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站立

黑夜站立

黑夜站立是在法國興起一場名曰“黑夜站立”的抗議活動,該運動自2016年3月31日晚在法國巴黎共和國廣場誕生以來,至今已持續近一個月。運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抗議在法國民間引起巨大爭議的勞動法修正草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的主題開始逐漸延伸至諸如社會治理、環境保護、選舉制度、難民問題、女權問題等等其他社會問題,形式由集體抗議演變為了一場大型的辯論集會,參與者也由最初的以學生及年輕人為主,擴大到了擁有不同職業、年齡以及膚色的社會各階層人群。目前整個運動已經從巴黎擴展到了全法國的70多座城市,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簡介

4月8日在共和廣場上,近千人坐在西南角舉行辯論集會,這是大家聽演講的場面。4月8日在共和廣場上,近千人坐在西南角舉行辯論集會,這是大家聽演講的場面。
2016年3月底,法國的“黑夜站立”社會運動引起廣泛關注。這場因抗議法國政府勞動法修改草案而起的運動,猶如一面多稜鏡,折射出法國社會治理機制僵化之窘。

3月31日,法國七大工會聯合發起了反勞動法改革大遊行,以學生為主的一些年輕人在一家左派報紙的倡議下,聚集於巴黎共和國廣場抗議至深夜,“黑夜站立”運動由此發端。

運動誕生後,始終與法國學生群體、工會組織反對勞動法改革的其他街頭運動緊密呼應,聲勢不斷壯大,如今已蔓延至法國數十個城市。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法國總理瓦爾斯已向學生妥協,承諾修改草案多項條款。旨在放活勞工市場的勞動法修改草案,其改革成色不得已一降再降。

實際上,法國上上下下心知肚明,要想加速增長、改善就業,改革過於僵化的用工機制、降低高昂的勞動成本勢在必行。法國《巴黎人報》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法國人原則上同意對勞動法進行改革,然而具體到此次改革,卻有高達70%的人不同意。

起源

“黑夜站立”運動的導火索,源於法國政府推出的新勞動法修正草案中一些偏向及維護企業僱主的條款。最初,由工會、學生以及退休人員組成的抗議者們認為,在這些條款中,諸如增加工作時長、賦予僱主更多用工自主權等措施,對企業保護過度,從而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3月31日,全法約39萬人參與了反對勞動法大遊行,事後數千名示威者並沒有散去,而是回響組織者的號召,留在了巴黎共和國廣場繼續活動。根據法國有關部門統計,在此後近一個月時間裡,運動平均每日能夠吸引1100至3500名參與者。運動已經發展成為法國各個階層表達對現有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不滿,表達自身訴求的“大舞台”。

議題

據運動組織方介紹,“黑夜站立”運動最初是為了反對勞動法修改草案,目前已經變為一場大討論,議題涉及為何法國社會陷入僵局而各種問題沒有解決出路,為何選舉出的民意代表無法幫助民眾解決問題等諸多社會癥結。在經濟危機、難民潮、高失業率以及恐怖主義威脅等問題的接連衝擊下,法國社會各階層對於現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不滿和懷疑,“直接民主制”“公民辯論”“公民大會”“改變體制”這些詞頻繁出現在運動參與者的口中。

原因何在

4月9日在共和廣場,參加“黑夜站立”的人群做手勢與演講者互動的場景。右上角是介紹手勢的畫像。4月9日在共和廣場,參加“黑夜站立”的人群做手勢與演講者互動的場景。右上角是介紹手勢的畫像。
因為這次改革動了真格,提出的延長勞動時長、提高僱主用工自主權等措施觸及到了各行業人員及學生群體的福利。某種意義上,對法國來說,恰恰是這些高福利拖累了法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然而,一旦觸動利益的乳酪,誰都不願妥協讓步。

“黑夜站立”衍生的一系列現象,清晰凸顯出當前法國社會治理面臨的困境:當社會發展遭遇停滯、利益格局需要調整之時,街頭運動大大增加了改革阻力,而政府又欠缺推行改革的意志和能力,最終導致真正有利於社會長遠發展的改革難以推行,繼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前途。

各方立場與觀點

參與者

法國興起“黑夜站立”運動,參與者試圖“嘗試創立一種與傳統政治不同的新型民主模式”。法國興起“黑夜站立”運動,參與者試圖“嘗試創立一種與傳統政治不同的新型民主模式”。
記者在共和國廣場採訪多名“黑夜站立”參與者,他們當中有年近花甲的左翼政黨成員,也有20歲出頭的巴黎青年,還有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學者。參與者侃侃而談,表達對這場運動的支持。

