這可以在三國魏張輯的《廣雅》中找到依據;“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復之,用蔥、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時沏茶已由原來用新鮮嫩梢煮作羹飲,發展到將餅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後斫開打碎,研成細末,過羅(篩)倒入壺中,用水煎煮。爾後,再加上調料煎透的飲茶法,但陸羽認為如此煎茶,猶如“溝渠間棄水耳”。而陸氏的煎茶法,與早先相比,則更講究技法。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並且經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 煮茶時, 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味,並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雲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 時, 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 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說的僅是唐代民間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們在飲茶技藝上已相當講究了,至於上層人士,特別是統治階級其飲茶的講究程度就更非民間所可以比擬的。不過唐代的沏茶之法,雖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點茶法的,這是因為唐代所制的茶葉,除主要的是餅茶外,還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於用煎茶法沏茶處於主導地位罷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點茶法沏茶的。

⑵ 點茶 點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么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宋代蔡襄《茶錄》載: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開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曰:“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時尚的是點茶。

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⑶ 泡茶 從明代開始,中國的茶葉加工方式進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時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宋時精雕細壓的團茶,改制為經炒為之的條形散茶。這樣,人們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羅”了,而是將散茶置入壺(碗、杯)中,直接用沸水沖泡就成,這就是人們至今常說的泡茶。這種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沏茶方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於對茶的直觀欣賞,可以說,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大創舉,也為飲茶不過多地注重形式而較為講究情趣創造了條件,所以,一直為人們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