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中子星

黑中子星

中子星是恆星發展過程中,主序星階段以後的最終結果。如果質量過小,不足以將電子併入質子中,因此他的質量下限是太陽的10%,太大則形成黑洞,他的上限是太陽的2倍,蘋果大小的中子星是否存在,不敢斷言。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而演變成黑洞的中子星,就被稱為黑中子星。

黑中子星黑中子星

簡介

中子星是原初介於太陽質量10倍——25倍的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結局,這個質量階段的恆星,中央的氫燃料耗盡後,將會膨脹成紅超巨星(紅超巨星也有可能通過藍迴繞機制,收縮成藍超巨星)。然後依次點燃氦聚變、碳聚變、氧聚變等等核聚變反應,最後形成一個簡併的鐵元素組成的核心。
由於鐵元素無法提取核能,所以當大質量恆星的簡併鐵核心質量超過太陽質量1.4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簡併壓力無法對抗引力,發生塌縮形成中子星。中子星質量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否則將塌縮成黑洞。黑洞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

概念

白矮星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黑矮星、黑中子星就是白矮星,中子星冷卻後的不能發光發熱的天體。
剛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時,他們的表面是炙熱的,所以才呈現白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能量的喪失,其表面溫度就漸漸降下來,最終變成一顆冷的,不能發光發熱的黑矮星、黑中子星。
憑藉目前的觀測條件,是觀測不到它們的

相關資料

中子星,又名neutronstar(註: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有脈衝才算是脈衝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簡而言之,即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白矮星(White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銀河系中已被發現的白矮星有488顆,它們都是離太陽不遠的近距天體。根據觀測資料統計,大約有3%的恆星是白矮星,但理論分析與推算認為,白矮星應占全部恆星的10%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