共和國廣場中央的瑪麗安娜女神雕像下,人們悼念巴黎和布魯塞爾恐怖攻擊遇難者的標語“我們不害怕”還在,只是標語上方多了兩個更大的橫幅,上面寫著“與難民共命運”和“民主,你在哪裡”。

法國執政

對“黑夜站立”運動,法國執政的社會黨部分人士及極左翼政治力量持默許或支持立場。法國政府在嚴厲打擊在“黑夜站立”運動中趁機“鬧事”人員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與參與者開展對話。

4月11日,法國總理瓦爾斯與部分學生代表會談後宣布,政府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年輕人就業。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人們有權表達各種訴求,“這是法國核心價值觀所在”。

法國右翼反對黨共和黨

法國主要右翼反對黨共和黨指責“黑夜站立”運動和政府的不作為,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結束抗議人群對共和國廣場的“占領”行為。共和黨認為,去年11月巴黎遭恐襲後,法國仍在實施緊急狀態,不允許舉行公共集會和遊行,“黑夜站立”運動牽扯了警察和憲兵等公共資源,政府聽任事態發展,是不負責任之舉。

法國傳統政黨

左派第一大黨社會黨主席Jean-ChristopheCambadélis是一類觀點的代表者,他把這場運動看作“重新政治化的春天”--法國公民重新對政治產生興趣,重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了,無需感到什麼不安。不過,Jean-ChristopheCambadélis又補充說這個運動目前沒有像西班牙“憤怒的人”運動那樣重大,而更像是英國海德公園里各派人士各抒己見。

社會黨地區議員、現任總統奧朗德的親信JulienDray也說,對現階段的“黑夜站立”不要過高估價。他針對“鬥爭聯盟”特別說道:“有一種左派,總是認為掌權執政就意味著對左派思想的叛變。”

推出勞動法改革草案的勞工部長MyriamElKhomri也是持謹慎態度,稱將“關注所有民眾的呼聲”。

也有政治人物希望參與到運動中來。比如反資本主義新黨(NPA)的領導人郵遞員OlivierBesancenot,有人親眼看到他參加了3月31日的“黑夜站立”運動。左派陣線(FrontdeGauche)領導人Jean-LucMelenchon向“黑夜站立”示好:“我不想將運動收歸過來、利用它。相反,如果運動將我收歸過去,使我為它所用,我會很驕傲。”

媒體

“黑夜站立”運動仍在繼續,並持續占據法國各大媒體版面。有媒體將其與美國“占領華爾街”和西班牙“憤怒的人”等大規模抗議示威相比較,認為“黑夜站立”運動可能是經濟成長乏力、政治和經濟制度僵化低效、矛盾重重的法國社會實施重大變革的開端。

各國媒體評論

黑夜站立黑夜站立
回聲報》、《觀點》等媒體認為,從連續幾天的行動以及示威方式看來,“黑夜站立”並非僅僅抗議“新勞動法”這么簡單,它也許標誌著法國新運動的興起。這個運動開始是青年人、學生居多,後來又有工人農民和退休人員參加。參加者表示,他們的運動不僅僅是反對勞動法改革,而是反對自由資本主義制度。

分析認為,這個運動可能會跟美國“占領華爾街”、西班牙“憤怒的人”一樣長期堅持下去,成為蔚為壯觀的民眾運動,並且可能從中產生新的政治力量。截至4月7日,巴黎共和國廣場的行動已經連續進行了8天,在法國其他50多個城市都有追隨者效仿 。

光明日報》評論認為: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儘管“看上去很美”,但其與法國社會常年“流行”的罷工、抗議、示威等活動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法國,當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時,民眾便會紛紛要求政府做出改變,而一旦政府推行改革觸及自身利益時,哪怕知道改革有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當前僅僅是改革產生的“陣痛”,民眾也會毫不猶豫地對政府“群起而攻之”。為了民意、支持率和選票,政府只能妥協,甚至徹底調轉改革方向,給予抗議者更多的利益來安撫他們。不得不說,這頗有些諷刺的意味。

“黑夜站立”或許能夠通過討論、辯論讓法國民眾更加認清社會、政治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和癥結,但想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僅僅“空談”恐怕是不夠的。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既照顧到眼前利益,更著眼於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務實真乾,法國才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