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製作技藝

黑茶製作技藝是雲南· 大理的一個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黑茶製作技藝(下關沱茶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雲南· 大理 
遺產編號:Ⅷ-152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黑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一大茶類,生產歷史悠久,產區廣闊,銷售量大,花色品種很多。產量占全國茶葉總產量四分之一左右,以邊銷為主,部分內銷,少量僑銷。
大理地處滇西要衝,“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於此交匯,在商貿通道上構成了交叉型和雙邊型的商業文化,使大理成為中原、東南亞、南亞、西亞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為了“站在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僅區位優勢明顯,更有獨特的氣候條件,享譽中外的下關沱茶就產於大理市下關。
下關沱茶產地位於終年積雪的蒼山之麓,碧波蕩漾的洱海之濱,這裡常年清風吹拂,泉水甘洌,有著名的“風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製茶葉的理想環境。

歷史

下關沱茶普洱緊壓茶類,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圓麵包,其外觀精巧,曲線玲瓏。其加工演變過程源於明代的“普洱團茶”和清代的“女兒茶”,1902年由下關”永昌祥”商號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追溯下關沱茶的起源,可以從史料記載中窺見一斑。明代謝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有普洱團茶的生產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記》載:“小而圃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清人張泓《滇西新語》亦說:“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皆夷女採制,貨銀以積為妝資,故名。”從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兒茶的各種特徵:①鮮葉採摘時間(雨前);⑦重量(四兩重,約合125克);③形狀(團茶);④製作時的散茶用料(芽茶,僅次於毛尖的珍品普洱茶);⑤名稱的由來(少女將這種自己採制的高檔普洱團茶賣出後,積攢私房錢,用作購買出嫁時的嫁妝)。由此可見,到了清代則更具有下關沱茶的加工雛形了。
與下關沱茶量為接近的是“月餅形”團茶,此茶由景谷縣私人茶坊製作,於1900年運銷下關後並且在下關製作,又稱“景關茶”。“永昌祥”下關茶廠在原有形狀上加以改進,既吸取了“月餅形”團茶的小巧和便於運輸,又充分考慮到了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霉變,以及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的後發酵因素。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小碗臼形下關沱茶的最大設計特點是:能使團茶在有限的空間內儘可能地增大表面積。如此精巧的設計,既保證了緊壓團茶良好的透氣性,防止團茶園過厚而內生霉變,又增大了團茶凹凸面與空氣的接觸,能有效地促進其緩慢地有氧自然發酵過程,對生料團茶的後發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長期貯藏,歷久彌珍。這一經典的創新設計於1902年完成,既秉承傳統,又啟迪未來,對往後的雲南沱茶蜚聲海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
下關沱茶的創始人為大理喜洲“四大商幫”之首的嚴子珍(鎮圭),他於1902年與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楊鴻春合資創立了“永昌祥”商號。在國內主要做滇藏。滇川貿易,在國外主要做滇緬、滇印貿易。其經營方針是:滇茶銷川藏;川絲銷緬;緬棉銷滇;滇藏藥銷川。主要靠長途販運,調劑餘缺獲利。
永昌祥的下關沱茶一經問世,很快在滇、川、藏等地打開銷路,其他商家見沱茶利厚可圖,紛紛投資經營,下關一時成了眾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戰場。在抗戰結束前,下關有大小十八家茶廠,其中,以永昌祥、茂恆、復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號開辦的茶廠規模較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昌祥在商戰中穩紮穩打,力挫群雄。該號的“松鶴牌”沱茶不僅非常重視質量,而且促銷、防偽方式新穎。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標有商標的金黃色絲帶的沱茶,顧客每積足十根絲帶,便可到經銷店換取一斤茶葉。

特色

黑茶採用較粗老的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渥堆、乾燥四個初制工序加工而成。渥堆是決定黑茶品質的關鍵工序,渥對時間的長短、程度的輕重,會使成品茶的品質風格有明顯差別。如湖北老青茶渥堆,是在殺青後經二揉二炒後進行渥堆,渥堆時將復揉葉堆成小堆,堆緊壓實,使其在高溫條件下發生生化變化。當堆溫達到60度左右時,進行翻堆,里外翻拌均勻,在繼續渥堆。渥堆總時間7—8天。當茶堆出現水珠,青草氣消失,葉色呈綠或紫銅色,並且均勻一致時,即為適度,在進行反對乾燥。
在四川,“松鶴牌”下關沱茶備受推崇。陳邦賢伯勉齋隨筆)記載:“在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量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量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雲南通史長編》記載:“全川人士,盛稱永昌祥下關沱茶,村鎮茶肆,亦以其名標榜。”沱茶產於下關卻在四川出名,純屬有絛。在川、滇方言俗語中,人們習慣將團塊狀的固形物稱為“坨”。起初,永昌祥下關茶廠生產的普洱緊壓茶主要有:主銷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流域的“碗臼形”和銷往康藏的“帶柄心臟形”兩種規格。以銷區定名,前者稱為“敘府莊茶”,後者稱“緊茶”。由於下關“敘府莊茶”銷川後,經沱江水沖泡,色、香、味俱佳,當地人為了表達對此茶的珍愛,遂將“沱江水”與“下關茶”進行文化聯繫,雅稱之為——“沱茶”。“坨”與”沱”,一宇之改,使人們在品嘗下關沱茶時很自然的聯想到下關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長。時至今曰,四川一直是下關茶的主銷區,當地愛茶者仍對其情有獨鍾,無不與茶文化的傳承有關。
除產品質量過硬外,永昌樣在經營中十分注重誠信,一諾千金。特別是與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諾,一年半載中不立字據卻從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贏得了尊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